关注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黑龙江之行心系“大国粮仓”
学习·知行
关注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黑龙江之行心系“大国粮仓”
黑土地、北大仓。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产自黑龙江。要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因暴雨洪涝灾害遭受损失。随着洪水退去,黑龙江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下“加速键”。
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哈尔滨等地,深入林场、乡村、高校等进行调研,前往灾后恢复重建现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7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看田地、察民情、问灾情、谈振兴,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时时放心不下”。
2023年9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这是7日上午,习近平在遭受洪涝灾害的哈尔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察看水稻受灾情况。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能保几成收成?”“保险理赔,政策能及时到位吧?”
这次黑龙江考察,总书记惦记着到灾情严重的村子再去看一看,对民生关切念兹在兹。
今年以来,从春耕到秋收、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总书记足迹从南到北、贯穿华夏大地,始终关切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
一粒种、一株苗,折射的是让“中国饭碗”盛上更多优质“中国粮”这一关键问题。
“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叮嘱,“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居全国首位,去年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的11.3%。而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农业现代化是黑龙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考察中,总书记谈到“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围绕这四个方面,黑龙江坚持多点发力、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一幅现代农业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科技农业增强技术支撑。在种业创新上,南繁北育、航天育种,新技术不断涌现,黑龙江省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达到19个,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不断提升;在技术革新上,卫星导航、农情监测、数据管地,当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综合机械化率保持98%以上,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绿色农业护航生态保护。化肥农药减少、农田生态变好,随着绿色农业不断推进,黑龙江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不断提升,使用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质量农业完善体系标准。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发展质量农业,加强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体系。
——品牌农业强化推广宣介。持续推进田野绿色转型,向品牌要市场。实施品牌农业培育计划,孵化“黑土优品”等省级优质农业品牌体系,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打造打响龙江食品品牌,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总书记多次赴东北考察调研,就东北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总书记语重心长。
如今,随着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我国坚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向土地要潜力、向科技要效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早稻总产量2833.7万吨(566.7亿斤),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极端天气多发的形势下,我国夏粮丰收、早稻增产,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金秋时节,麦浪滚滚、稻穗飘香,希望的田野上是丰收的景象。大国良策守护大国粮仓,为“中国碗”装满“中国粮”。(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zyxw/gn/2023-09-15/83885.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