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时代脊梁>

知识分子

打印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科技日报来源:《科技日报》日期:2018-07-20 点击: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科技日报

7月14日播出的《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火了。

他名字总是和“奇迹”相连,被无数病人称为“当代神医”,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说:“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吴孟超,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无数的第一和荣誉,使得吴孟超成为了肝脏外科研究上的世界巨人。但对吴老来说,他的眼里,心里,只有病人,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

96岁高龄的吴孟超,拯救了超过1.5万位患者的余生。直到现在,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早在2011年,科技日报曾经刊发过一组系列报道,深度解读吴孟超的人生历程,回顾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事业无比忠诚,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

从割胶的穷小子到“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吴孟超说。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吴孟超曾诙谐地表示,“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安,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年轻时的吴孟超

1956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打赢一场又一场手术战役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3年春天,一对浙江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

追溯到1958年,吴孟超仍然耿耿于怀,刚踏上肝脏外科之路的他受到当头一棒——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在参观医院时傲慢地说:“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一向不服输的吴孟超连夜写报告,要向肝脏外科进军、成立肝脏外科攻关小组。医院党委很快批准了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三人攻关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他们把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作为实验室,又买来一些溶液和器皿,开始研究肝脏血管的分布。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反复失败,反复试验!三个执著的年轻人,一口气摸索试验了两个多月,终于做成了第一个能够满足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

1960年年初,吴孟超出席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会上,他代表“三人小组”报告了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这是肝脏解剖新见解,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世界上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法是“低温麻醉法”。有没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吴孟超又在琢磨。

一天早上,吴孟超在水龙头下洗脸,他下意识地把水龙头开了又关。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兴奋地喊道:“我找到了止血的好办法了!在病人的血管上扎一根带子,进行肝切除时把带子扎紧,切完之后再把带子解开,就可解决出血多、出血不易控制的问题!”

连早饭也没吃,他一口气跑到科里,拉起张晓华和胡宏楷就往草棚实验室跑。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作“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经过半个月反复试验,他们发现,15分钟内将切除手术进行完毕,并将所有创面完全结扎,再松开止血带,效果最理想。吴孟超将这种止血方法用在人肝切除手术中。

手术又成功了!病人出血量不到以往手术的三分之一,还免去了复杂的冰水浸泡,减轻了病人痛苦。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丰富的血管所包绕,是“禁区中的禁区”。1963年春节,吴孟超决定向这个“禁区”进攻。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中肝叶切除试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渴了,对着水龙头喝冰冷的自来水;饿了,就着咸菜啃凉馒头;困了,两张椅子一拼就是床……

初夏的一天,和风吹拂,阳光明媚。一位患者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接受吴孟超的中肝叶切除术。

吴孟超镇定地穿上手术服,从容地切开病人的腹部……6个小时后,吴孟超缝合完最后一针。他抬头看了看监护仪,当听到“一切正常”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例成功的中肝叶切除术表明,中国人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是世界外科界的奇迹!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

吴孟超和中国外科界3位泰斗级人物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接到大会邀请,吴孟超还被安排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吴孟超代表中国肝脏外科最高水平站在国际外科学术会议的讲台上。

“本文分析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手术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吴孟超流利的英语报告像生命交响曲中最美的乐章,与会专家为这组前所未闻的数字惊呆了。

【“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18例,这位中国小个子自己做了181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真不可思议!”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世界尊重知识和科学,更尊重创造知识和科学的人。

吴孟超在大会上引起的轰动,对中国肝脏外科甚至中国外科来说,都具有非凡意义。他不仅让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人的智慧、胆魄、意志和能力,更让中国肝脏外科一举成为国际肝脏外科的领跑者。吴孟超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外科学杂志和课堂上,他成了国际肝脏外科大师!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2009年8月,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来看吴孟超的门诊。之前,他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收,心理负担很重。

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说:“生病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好心态。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先住下来,咱们一起努力,争取让你早日康复。”

病人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老,这个病人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太大意义,咱们的病床又紧张,干吗还把他收进来?”

“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周二上午,是吴孟超门诊的时间。

平时,一到早上8点,他总是精神抖擞,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和蔼可亲地出现在病人面前。

可有一次,他迟到了。8点刚过2分钟,吴孟超一进门,就冲着病人和家属鞠躬说:“对不起大家了,临时有急事我晚到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我向你们道歉。”

随后,他步入诊室。“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慢慢来,先让病人进来。”一位病人刚躺到检查床上,自己就把衣服拉了上去。吴孟超忙说“不急”,顺手把病人的衣服拉了下来,再搓一搓手,等到自己双手变暖,才开始医生的“问、触、叩、听”四部曲。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吴孟超的“吴氏刀法”早已享誉中外,但他从来没有一点架子,每次门诊都亲切地与病人拉家常,从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江西患者赵国庆找到吴孟超求治时,这个浑身发黄的病人被肝硬化和肝癌折磨得面容槁枯,常人都不愿多看一眼。吴孟超亲切地拉着他,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翻看他的眼皮,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赵国庆的额头试体温。这个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的中年汉子激动得潸然泪下。后来,吴孟超两次组织会诊,亲自主刀,历时6个小时,手术十分成功。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学生超过了老师,才是老师的成功

吴孟超深知,就算自己的“吴氏刀法”再高明,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肝胆外科事业要想更上一层楼,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并造就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

吴孟超申报硕士培养点,1979年开始招收。此后,每年都有优秀的年轻人成为他的研究生。1981年,吴孟超又申报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个博士培养点。

40多年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26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撑起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半壁江山。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带出更多人,才能为更多的人看病。”吴孟超说。

在医学界,吴孟超和他的老师、“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师生关系堪称楷模。一个是“中国外科之父”,一个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两人互敬互爱半世纪,肝胆相照六十载。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一次,吴孟超和裘法祖相约进京开会。到了首都机场后,吴孟超坚持在出口处等裘法祖。当裘法祖出来时,吴孟超小跑着迎上去,和老师热烈拥抱,又帮老师理了理领带,然后搀扶着老师往外走。

手术室是吴孟超的战场,也是他最好的课堂

吴孟超深谙因材施教、点石成金的道理。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们术业有专攻,许多都已成为我国肝脏研究各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我国肝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丛文铭研究生毕业时,向吴孟超汇报对将来专业发展方向的想法,吴孟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国肝癌患者多,病理标本也多,将来肝脏肿瘤病理专业一定会大有前途,你也要争取成为知名的肝脏病理专家。”丛文铭按照老师的指点,一直致力于肝脏肿瘤病理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肝脏移植病理协作组长,并发表了统一全国标准的《指南》。

作为一名医学战略家,吴孟超拥有超于常人的目光与胆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派学生赴欧美学习深造。

1987年,他把王红阳送到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学习。现在,王红阳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生物信号转导领域拥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1989年,他又将郭亚军派往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在这个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深造,并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哑铃模式”,为我国肝胆外科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层次优秀人才。

1993年1月,他特意安排杨甲梅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卢斯大学考察学习。

如今,王红阳、杨甲梅、杨广顺、郭亚军、沈锋等,都已成为国内著名专家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吴孟超常说:“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生命有尽头,奋斗无止境。如斗士永远不知疲倦的吴孟超,始终保持着战士一般的冲锋姿势。“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在朗读者中告诫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

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别人的感念。

今天刷屏的“朗读者”吴孟超,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吴孟超不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感念,更将那坚持奋斗,救死扶伤的身影留在人们心底的。

国之大医,当之无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sdjl/zsfz/2018-07-19/51510.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7-20 关键字:知识分子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