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京鄂浙陕抗疫足迹的内在逻辑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自抗疫斗争开始之后,这是他留下足迹的第四个地方。把70多天内总书记脚步所及之处连贯起来看,领会其中的内在逻辑,更能体会这次陕西之行的深远涵义。
京鄂浙陕:涵盖全局 体现重点 紧扣节点
京鄂浙陕,从地理位置来说,恰好,一北一南,一东一西,其中湖北武汉既属南、也属中。东西南北中,尽在足迹中。
从工作重点来说,鄂、京,是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两个地方。东部的浙江、西部的陕西,则是复工复产走在前沿之地。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这一东一西,也各有代表性。
总书记在北京实际上有两次调研,2月10日进社区、医院、疾控中心并连线武汉,3月2日去了在京的军地两个科研单位。抗疫斗争中他所讲的“两个阵地”——医院救死扶伤阵地、社区防控阵地,“两条战线”——疫情防控第一线、科研和物资生产战线,足迹皆至。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时间来看,在北京进社区并连线武汉那次调研是2月10日,此时疫情仍非常严峻,武汉主战场正胶着对垒。3月10日到武汉之时,当地已“初步实现了稳定局势、扭转局面的目标”,但“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3月底到浙江考察时,防控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复工复产正深入推进。而4月下旬的陕西之行,则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关键之时。
在京鄂考察时,总书记全程都戴着口罩,在北京进社区伸手接受体温测量的场面,给人印象很深,也是给大家作了示范;浙江之行时,在一些户外场合已不戴口罩了。这次陕西行,不戴口罩的场合更多。
抗疫斗争的步步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逐步恢复,于细节中可见。
每次考察调研:既谈任务 更讲精神
走过京鄂浙陕,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会作出最新的形势判断并部署任务,既针对所去之地,也面向全国。任务重心,从主要聚焦于疫情防控救治,到逐步增加复工复产、经济工作部署,到浙陕两次涉及更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脱贫攻坚、全面从严治党等,关切的“面”,逐步拓展为更宏阔的全局。
抗疫势急,决战决胜事重。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考察,都会讲到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2月10日在北京连线武汉,他讲到,全国人民发扬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勉励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他说,“在这场重大斗争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
3月10日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武汉人民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再次肯定了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3月底4月初在浙江,总书记特地讲到,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广大中小企业要发扬企业家精神”,努力战胜疫情挑战。他再次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送给浙江人民,这既是他提出的要求,也正是他对浙江精神的概括。
近日这次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延安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坚守人民至上,保持艰苦奋斗,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此时再提“延安精神”,显然,不仅针对当前的抗疫斗争、脱贫攻坚,更是着眼于百年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京鄂浙陕抗疫足迹所包涵的内在实践逻辑、思想逻辑,值得我们深思。(文丨特约评论员 杨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zyxw/gn/2020-04-25/62569.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