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太阳还在西沉:危机远未见底
这是最近我在一个研讨会上的部分发言。就像当初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并未预见到这场危机的来临一样,现在他们对危机的走势又过于乐观了。我的看法是:病因未去,新疾又来,何谈康复?
随着最近国内外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现的复苏迹象,有些人说:金融危机已经见底。这是过于乐观的危险情绪。历史惊人的相似:在上一次大危机之中的1932年,美国的一家报纸发表文章说道:经济复苏的太阳己经升起……。其实那时正在酝酿全球性的重大冲突。
首先,危机之源并未消除。
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级贷款泡沫的破灭,而深层次的原因至少有五条:
第一,是美国长期存在的高债务问题。美国国家、州政府和家庭及个人的实际债务大约为53万亿美元,是美国14万亿GDP的4倍。高债务,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第二,国际货币体制有严重缺陷。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美元本位制,美国可以不负责任地发行美元,从1971年布雷顿顿森林解体之后,美元发行量增加20倍;另一个是浮动汇率,这是造成近些年来世界范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
第三,全球流动性过剩。这跟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的发行没有约束直接相关,说明国际货币体制上出了问题。
第四,衍生金融工具过度膨胀,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真实经济。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总和的 67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在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实际贸易额的50倍,即全世界每天流动的资金中98%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
第五,全球的财富与购买力严重失衡。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导致全球的购买力严重膨胀,实际上真正的财富没有这么多。在过去的40年中,整个通胀水平超越了人类以往数千年历史之和。这种状况显然不可能延续下去。
目前各国所采取的抗危机对策,都是着眼于救急,而非是治本。而对于如何治本,各国还缺少起码的共识。可以判断,在这些关系全球经济基本面的问题解决以前,危机不会轻易终结。
第二,新的矛盾还在酝酿
这次危机与二战后的历次金融危机不同,它不是倒闭几家银行,波及几个国家的危机,而是整个西方金融体系塌方引发的一场全球范围的综合性危机。由于目前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拯救经济和稳定社会,希望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因此在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反对贸易保护、改革金融机构等具体议题上比较容易妥协。但是在一些利益重大的问题上,各国之间也在酝酿新的矛盾。
一是责任之争。究竟谁应该承担引发金融危机的责任,目前并无定论,奥巴马承认金融监管不力是重要原因,暂时平息了争论。但然而谁背黑锅谁倒霉,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话语权。
二是模式之争。以法德为代表的“莱茵资本主义”希望通过对“英语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自己的道德优势,进而掌握未来世界体系重构和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对中国模式也要否定。
三是对策之争。危机对策是当前各国国内政治的焦点,是救金融机构还是救实体经济,成为美国社会争议最大的问题,随着企业破产和失业人口的增加,社会矛盾会更加尖锐。危机对策也是国际政治的热点,美国的基本做法是放松银根,投入更多的资金刺激经济,而欧洲的关注点是加强金融监管和改变IMF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在G20会议上美国对欧洲做出了让步,而实际上美国在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修改会计准则上依然是我行我素(今天的新闻:欧洲央行也将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许意味世界主要货币以邻为壑的贬值竞赛的开始)。前几天美国、欧洲、拉美钢铁协会发表共同声明:要求中国政府停止补贴,并加强环境保护。全球气候问题(碳货币)也在成为美欧向中国这样制造业国家转嫁危机的对策。这些动向说明,新的冲突正在酝酿。
四是货币体系改革主导权之争。国际货币制度是未来全球秩序的基石,也是国家利益的核心。这是未来一个时期大国争夺的焦点。对握有全球货币霸权的美国来说,最好的选择是维持现有的货币体系;而一些国家和机构则主张彻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先前以蒙代尔提出的“世界货币”方案最具影响力,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新近提出的“超主权货币”方案则更加激进。这是新冲突的焦点之一。
对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看法:在危机基本原因和新的重大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危机将继续下去。面对尚在发展中的危机,我们的基本态度只能是:从难计议,从长计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6232.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