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互鉴中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五年磨一剑。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始于习近平主席5年前的倡议——2014年5月21日上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倡议通过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如期召开,这是一次文明的“约会”,既是对5年前倡议的深切凝望,也是对文明的深情致敬,更应合了亚洲人民以文明为载体而交流互鉴的共同呼声。
亚洲文明在交相辉映中传递着“和”与“合”的哲学逻辑。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谈到,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如果说河寓意着文明的源头,那么文明在互相融进的过程中,使得亚洲人民深深体会到“和”的分量和“合”的力量。从和平到和谐,从合作到融合,人类越来越感受到和而不同与和衷共济的历史意义。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丝绸、瓷器、指南针等发明创造传到中亚等地,而其他地方的小麦、黄瓜、胡椒等作物也传入中国,这双赢更标注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姿多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可凝聚亚洲人民守护文明的共识,更推进亚洲人民熔铸命运共同体意识,而这正需要亚洲人民把亚洲建设为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和开放融通的亚洲。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亚洲各国葆有更平等的文明观,正如习近平主席所称,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哲学家罗素有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刻意制造“文明的冲突”,特别是对其他文明充满傲慢与偏见,以高等文明自居而嘲弄其他文明都是狭隘而危险的。
“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今天,重温这样的深刻表述,不禁更加感慨系之。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是中国的立场,更是中国的行动。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五彩斑斓的亚洲文明,不仅可滋养亚洲人民的精神世界,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更能夯实亚洲文明共同体的根基,从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有号召力和生命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zyxw/gn/2019-05-16/56618.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