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核裤”之争,金庸要求陈毅引咎辞职,陈毅回答让人佩服!
引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爆炸。
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升起,为这个饱受侵略的国家撑起一面坚强的盾牌。
然而,在国家决定研发原子弹时,曾经历了不少反对者和唱衰的声音。
其中就有著名小说家、评论家——金庸。
他在报纸上极力抨击中共制造原子弹的决策,在中文舆论圈引起轩然大波。
他说:“造核子,还不如多给人民造几条裤子!”
那么,中国制造原子弹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情?
金庸又为何要反对呢?
一、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准备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发展核武器的想法就在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心中酝酿着。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国科学院随之成立。
然而,新的科学院仅仅只有22个研究机构,和200多名研究人员,这还是整合了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之后的结果。
当时我们要造原子弹,缺人、缺设备、更缺技术,起点相当之低。
新中国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可谓是举步维艰。
由于国家落后,美国更是时常以核武器作为威胁,多次企图对我国使用原子弹。
1952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导弹运到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
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赋予总统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此举直接将核威慑摆在了中国眼前,明晃晃地威胁着我们。
面对美国接连不断的核讹诈,以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虽然中国背靠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必须发展能够自卫的武器。
原子弹的研发,势在必行。
同一年,中央会议通过了一项重要决策: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虽然对于制造原子弹早有思想准备,但这次将事情摆在了明面上,也就意味着,中央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推进这项事业。
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钱三强等核心技术人员,当场展示了铀矿石标本和放射性探测装置,领导们对此十分高兴。
在场的科学家也是踌躇满志。
被拿来展示的铀矿石,是1954年在广西勘测出来的,其中蕴藏的铀元素,是制造原子弹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
这块铀矿石,成为中国原子弹的“开业之石”。
最开始,在“两弹一星”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始终强调要自力更生,同时以外援作为辅助。
正因如此,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所有专家后,我们的原子弹研发并没有停摆,反而在艰难的处境中创造出奇迹。
1956年,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就对赫鲁晓夫提出,希望苏联能够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予援助。
苏联一开始没有予以肯定答复,直到发生了“波匈事件”,苏联才下定决心“笼络”中国,援助问题有了希望。
1958年,中苏两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中规定,苏联政府应帮助中国设计和装配原子弹,并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图纸。
但是,直到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图纸还不见踪影。
1959年6月20日,我方得到确切消息——苏联不会提供图纸了。
等来等去一场空。
遭到拒绝的二机部(核工业部)愤而将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命名为“596”,以示警醒。
之前,苏联虽然派了专家来我方基地的援助,但是在原子能这一方面,他们牢牢控制着核心技术。
诸如含氟润滑油、气体扩散法、甲种分离膜等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苏联专家“守口如瓶”,就连试验过程中脱落的甲种分离膜,也要一一回收。
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更是被他们严防死守,不透露丝毫核心技术。
苏联援助全面撤走后,中国原子弹事业有过短暂的停顿,但很快就全力“奔跑”起来。
在铀浓缩方面,二机部同时走了两条路:
一方面,与科学院一起奋力攻克甲种分离膜等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科普相关知识,呼吁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找矿,并用土法炼铀,以补充缺失的铀原料。
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部分人民还没能实现衣食自由。
因此,对于国家倾尽全力搞原子弹,不被一些人理解。
按理说,我们首先应该保证温饱问题,才有余力来搞原子弹这种高精尖的武器。
但是,美苏时刻威胁着国家安全,如果不搞出原子弹,恐怕一旦开战,更多人连吃饭的机会都没有。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受到的是超级大国的威胁,逼迫着国家寻求自卫手段。
在国际舆论场上,嘲讽声不绝于耳。
他们称“中国20年搞不出来原子弹”、“如果中国勉强要制造原子弹,人民就会连裤子都穿不上”等等。
这样一边倒的国际舆论,也的确影响了一批人。
著名武侠小说家、评论家金庸就是其中之一。
二、要裤子,不要核子?
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在会见日本记者时,激动地表示:
“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了不起吗?他们如此欺侮我们,他们笑我们穷,造不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
“帝修反”指的是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革命份子。
陈毅的豪言壮语激励了无数国人,然而,当这番言论传到香港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彼时定居在香港的金庸,听到这番言论后,心生不满,认为中央做了错误的决定。
他奋笔疾书,在《明报》上刊登了《要裤子不要核子》一文,《明报》是金庸一手创办的刊物,也基本代表着他的政治立场。
这篇文章,通篇都在反对陈毅的发言,及中共中央关于制造原子弹的决策。
文中直接提到,让人民连裤子都穿不上的国家,造原子弹完全是浪费资源,这样的国家即使造出了原子弹,也强盛不起来。
文章用词犀利,金庸站在“国际视野”和“人权”的角度上,将中国原子弹工程批得一无是处。
因为金庸经常在《明报》的《社论》上发表文章,他对海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剖析,有不俗的影响力。
《要裤子不要核子》一文,是《明报》首次指名道姓地批评大陆领导政策。
这篇文章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核子”与“裤子”之争,在香港报业圈上演。
《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等“左翼”报纸立刻动手,发表文章对金庸进行驳斥。
金庸发表文章的第二天,《文汇报》率先做出了应对,发表了《怕中国有?是什么人!》
文章没有点名道姓的批评金庸,而是尖锐地指出,不要“核子”的人是“利用中国人的身份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伪善面孔”。
《新晚报》紧随其后,不仅批评了金庸文中透露的思想,还将问题上升到了政治立场方面。
指责说出这种话的人其心可诛,是“卖国贼”、“汉奸”。
这一记可以说攻击力十分强大,可金庸毫不退缩,立刻执笔反击。
他接连发表了《中共制核弹,无益加有害》、《若非谣言,便须引咎》等文章反击,表示不仅不应该搞核武器,还要求陈毅引咎辞职。
除《明报》正刊外,金庸还在《明报副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
其中,在《我们关于核库问题的十点立场》中,他明确提出,反对核试验、彻底消灭全世界核武器的主张。
这也是金庸对于核武器的一贯主张。
作为一个文人,他对于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有自己坚定的看法。
这场争论愈演愈烈,金庸本人更是一副“舌战群儒”的姿态,在他的影响下,《明报》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广。
而金庸也没有就此收手的打算,有一回,他用了《明报》整整一个版面,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不过,作为《明报》的顶梁柱,金庸也无法将精力全都放在这场争论上,关于其他海内外的重大事件,他也时刻关注着。
正因如此,这场没有硝烟的“舌战”,一直延续到第二年。
与此同时,我国原子弹的研发,也逐渐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前文提到,由于苏联专家和先进仪器的撤走,导致我国原子弹研发陷入过短暂的停滞。
随后,我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工作。
1964年,检验成果的时刻要到了。
三、“裤子”、“核子”之争落下帷幕
第一次试爆实验使用的原子弹,档案里的代号为“老邱”(邱小姐引申而来,又叫争气弹),于1964年9月29日运往罗布泊试验场。
10月13日,核试验基地向中央发出了密电:
“老邱昨天22点30分穿好衣服,住下房。”
这段话的意思是原子弹已经装配完毕,安放地点在试验塔下装配间。
紧接着,第一次核试验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将起爆时间定在了10月16日15时整。
前期准备工作浩繁,据统计,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有26个单位5000余人进入试验场,其他技术物资、后勤保障物资器材等种类繁多,重达32000多吨。
到16日清晨,试验基地人员和设备陆续撤离,为起爆做准备。
16日下午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成功引爆。
耀眼的火球瞬间在戈壁滩上升腾,核试验基地成员一片欢呼雀跃!
经过了近1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跻身有核国家行列,再也不用怕美苏的核威胁了!
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海内外,中国人民一片欢呼雀跃,不过海外的声音却不那么和谐。
到此,又要说起金庸和他的《明报》了。
早在研制时,金庸就在《明报》上大肆批评核试验,引起了香港报业的争端。
等原子弹成功爆炸了,他又开始口诛笔伐,新一轮的“舌战”开始了。
10月20日,金庸在《明报》上发表名为《中共爆炸原子弹的评价》一文,与香港各大称赞的大报社唱起了反调。
他激愤地写道:
“核弹是一种罪恶,我们不赞成制造核弹,决不认为那是中国人的光荣。做一件有害人类的事,何光荣之有?”
接着又连发几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将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一事批得体无完肤,仿佛中国倾全国之力所为,不仅毫无益处,而且伤天害理。
这次,站在中国立场的几家报纸没有惯着他,而是在文章中直指金庸其名,狠狠地反驳。
《香港商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也谈核弹》的社论,将金庸等人形容为“别有用心的黄皮人”、“挖空心思大骂中国人的‘核’自卫”。
《大公报》紧随其后,接连刊登了《揭露最恶毒的反华〈明报〉的画皮》、《〈明报〉主笔的罪恶》、《〈明报〉何以妖言惑众》等文章,直接将金庸和他的《明报》归为“反共反华,亲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场”之流。
金庸当然没有退缩,他积极应战,回应报社的攻击。
从11月26日至12月22日,金庸接连发表了26篇文章进行反击,形成了专栏,每天在报纸头版或二版位置刊登。
金庸在管理《明报》之余,还能一天一篇社论,驳斥着批评的声音,这种精神和毅力确实让普通人难以企及。
不过,在发表了26篇反击文章,紧随其后的,金庸竟然发了一篇“道歉文”。
圣诞节前夕,他突然发表《有什么不对,请原谅》一文,虽然内容看起来有些阴阳怪气,但总算为这场“骂战”按上了停止键。
而五大报刊也没有再发文反击。
这场笔尖上的斗争,开始时轰轰烈烈,停止时也干脆利落,不见一点余音。
为什么五大报刊,会不约而同地停止对金庸的批评呢?
这个疑团,直到多年后才有了答案。
原来,当时香港的这场“骂战”也传到了内地,陈毅听了之后,爽朗地说: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民族尊严呢?国家的安全有什么保障呢?我们共产党有什么伟大、光荣呢?再说有了核子,没有裤子又怎么打仗啊!”
“我那个谈话是有些片面和绝对的,要结合《明报》那个查先生的社论(查良镛,笔名金庸),才全面些。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到既有裤子,又有核子!”
陈毅联系香港的《新华社》,请他们对金庸高抬贵手,称他文章中主要是为民着想,本意还是爱国的。
在这番表态之后,当时主管香港工作的廖承志,当即找到五大报刊,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但在方法上忽略了用事实和道理去说服别人,要求他们就此停止反击。
这场关于“核子”和“裤子”的争论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后来,金庸听闻了陈毅的做法,也是唏嘘不已,对他心生好感。
结语
至于核武器的研究,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有了它,才能让中国人民穿上裤子,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它是我们和平发展的有力保障。
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勒紧裤腰带搞出原子弹,哪怕全民都有“裤子”穿,也会被别人轻而易举地抢走。
这种事中国人民不想再次经历了。
参考文章:
《巨大而美丽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始末》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与重大意义研究综述》
《一场“核子与裤子”之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sdjl/zsfz/2023-04-30/81502.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