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帝国为占领全球市场而使用的“阴谋”?
本次美国大选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的立场。这对一贯主张自由贸易的美国而言多少显得有点惊诧。但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美国历史的例外,在100多年前,美国经济刚刚发展,并日益成为大英帝国全球经济利益的潜在竞争者时,美国政府和知识界同样奉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以便抵御英国的贸易侵蚀,保护并扶持本土工业发展。为此,法意特意编译了埃克塞特大学历史系的马克-威廉·帕伦博士的新作《自由贸易的“阴谋”:1846-1896年间英美的帝国与经济全球化之争》(The 'Conspiracy' of Free Trade: The Anglo-American Struggle over Empire and Economic Globalisation, 1846-1896)。
通过阐释1846年-1896年间英美两国之间围绕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问题的大辩论和经济全球化之争,该作者提醒我们特定的贸易主张背后都是有民族和国家利益,因此历史在演变,国家立场也在流变。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似乎成了当年的美国,而今天的美国则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大英帝国。中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处境与19世纪晚期的美国具有可比性吗?《自由贸易的“阴谋”》,或许就是这样一部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的作品。
自由贸易的“阴谋”:1846-1896年间英美的帝国与经济全球化之争
今天的世界,自由贸易与去监管化这类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政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而美国作为贸易自由化的坚定倡导者,很多时候就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一个例子就是它试图推行的TPP计划被一些国家视为经济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
但如果把时钟回拨一个世纪,我们会发现那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却具有浓厚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色彩。事实上,在19世纪晚期的世界,英国,而不是美国,才是屈指可数的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除此之外,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或多或少地奉行保护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的贸易政策,试图使本国经济免受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美国从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还要等到1930年代罗斯福时期。
作为当时的新兴工业国,美国对“世界工厂”英国提倡的自由贸易抱着相当复杂的态度,既有倡导者,也有反对者;而英国国内对自由贸易也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这就涉及19世纪晚期英美两国“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大辩论。而这场辩论反过来又影响了英美两国的贸易政策和两国关系。
埃克塞特大学历史系的马克-威廉·帕伦博士的新作《自由贸易的“阴谋”:1846-1896年间英美的帝国与经济全球化之争》(The 'Conspiracy' of Free Trade: The Anglo-American Struggle over Empire and Economic Globalisation, 1846-1896)就详细探索了这一主题。不同的是,以往的研究大多作的是1945年之前的大英帝国与1945年之后的美利坚帝国之间的非线性比较,好似“关公战秦琼”;而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同时代的分析,即比较19世纪中期到晚期英美两国的帝国构建和经济全球化历史。
马克-威廉·帕伦博士的新作《自由贸易的“阴谋”:1846-1896年间英美的帝国与经济全球化之争》
科布登世界主义
作者认为,这场意识形态大辩论的双方都各自有一个精神领袖,自由贸易阵营的祖师爷是英国政治家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他在1846年领导“反谷物法联盟”(Anti-Corn Law League)废除了英国的《谷物法》(Corn Laws),取消了对进口自外国的谷物的保护性关税,这被视为英国放弃保护主义贸易体制,转而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标志性事件。
理查德·科布登
科布登认为,自由的国际贸易和非干预外交政策会自动带来国内的繁荣和国际的和平。他预测,通过普遍的自由贸易,各国最终会变得紧密相连并相互依赖,因此,战争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过时的政策选项了。这就是所谓“科布登世界主义”(Cobdenite cosmopolitanism)的核心观点。
根据《自由贸易的“阴谋”》,科布登的观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国自由主义改革者(liberal reformers)那里很有市场,当时的美国自由贸易主义者都是科布登哲学的信徒。而随着民主党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科布登主义(Cobdenism Cobdenism)在美国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在具体政策上,克利夫兰政府主张自由贸易、非干预主义(non-interventionism)以及非强制的市场扩张,而反对当时的各种帝国主义政策,例如强制打开别国市场、吞并夏威夷、殖民刚果等等。克利夫兰政府的这些科布登味道十足的政策与奉行积极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杰斐逊民主党人和内战后的共和党人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斯特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阵营的精神导师则是美籍德裔经济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保护主义知识分子差不多都是李斯特民族主义者(Listian nationalists),诸如亨利·凯里(Henry C. Carey)、詹姆斯·布莱恩James G. Blaine)、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等等。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们并不太在意获取国外市场,这种情况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开始发生变化。从1873年的大萧条起,李斯特主义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共和党内的正统国内市场保护主义者(home-market protectionists),后者相信美国经济可以永远自给自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民族主义(Listian nationalism)与其他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所在。
美国的李斯特民族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理想阶段,而强制打开国外市场则是为国内剩余产品和资本寻找出路的必然选择。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内繁荣来说,国家干预和强制性市场扩张都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应当保护处于婴儿期的本国工业并致力于国内各方面的改善(internal improvements)。随着美国工业逐渐成熟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美国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而李斯特主义者非常乐意使用帝国主义手段去打开海外市场:当非正式的保护主义互惠政策(informal protectionist reciprocity policies)无法强制开拓新的市场时,他们就会诉诸正式的帝国主义方法(formal imperial methods)。
自由贸易是英国人的阴谋?!
根据帕伦,科布登主义与李斯特主义的冲突贯穿着整个维多利亚世界,但最主要的“战场”就是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整个19世纪,美国人都害怕当时的“世界工厂”对北美的侵蚀。所以,当科布登主义于18世纪40年代在英国取得胜利,使英国单方面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之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们总感觉任何降低美国关税壁垒的企图背后都隐藏着亚当·斯密那“看不见的手”,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由此成为各种“谋论”的主要来源。
帕伦的研究显示,自由贸易思想在民主党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两届任期内(1885–89,1893–97)达到顶峰,克利夫兰政府的国务卿、战争部长、农业部长、内政部长、财政部长都是自由贸易者。同样地,美国的李斯特民族主义者的声势也在19世界最后几十年里不断高涨,他们是所谓“美国体制”(American System)的坚定倡导者。
格罗弗·克利夫兰
科布登主义的美国信徒强烈要求自由贸易,反对帝国主义,并加强与英国的联系。相反,由于希望保护弱小的本国工业而英国又是当时工业最强大的国家,李斯特主义者一般怀有恐英情绪或曰仇英心理(Anglophobic),他们担心自由贸易会让英国工业长驱直入摧毁美国本土工业。
一家亲共和党杂志刊登的漫画:“自由贸易英国想要整个地球”(Free Trade England Wants the Earth),而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则使美国工业免遭英国蜘蛛控制
从内战开始,共和党人就致力于让美国的贸易政策走上保护主义路径:对内寻求经济繁荣、对外实行帝国主义扩张。因此,他们攻击那些自由贸易者是英国人的代理人(agent),试图与英国人里应外合,破坏美国的保护主义贸易体制,摧毁美国尚处于婴儿期的工业(“infant” industries)。不难想见,克利夫兰总统因此招来了很多此类批评。
讽刺克利夫兰总统与英国关系的漫画:约翰牛(John Bull,指英国)拿着一纸自由贸易协议站在克利夫兰总统就英美海上争端提出的报复方案后面
而从1860年代开始,美国人实施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反过来影响了大英帝国,李斯特的理论在英国变得越来越盛行,开始挑战英国本土的科布登思想。美国的帝国主义式保护政策也激起了英国国内要求限制本国的自由贸易倾向,而创造一个使地理上分离的帝国各组成部分——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联系更加紧密的“大大不列颠”(Greater Britain)的声音。到19世纪快结束的时候,英帝国内部的李斯特主义者主张的帝国式联邦(imperial federation)、保护主义、内部贸易优惠(intra-imperial trade preference)等政策,与美国的李斯特主义者寻求通过保护性高关税、限制性贸易互惠、帝国式扩张来打开国外市场的做法如出一辙。
今天,自由贸易是阴谋吗?
我们很容易想到,不同的贸易政策立场源于经济实力的强弱之别:经济强国自然希望贸易壁垒越少越好,这样自己的企业、产品、资本就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相反,经济弱国一般会指望依靠贸易壁垒保护处于弱小的本国工业,避免与外资巨头硬碰硬。
在这一逻辑之下,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听到形形色色不无根据的“阴谋论”:自由贸易不过是国际资本处心积虑地想打垮本国产业的托词。由此,一些提倡自由贸易的人往往会被批评为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外国势力“代言人”、“带路党”,等等。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产值早在2010年就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又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业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大而不强”了,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应当说,我们具备充足的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时常听到各种“做空中国”、“抄底中国工业”的“阴谋论”,而根据帕伦的叙事,这似乎一般是经济处于弱势的国家喜欢的论调。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似乎成了当年的美国,而今天的美国则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大英帝国。中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处境与19世纪晚期的美国具有可比性吗?《自由贸易的“阴谋”》,或许就是这样一部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的作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xxhq/bm/2016-08-31/3977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