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小康|字里行间系真情
在福建,有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畲族建制村——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穷村巨变,远近闻名。
东山村原来建在山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村里高高低低的楼房错落有致,与青翠欲滴的茶山相映成趣,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习近平曾撰文道,“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回溯过往,正是来自他的亲切关怀,为这个易地搬迁的畲村“东山再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那是1999年6月的一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
“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多年后,钟晋金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对话细节。那一年,他三十出头,是村里的会计。
听完介绍,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十六个字。
临别前,习近平拍了拍钟晋金的肩膀,鼓励道:“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贴心的话语,是关切,更是激励。
彼时,东山村刚刚整村“下山”,村民们都在探索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习近平这一番深情嘱托,让大家“自力更生”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被鼓励的钟晋金马上行动起来,借了8万元钱买了辆二手大货车拉杂货,起早贪黑地干,两年就还清了债。之后,他做起了物流,如今年收入超15万元。
东山村村民纷纷行动起来,一改过去只靠种植茶叶的单一营生,因地制宜发展起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为“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写下最佳注脚。
寒来暑往,时光如梭。
从1999年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到2019年的农民人均收入21485元,东山村实现了“东山再起”,吸引着外出青年开始返乡创业。
2019年全国两会,来自闽东地区的雷金玉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向他一一报告好消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闽东畲族人民没有掉队,有的还当上了“领头羊”。
总书记听了十分欣慰。
扶贫路上,习近平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少数民族,谋划着为民族地区奏响富民强音。
他翻山越岭去到苗族聚居贫困村——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握着苗族老人的手为乡亲们细辨贫困症结;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关心地向一位赫哲族代表询问,赫哲族群众现在还有多少人靠打鱼为生、江里的鱼还多不多;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他感到很高兴,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习近平心里,“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121万人减少到2019年11月的119万人,3000多万人向贫困挥手告别。
一切都在改变,无数“东山村”旧貌换新颜,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zyxw/gn/2020-12-17/6662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