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三周年了 中央做了这么多事!今后还要做啥?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中央成立深改小组。
三年来,这份指导性的文件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深改小组都在忙什么?
全面深改三周年:在不“敲锣打鼓”中啃硬骨头
11月11日,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三周年的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我们要全面把握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有重大突破,有积极成效,但也并非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利利”,刚满三年的全面深改还在路上,还要付出艰苦努力。
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深度、广度、力度”再飞跃
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了38年。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和之前的三十多年相比,全面深改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强调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强调要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毫无疑问,这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无论从深度、广度、力度看,都是站在前三十年改革的肩膀上,再次做出的重要一跃。全面深改因为其“全”、其“深”,决定着前面几十年的改革成果能不能巩固,决定着改革能不能跃过最难点,决定着能不能让诸多深层改革动作整体推进到位。
带给老百姓更多获得感:改革触及深层 效应普遍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特地谈到了改革与老百姓关切之间的关系。他说,“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每年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过去三年来,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有不少:
本届中央政府的改革“当头炮”就是简政放权,三年中这一要求又逐步丰富完善成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如今“放管服”改革不能说全部到位,但已有了总体上的重大突破,惠及百姓、惠及企业的好处显而易见;
医改、教育改革、社会保障改革、财税改革等,三年来各有重大突破;
户籍改革让更多的人在城镇里得到了更趋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司法改革使老百姓更加感受到公正司法,“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必须看到,百姓由全面深改而增加的“获得感”,较之以往,也有了新的特征。因为改革更触及深层,它的直接好处有,间接好处更多,往往是一点突破后,其效应普遍释放;在深层突破后,其效应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地逐步释放。当前阶段,不能再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来看待改革成效。全面深改不仅带来新的物质财富,它还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秩序和更多的公平。效率、秩序、公平,这比一些有形的、即时的财富,可能更重要。
在攻克难题中迎来新难题:落准、落细、落实任务迫切
在不“敲锣打鼓”中啃硬骨头,意味着全面深改三年来,新的难题也不断涌现。在顶层设计初步完成之后,目前,“落准、落细、落实”成为迫切任务,改革的难度在这个阶段是最大的。其难度从三个方面叠加着体现出来——顶层设计方案如何与各地实际做差别化结合,利益调整中的阻力正深度释放,改革落实中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压力明显增大。
从去年7月开始,到今年11月,连续16次,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多次强调同一件事,就是改革怎么在基层落实的问题。从各地各行业实践情况看,已经进行了三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接下来必须回答好五个关键问题——在发展与改革之间体现“协同性”,在顶层与基层之间突破“中间层”,在利益与利益之间攻下“最难关”,在责任与权利之间构建“一致性”,在紧迫与耐心之间寻找“平衡点”。
“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在全面深改三周年之际,我们不妨把习总书记这句话,当作是对所有改革者的一份提醒、一种勉励。从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到六中全会讲话,直至前天的纪念孙中山讲话,他反复提及,我们“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要回答这四个“重大”的时代考题,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把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牵一发动全身的解题钥匙。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zyxw/gn/2016-11-14/41059.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