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作者:胡钰来源:《新闻战线》日期:2018-09-16 点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胡钰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新闻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着力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新闻学。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在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建设积极清朗的新闻舆论生态,对内凝聚人心持续奋斗,对外展现良好国家形象广交朋友;这也是新闻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新闻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活跃的新闻实践对新闻理论发展提出强烈需求,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学学科体系是新闻学界、业界的共同使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品质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新闻活动领域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使得马克思不仅是革命家,也成为科学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新闻活动,要从理论层面来把握当代新闻活动的最新变化,构建具有说服力、解释力的新闻学理论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是为了打碎全世界无产者身上的锁链,摆脱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解放全人类,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为了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开展研究。这种研究导向的差别是有鲜明差异的,前者要求研究基于新闻更好地服务人民、引导人民来探寻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后者则会替少数权力者控制舆论、获取少数人利益来寻找工具和手段。事实上,西方新闻学、传播学服务冷战体系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服务政治大选中的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导向就非常鲜明,这成为资本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代国际传播体系的不平衡,成为少数强势国家控制国际传播秩序的依据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制高点,给新闻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先进性,将新闻活动作为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辩证的认识过程,认清新闻生产是基于事实的意义生产过程,掌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价值是新闻的灵魂”的基本规律。只有从理论根基上避免唯心主义、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才能超越专业主义、商业主义、技术主义的新闻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中作出了表率,在返本开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以中国事业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包含大量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新闻活动的理论成果,成为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遵循的方向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特质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书本上的新闻理论,从其出现开始,就成为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的重要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849年,由马克思担任主要负责人的《新莱茵报》在创办即将一周年的时候停刊,在最后一期报纸上,报社宣示道,“《新莱茵报》的编辑们在向你们告别的时候,对你们给予他们的同情表示感谢。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都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恩格斯在三十多年后评价说,“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而这一点首先归功于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威力和影响”,也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时代的新闻工作中的坚持。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什么时候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什么时候新闻舆论工作就会取得广泛的成绩,反之则会出现“客里空”现象,则会出现“新闻工作是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的质疑。在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新闻舆论工作要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也要成为人民发展的引导者,要在“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中推进新闻舆论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开展新闻舆论工作,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新观点,后者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要对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复杂性与理论规律性进行揭示,特别是对处在全球传播格局弱势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的当代中国新闻舆论实践进行研究,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保持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紧密互动。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主要目标是基于中国道路形成中国学派,以对中国新闻实践的学理性研究提出具有解释力与引领性的新闻理论。西方新闻实践和理论中强调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新闻媒体独立于政府管理,新闻自由具有绝对地位,但实际上西方新闻界具有很强的“政治正确”原则,受控于清晰的资本控制,在战争等关键时刻不惜以假新闻来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中国的新闻实践和理论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新闻媒体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开展工作,新闻自由是有明确边界的。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国新闻实践中的这些特点,从历史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全球的维度给出理论性的阐释,对西方新闻实践与理论中的资本中心主义、媒介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现象给予针对性的批判。
在中国特色新闻学中,新闻价值的核心原则是积极性效果,而不是冲突性内容,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批判者。这种中国新闻工作的定位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新闻工作的。对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时不应回避,而应清晰地表明与坚持,并在两种道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竞争中去比较、检验与改进。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全球化与互联网使得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性更大,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对新闻理论研究的彻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同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要在抓住人类新闻活动的根本上下功夫,要在中国新闻实践上下功夫,而不是从理论上特别是西方理论上去找现成答案,要把中国新闻理论之根深深扎在中国新闻实践之土壤中。用新中国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奠基者甘惜分先生的话说,就是“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气质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理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英国学者、《马克思传》作者戴维·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著作的思想力量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事实上,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原则而不是教条,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程式化只会带来教条化、荒谬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其批判性,对人类社会不公平现实的批判。在批判中建设,破除旧秩序,建立新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判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先天的创新气质,成为剖析媒体变革、国际传播变革带来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新问题的有效工具,成为指导中国新闻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有效思想武器。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坚持全球视野下的问题意识,为营造积极清朗的新闻舆论生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解决世界性新闻传播问题提供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理论中,舆论生态由强势媒体主导,好的舆论生态以一个声音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成为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突出特征,社交媒体成为形成社会情绪和认识的重要力量,社交媒体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的疏离乃至冲突成为全球现象。为此,一方面,从技术视角看,要认识到当代传播环境中多样性舆论存在的必然性,探索新形势下的积极舆论生态建构规律,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从全球视角看,要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紧迫性,探索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开展创意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近些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走在全国新闻界的前列,不论是融合媒体发展还是创意内容制作,不论是国内舆论引导还是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都体现了以先进思想、权威信息占领新兴媒体渠道、引领多样舆论生态的中坚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积极践行者,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支撑。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要培养浓郁的创新气质,动态地、准确地、系统地分析全球传播格局和中国新闻实践。特别是要善于创造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善于提出符合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观点和理论,善于把思想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先进性结合起来,如此,中国的新闻实践与新闻学话语体系就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以更强的使命感形成合力加快改变这种局面,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任务,也是机遇。当代世界是极具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构建自己的理论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当代中国是极具发展独特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构建自己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与实践基础。为此,新时代的中国新闻学界要以强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开创新理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8-09-15/52492.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