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得与失
伊拉克战争是21初最重要的一场地区战争,而2010年8月美国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则标志着这场战争行将结束。检讨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尽管很多问题发展趋势还不甚明了,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得与失,基本线条已经清晰可辨。
一、美国的战略损耗实实在在
首先,这场战争破坏了本来有利于美国的中东地缘格局,使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处境日趋被动。美国本质是个海权国家,它远在万里之外的北美大陆,这种地缘政治特点决定了其在欧亚大陆所能扮演的最好角色,就是“离岸平衡手”。在中东地区,在很长时间里,美国一直奉行相互制衡的均势政策,尤其是海湾这个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美国的审慎政策是分治,而不是征服”。在这里,伊朗和伊拉克均为海湾大国,均有可能称雄海湾,因此美国的基本政策就是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独霸石油资源。1991年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就是一场旨在恢复地区均势的有限战争。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不同,它本质上是一场征服战争。这使美国像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一样,把本就脆弱微妙的地区平衡格局完全搞砸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等于为伊朗剪除了一大天敌,而伊拉克什叶片崛起,则使中东隐隐出现了一个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的“什叶派新月地带”,为伊朗崛起提供了潜在盟友和广阔的缓冲地带。这样,在不存在地区力量制衡的情况下,伊朗自动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使美国不得不面临“对伊朗怎么办”这一更为棘手的难题。一场战争下来,美国在中东的地缘环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加恶劣。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这场战争打得不值。
其次,战争加剧了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美国是个喜欢打仗、惯于发战争财的国家。有统计称,美国自建国以来,有47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也就是美国建国史中20%的时间是在打仗。由于战火绝大多数是别国邻国上进行,因此美国人感受最多的,不是战争的残酷性,而是战争可能带来的收益。在美国眼里,战争就像做生意,尽可能做到稳赚不赔,出现“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局面。但不幸的是,战争毕竟是把双刃剑,战争胜利(如两次世界大战)固然可以使美国实现飞跃式发展,但战争失败(如越战)也会导致国力下降,经济迅速衰退。“胜利—增长”和“失败—衰退”已经成为考察美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基本线索。而伊拉克战争历时7年,始终半死不活,而美国为此已经消耗7000多亿美元,战争费用超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8年6月估算,加上战争抚恤金和医疗费用,伊拉克战争开支已达3万亿美元。而美国预期中的战争收益(如滚滚而来的伊拉克石油)却始终不见影踪。很显然,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成本远大于收益的“赔本买卖”。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束缚美国手脚的战略绞索,以及消耗美国国力的巨大黑洞。这种前景使美国经济噩运连连。2008年美国爆发严重金融危机,2008-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各方唱衰美国经济霸权的调子日趋增多。而这种结局与伊拉克战争陷入泥潭显然有密切联系。
二、美国期待中的战略收益仍是纸面上
首先,美国理论上仍有可能将伊拉克打造成进入中东的重要桥头堡。911事件后,美国在不到2年时间内接连发动了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更像是急就章,打击报复的成分多于战略考虑,但伊拉克战争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蓄意为之的谋霸战争。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雄踞海湾能源通道,地缘位置极其重要。美国事实上早在911发生前半年,就有了打击伊拉克的计划。而911事件不过为美国实施该项计划提供了绝佳借口。显然,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将伊拉克打造成新的“战略桥头堡”。几年下来,伊拉克重建进程缓慢,安全形势恶化,但并不能就此说美国在伊拉克已经完全失败。衡量美国的伊拉克战略成败,关键不在于伊拉克现在国内治理情况如何,而是伊拉克对美国依赖程度有多大。显然,让伊拉克彻底听命于美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伊拉克保持弱势状态,以至于不得不依靠外部强国。
占领伊拉克后,美国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彻底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国家机器,使该国安全局势从此恶化;第二件是为伊拉克引入了议会民主制,大大削弱伊拉克中央政府行动能力,由此使伊拉克政坛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半瘫痪状态。美国将伊拉克越搞越糟,我们固然可以说美国治理无能。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局面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伊拉克越来越离不开美国,尤其是军事方面更是如此。就在这次美国撤军前后,一些伊拉克高官自感国内安全形势严峻,安全部队无力独挡大任,因此主动恳请美军继续留下来。这一要求正中美国下怀。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军事力量扩张到哪里,政治制度就扩展到哪里。美国为真正控制伊拉克,确保在伊军事存在,委实花了不少心思,如在伊境内建立若干“永久性军事基地”,将驻伊防务任务“私有化”,交给总认识不亚于正规军的私人保安公司。这次美国撤军前,驻伊每篇最高司令奥迪尔诺也留出活口,称如果接替美军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彻底失败”,美军将重新承担起战斗任务。长远看,如果美国能借此常驻伊拉克,伊拉克就将无法逃出美国霸权的手掌心。
其次,中东地缘格局破碎化趋势更加明显,这对美国未来更好控制该地区铺平道路。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东之所以屡屡成为外部大国觊觎、争夺的对象,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地缘政治版图的日益破碎化。阿拉伯国家本来人数最多,力量最强,最有可能承担中东政治舞台的绝对主角,但奥斯曼帝国解体后,英法背叛在战后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承诺,将中东分成若干小国,进行“委任统治”。二战后,美国(包括苏联)出于驱除英国势力影响的考虑,大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硬生生打进“以色列”这枚楔子,从而使中东格局更趋动荡。而美国正是借以色列之手,沉重打击了以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使阿拉伯统一进程渐成绝响,阿拉伯民族逐渐退出中东舞台的中心位置。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国亲自操刀,打翻了阿拉伯世界最后一个强人——萨达姆,从而彻底熄灭了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希望。阿拉伯世界整体衰落不可挽回,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等非阿拉伯民族相对崛起,中东群龙无首,群雄逐鹿局面更加明显。长远看,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均质化,使中东更难产生兼具软实力和硬实力,足以建立和维护地区秩序、反对外来干涉的“核心国家”。这种格局无疑有利于美国未来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限度利益。
三、小结
不难发现,在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中,美国遭受的战略损耗是实实在在的,但美国所获得的战略收益,则更多停留在纸面上,能否真正落实,仍要取决于未来形势发展。而以往经验表明,美国的军事占领最终有四种结果:更大规模内战(索马里、海地);出现专制政权(古巴、多米尼加);被邻近政权入侵(菲律宾、越南)、美长期驻军并与其形成委任关系(日本、德国和韩国)。[1]换句话说,没有进行长期军事占领,或在未完全消化战果情况下仓促撤军,最终往往导致既定战果的丧失。1972年南越军队在美军空援下击退北越军队,美国就以为其“越南化”战略已经奏效,并开始撤军,结果3年后形势完全逆转。[2]与之类似,20世纪80年代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以及1982年到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也都导致前功尽弃。就此而言,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前景趋势,对美国仍然是个坏消息。
痛定思痛,美国至少有两个问题要认真思考:一是战争正义性的重要性。伊拉克战争完全是一场靠谎言支撑的某爆炸战争。当初美国发动伊战的两个理由(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政权与恐怖主义有联系),事后均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此后,美国又改弦易辙,将开战理由改为“解放伊拉克人民”。但美军占领伊拉克后,美军首先派重兵抢占伊拉克油田,而不是维护公共秩序,致使伊拉克社会秩序日益混乱。这使“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宣传不攻自破。总之,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美国在丧失了战争合法性之后,不仅软实力严重受损,而且战争成本也大幅增加。其不仅要负担战争消耗,而且还要收买和贿赂追随国。那些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士兵,也面临自杀率居高不下,精神障碍疾病增多等问题。迷惘的战争最终造就了“新迷惘的一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5508.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