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闪开,八零后“网络政治家”来了
宋晓军:闪开,八零后“网络政治家”来了
无论你持什么样的观点,有一点无法否认的就是:在这次由奥运和西藏问题引发的风潮中,80后的网络一代突然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由于我在4月14日写了篇“俄罗斯80后是如何反抗西方围堵的”的博客,并被新浪在当天推上了首页,一些朋友看了后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在“煽动”啊!对此我只能说这是高看了我。自10年前办“舰船模拟论坛”时(2000年转到新浪成为最早的军事论坛),我就知道年轻网民的力量,我从来不认为他们是可以被什么人操纵的。
其实俄罗斯的外部压力来的比中国早也比中国大,因此俄罗斯的80后反弹也比中国来的早一些,同时俄罗斯学者和官方对此的研究与引导也多一些。比如一年前俄罗斯学者提出了 “国际进入新对立时代”的概念;提出了“可控性动乱”的概念。比如他认为:信息革命带来了数十亿人的政治觉醒和参政的积极性,使得国际安全的可控性下降等等。他们还认为: 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无疑将日益尖锐,民主已变成了相互攻击的武器,美国将重塑自己的吸引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追求民主的崇高价值之争难免会以地缘政治冲突为特点。
俄罗斯的官员对80后网络一代也非常重视,尽管俄罗斯宽带普及率比中国差远了。2004年底,当乌克兰大学生打着写有英国哲学家柏克的箴言:“恶人得胜的惟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的标语,几周内不知疲倦地唱歌呼喊口号的时候,俄罗斯官方并没有在意。但当乌克兰发生了“橙色革命”后,官方被年轻人的力量震惊了。每年俄罗斯有150万青年学生毕业,这些年龄在16到28岁的年轻人占俄罗斯总人口的20 %。如何赢得这些年轻人的心,成了官方的重要课题。他们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按照俄罗斯政治调研所所长马尔科夫的说法,“主权民主”这一概念是对那些在民主化幌子下建立依从性政治制度的“颜色革命”分子的原则性回答,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按别国模式实行的那种“低劣民主化”的回答。),提出了 “软入侵”概念。如俄罗斯历史学家尤里"阿法纳斯耶夫(Yury Afanasyev)所说:“俄罗斯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于是官方在2007年出版了《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历史教师教学手册》……等等。
这次我问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朋友,问他们这次抽样调查作了没有,他们说好像还没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年轻人容易感受到现行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对自己的压制和约束,他们总在寻找新的文化去冲击现行文化标准对自己的约束。而他们活动的平台就是网络,他们认为网络是属于他们文化阵地。最近有60后、50后的朋友与我谈起这次年轻人的表现,上来就说“义和团”、“红卫兵”这样的比喻,这显然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文化体验说出来的简单化定义,从“超女一代”、“游戏一代”到“义和团”、“红卫兵”跨度有点儿大了吧。
我记得“舰船论坛”在7、8年前也有关于西藏问题的争论(好像是在军事历史坛子里),引经据典的贴子很多,那时很多都是60后和70后(现在我正让人找那时的贴子,如果能找出来看看一定很有意思)。但这次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引用毛泽东1959年4月15日关于西藏问题的讲话(讲话全文点这里),并说毛是一个“大牛人”。他们为什么喜欢“大牛人”呢?会不会喜欢“大牛人”就一定会演变为“红卫兵”呢?我最近刚好问了一个80后,他说毛50年前对西藏的讲话太牛了。他认为毛在这么严肃的讲话中还不忘了给胡适回个“贴子”,这与今天的网络太相似了,这太逗了。
我觉得这些年轻人看毛与60后、50后的人看毛是不一样的,至少他们一直是把毛看成是一个人,与50、60后相比他们更平视毛。有些朋友跟我说主要还是启蒙的问题,但是按说这些年在网上对毛诋毁的文章很多,而对胡适吹捧的文章也很多,也够“启蒙”的了吧,可是年轻人为什么还是这样看问题呢?他们的文化选择标准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因为文化选择的主体从来都是大众,从来不是那些躲在书斋里的圣贤。年轻人在选择新的文化标准以摆脱权威的控制时,一定也会仔细掂量的。
总之,面对“80后‘网络政治家’来了”这样一个现实,很多人会有很多的想法。最后我要说的是,当年舰船“军事历史”坛子里的老网友如果能把那时争论西藏问题的贴子找出来(好象是重磅炸弹、闲云孤鹤争论的比较多吧)就好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2588.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