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关于战争及美国战争能力的思考
一
战役不同于战争。前者是局部的,时间是短期的——一般在几个月或一年之内,比如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等;后者是全局的,时间是长期的,比如20世纪的中国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1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二
战争能力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不主要是在纸上表现出来的。
战役能力多是在纸上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三
战役与战争的结果并非完全对应一致。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赢了大部分战役,却输掉了一场打了14年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几乎赢了所有的战役,却输掉由这些漂亮的战役引发的战争,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四
技术在战役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战争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比如原子弹,到1945年8月没有原子弹日本也会失败,截止1944年,日本军费已占当年国民总产值的98.5%。如图
战役拼的多是技术优劣,战争拼的却是包括人力在内的资源多少。上图说明到1944年日本国民经济已近枯竭,接下来的失败不可避免。
对技术决定论最具讽刺的历史事实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阿富汗在19、20、21世纪打败了同期技术最强大的国家英国、苏联和美国。
五
优点的过度使用就是缺点,缺点是人对自身优点的过度依赖。
美国战争能力优势在军工科技,而它的战争能力短板就是对军工科技的过度依赖。军工科技的优点强化了美国的战役能力,漂亮的战役胜利(比如海湾战争)也刺激了美国的活力,同理,其对军工科技优点的过度依赖却让美国严重弱化了其战争能力——每次战争后都造成了美国的衰落。
六
战役是将军的事,战争是统帅的事。能带领精英前进的是将军,能带领人民前进的是统帅。
现在相当多的国际问题学者的缺点是用将军(比如麦克阿瑟)的战役眼光研究统帅(比如普京)考虑的事,其结果总是找不到北。
只看“领带”不看“口袋”,既缺唯物论又缺辩证法,是这些“国际问题专家”的致命短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bm/2023-07-18/82872.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