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不必在意西方的掌声
不必在意西方的掌声
2008年01月05日 环球时报
我们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意自己的国人怎么看自己,倒是特别在意外国人怎么看自己;不太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事物,而是特别喜欢用想像中的外国人的标准衡量事物。
从国家层面说,外国人要是说个什么“中国威胁论”,有人就着急得要命,一个劲儿地跟人家解释咱们自娘胎里带出来的就是爱和平、
不爱打仗;外国媒体要是夸中国两句,很多人就觉得飘飘然,认为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强国。从社会层面说,评价一个电影,或其他什么艺术作品,好不好,不是自己喜不喜欢,中国人喜不喜欢,而是外国人喜不喜欢,在外国拿没拿奖;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高不高,不是他有多少原创性,回答了中国的什么问题,而是他得没得到“国际承认”;就连改个随地吐痰什么的陋习,也得乘“迎奥运”的东风,讲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
中国人这么在意外国人的评价,是否反映出我们的国人缺乏自信心,甚至有点“崇洋媚外”呢?说老实话,还就是有点这么回事。国人多半也承认是这么回事:一项调查显示,有59.2%的人认为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48.7%的人称,作为中国人在面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不自信。
那么,在乎外国人怎么看而不在乎国人怎么看,以想像中的外国人的标准衡量事物,乃至有点崇洋媚外,这个样子好不好呢?平心而论,我们也不能说这个样子就完全没有道理,没有好处。因为我们确实在近代落后了,现在也没有完全翻身,所以,确实有很多东西,人家比我们更明白,而人家的那个明白,也往往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注意倾听人家怎么看,乃至用人家的标准衡量,就免除了那个代价,这叫做“后发优势”。
然而,万事都不能过分,崇洋媚外到了一切要以外界评价作为“好与坏”的标准,那我们也是问题不小,甚至可以说是病得不轻。具体说这个样子的坏处究竟在哪里呢?首先,外国人的有些看法和标准并不是中性的,他们的出发角度往往基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他认为好的东西,也许是对他有利对你不利的东西,你如果听从他的看法和标准,就是自残自戕。外国人不满意,并不是说咱们做错了;外国人给了掌声,也许是在“捧杀”我们。如果我们和外国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国人听从外国人的喜好所带来的损失多半还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可谁也保不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大的冲突,一旦有大的冲突,国人的这种喜好可是致命的。
其次,正像生活中很多勇于创新的人一样,他们成长的过程并不一定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掌声,有的时候甚至饱受质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跟在别的国家后边,这是对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肯定,自然也更容易获得先发国家的认可。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证明,如果中国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同样,今天中国人如果老是担心外国人怎么看就不可能有创造性了。要有创造性,就必须超越别人的评价,打破别人的标准,以自己为主来判断事物。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事事担心外国人怎么看,在精神上就站不起来,就更不要谈什么创造性,什么“创新型国家”了。更不要说,我们还有可能搞错外国人的标准,结果是想用“后发优势”,借助外国人的经验,却成了“邯郸学步”。笔者就常常看到国人以所谓“与国际接轨”的“严格标准”来扼杀自己有价值的新思想。
再次,太在意外界的掌声,我们就容易被人忽悠了。过于相信外国人的看法和标准,不仅容易被外国人忽悠了,还容易被国人忽悠了。拿外国说事,拿外国人说事,其实是忽悠别人,自己谋利。这样的事,实在也是很多很多。当然,国人上当多了,也精明了许多:现在国人大致都明白,一些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其实主要是与说这话的人自己的利益接轨,跟“国际”没有多大关系。但这类的忽悠仍旧没完没了,还是说明了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
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势必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来,这个过程也注定充满了争议与质疑,而不会是由掌声伴随始终。笔者并不主张外国人说东,我们就非说西———要是那样,我们也还是没有摆脱精神上为外国人所左右的附庸地位,因为这只不过是事事听从外国人的精神附庸的一个镜像反射而已,所以也还是精神附庸。我们听从外国人的标准也好,不听从也好,在意外国人的看法也好,不在意也好,要旨是以自己为主,并以平常心待之。(王小东 作者是北京学者。)
美媒体:警惕“捧杀”中国
2007年05月31日 15:27:15 来源:新华网
在美国《时代》周刊最新一期(1月22日,提前出版)杂志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历史既已有惊人相似的场景,也就提供了珍贵的经验
新华网消息:“中国经济将赶上美国”这一话题最近再度甚嚣尘上。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话题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对此,美国《侨报》30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赶英超美的条件还远不充分,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警惕被“捧杀”。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据一份对15国民众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民众都对中国经济最终会赶上美国深信不疑,几乎没有多少人对此表示出担忧,而大多数民众认为这一结果“不好不坏”或“是件挺积极的事情”。
无独有偶,美国中央情报局两周多前也公布一份“世界数字”报告指出,按实际购买力估算(这一方法被称为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排在美国之后,遥遥领先于第三的日本,第四的印度。
该报告分析,如果按2006年一年间美中两国距离缩小近3%的比例算,中国只需要两年就能超过美国,于2009年成为世界上实际的第一经济大国。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国力日渐强大,这对华人读者来说,自是提振士气的好事。不过,外界如此高看中国经济,多少也让人有些警惕,谁在捧杀中国经济。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统计方法——名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计算法。统计方法不同,中国排名差异非常大。世界银行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中情局使用的则是后者。
按照卡内基基金会专家的分析,购买力平价估值一般基于1987年的数据,因而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医疗服务和机械制造水平,因此不能相信中国的生活标准将很快达到世界一流。保守估计,2050年以前中国不会达到美国现在的生活水准。
形形色色的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可令人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对日本的热捧:当时日本经济正处高速发展时期,1980年日本的GDP已接近美国的一半。当日本人买下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买下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时,全球都曾为之震撼。
然而刚刚迈进1990年代,高高飘扬的太阳旗便徐徐下落。而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使世界舆论纷纷发出“中国会否成为日本第二”的疑问。
历史既已有惊人相似的场景,也就提供了珍贵的经验。中日两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大不相同,政治体制及其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差异巨大,似无必要担心“日本现象”在中国的出现,但中国政府仍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然赶英超美的条件远不充分,中国更应警惕被捧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2775.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