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 。历史虚无主义通 过“告别革命论 ”、“侵略有功论 ”、“抽象人性论 ”等表现方式, 打着“重新评价 ”历史的口号, 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 。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坚持用唯物 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学史、治史 、用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良好传统,然而在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沉渣泛起,并且其波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问题都有着深入研究,各种新旧观点的交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研讨、著作、论文等形式,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出了不同角度的批判性研究。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认定: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 十年代,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这种理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采取着一种轻视的态度,认为中华文化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只有融入西方文化才能带来民族的进步。这种思想否定了民族文化的独立主体地位,过分渲染了西方文明,曾一度占据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随着抗日战争中民族主义的高涨,全盘西化论逐渐失去其市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共拨乱反正、我国改 革开放和转入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逐渐活跃,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历史观上反映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再度泛起。
一、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具有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特点。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的分析,学者们把握了其真实意图:即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继而否定革命的伟大成果,否定社会主义发展史,意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
朱汉国以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的功过评述为切入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意图以反“左”为口号,攻击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通过否定毛泽东个人、否定毛泽东思想,从而进一步否定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试图抹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1]历史虚无主义者紧紧揪住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放大失误的负面影响,从而吸引舆论焦点,制造党民矛盾,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正面影响。
梁柱从唯心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他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反科学、反历史的研究方式表明它是一种唯心史观。它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违背了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也违背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2]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救亡图存式的革命运动削弱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削弱了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仍处于落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原因。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破坏了中国正常的历史进程,“以俄为师”使中国错过了“近代文明的主流”。他们抛弃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做出否定,制造出中国共产党是“血腥的职业革命者 ”的假象。历史虚无主义者一直试图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寻找合适的借口和理由,他们希望将中国拉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并认为以往的革命斗争是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历史虚无主义者刻意地无视了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运动背景,无视了中国近现代亡国灭种的危机,无视了人民为民族振兴做出的流血牺牲,无视了民主革命的意义,仅仅从是否是人性的、是否有利于现代化的角度看待革命的好坏,这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式的分析方式。
梅荣政则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三种思潮关系的界定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既弥补了新自由主义从现实的角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又改变了新文化保守主义曲折隐晦的表达和难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尴尬,成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股很重要的力量。”[3]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主张全盘私有化的经济,充分自由的市场;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将社会主义转轨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是歪曲中共革命与民族抗争的历史、否定中共的领导。[4]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为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服务的。这三个思潮彼此联合呼应,因此,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必须同抵制新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结合在一起。
这三种思潮都以“抽象人性论”为价值导向。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从异化、人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很有可能得出许多否定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结论,继而使得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理论有了发展的空间。我们通常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讨论“人性论”,但是,一旦这种“人性论”扩展到历史观和世界观之中,那么它所暴露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虚无主义正是用这种方式进入历史领域,用宣扬人性的方式否定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流血的抗争,从而抹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否定中共执政的合法地位,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达到推翻社会主义的目的。王峰明、蒋耕中更是直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5]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借着“重新评价”历史这一手段,历史虚无主义极力歪曲、否定近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历史,动摇群众对党的信赖,企图以此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用资本主义取代中国的社会主义。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学术研究、文艺作品改编等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学者针对其表现形式归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方法特点:
· 历史虚无主义孤立地看待历史,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忽视各种历史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按照自己的主观需要,从某个历史事件中提取信息使其绝对化,从而达到以偏概全,歪曲历史的目的。例如在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时,历史虚无主义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把辛亥革命只看作一场流血的战争,得出“革命使人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革则是一种能量的积累”,从而赞颂改良,提出“告别革命”的观点。借着“重新评价历史”这一口号,历史虚无主义者大作翻案文章,为历史上的旧势力评功摆好,贬低为民族牺牲的革命志士。以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在对苏联历史重新评价的 过程中,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描绘成有着高尚品格的君王,对其的处决被渲染成映射苏维埃政权的残暴,而列宁则被描述为“邪恶帝国的精神化身”,将十月革命表述为一部分暴徒发动的政变,将革命斗士描述为恶魔的帮凶。
· 历史虚无主义把想象当作推论,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
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方法便是“假设推理”。在这种推理的构建下,历史的真实发生被“重构”了。由于历史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很有可能是零散的信息片段,这就需要他们发挥推理思维,进行科学的假设从而验证信息的正确性,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这是在追求实事求是的原则上还原历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并非如此,他们将假设当成目的、把主观臆测作为结果,将一切事实信息都与假设相关联,在生拉硬扯的解释中剪裁成其自己的“理性推理逻辑”,而那些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都被其无视并抛弃。这种“自证”手法,让历史虚无主义推崇的理论看上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只要细心者根据线索仔细推敲便会发现在这样的“理性”下所构建的“历史事实”是脆弱且漏洞百出的。
· 历史虚无主义用抽象人性论现代化论研究评价历史,违背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人性论与现代化论取代阶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众多理论研究。现实社会中出现全球化趋势,一些论者就用“世界一体化”的论调来看待近代的殖民问题,把殖民侵略描绘成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反过来谴责反殖民运动是荒唐之举。[6]
龚书铎用“范式的转换 ”这一概念来阐述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近代历史活动的研究中用“现代化范式”取代了以往的“革命范式”,他们将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举措都斥为“激进”而否定,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则被称为“稳健”而肯定,断言是“激进”祸害了中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他们为了否定革命,把改良主义看作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认为改良“抓住了由前现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这是一条真正的救国之路。”历史虚无主义者由此出发,主张告别革命,企图“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 ” 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 [7] 恩格斯曾指出:“以往全部的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8] 只有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才能认识事物本质,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并反对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人性论以及现代化论等观点取代阶级分析理论,用所谓的客观主义的姿态掩饰其资本主义的属性,这在其表现方法中屡见不鲜。
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地表明,能否正确对 待历史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一旦被否定、篡改与抹杀,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阻碍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也阻碍了历史共识与政治共识的形成,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也混乱了人们的思维。
· 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用“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等论调向人民群众宣传其思想意识,这些妨害人们正常认识历史真实的言论不仅仅涉及到了历史学领域的是非问题,更加涉及到民族国家的历史根基问题。
沙健孙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保持警惕,是因为如果听任这种思潮泛滥扩大,就会把人民革命的历史、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都糟蹋了、丑化了,那么,坚持人民革命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也就会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由此可能导致 何种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不言自明的。[9]
于沛指出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学家的主体性与历史事实之间不是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彼此融为一体,即融合在“历史叙述”的实践之中。在历史叙述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历史。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出发,历史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可以“碎化”历史。这样,“后现代史学观”就把令人敬畏的历史研究变成了“玩历史”。[10]这种“玩历史”的态度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并得到传播,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准确性将会因此受损,所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历史虚无主义式的“重新解读”不仅仅不能够还原历史面貌,更有可能被利用、 篡改,失去可信度。人们一旦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逻辑,那么传统的主流意 识形态权威就会被打破,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就会沦为纸上的儿戏。
· 历史虚无主义适应了西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
西方势力一直试图用和平演变政策西化社会主义阵营,以上世纪苏联解体为开端,和平演变政策一直在发挥着它的影响。这些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重大问题上,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论调背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
马戎指出每个国家有着战略对手,都存在着试图干扰这个国家事物的外部势力,这些外部势力也会在自己的战略对手内部积极培育能够削弱这个国家的力量。所以,当我们思考何时以及如何对本国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讨论时,绝对不可以忽视外部势力的介入和推波助澜。在进行讨论时,如果对核心问题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能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在基本价值以及感情上都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分析,那么就可能不能够掌握讨论的主动权,就可能会落入境外势力操作的舆论陷阱之中。[11]
长久以来,西方势力将 “和平演变”政策的对象放在了共产党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这些新生代远离革命的历史,对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淡漠,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更易接受甚至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些外部势力利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对中国年轻一代进行舆论宣传从而达其自身的政治目的,这是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的 。
· 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 执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从苏联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简单彻底地否定了斯大林,直接影响到了十月革命的意义以及列宁等苏共领导人的权威,使许多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丧失了民众的信任,也使得许多干部群众对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产生质疑。80年代,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改革的需要,并从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入手,导致各种非理性思潮的泛滥,这些思潮挖苦国家的过去,亵渎苏联的光荣,使得国民心理遭到巨大的冲击,也进一步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威信,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苏联慢慢走向解体。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非理性思潮,它主要的攻击方向就是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些被否定的东西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基。历史虚无主义一直试图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用多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们没有看到的是,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没有搞过多党制。辛亥革命后,中国曾经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并产生了近300个的政党政团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干预下,多党制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各党派相互夺权、军阀混战的工具。
在中国施行多党制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只有团结一致、抓住机遇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才能更广泛地团结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全国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四、关于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
在历史的研究与解释上,我们要摒弃简单化逻辑,防止“好人的一切都好,坏人的一切都坏”这种错误认识。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认真思考我们自己是如何从事、记录历史实践的。如果我们也因为“包藏私心”而不能客观地对待历史,实际上就把一个又一个解释真实历史的机会拱手相让,给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话柄和空间。[12]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反对用抽象人性论研究历史,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与实践才能够正确地、科学地理解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
· 坚持用客观性原则看待历史
正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历史研究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历史主体以史料为中介,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式对客观历史进行整理、加工、概括等综合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发挥理性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推理假设。历史的发展存在多种可能,而无数的可能性的历史为何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现实的历史,这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关键所在。在这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在客观的历史基础、现有的充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事实的理性分析。如果像历史虚无主义一样,将主观假设作为目的进行推论,得到的便是主观臆测的“史实”。这样的推理方式,即使再符合逻辑,对于搞清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从都是无意义的。这种思考不仅仅适用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思,也普遍适用于各种研究领域。
· 坚持用全面性原则看待历史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的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每一个实践主体在改造历史时,由于价值取向、认知水平的不同,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愿望,但历史绝对不是按照某一个主体的主观愿望演变的,而是人类群体的“合力”与客观的历史规律的统一。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无视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将其功利性、目的性的主观意愿置于艺术创作中、置于历史阐述中,通过牵强附会甚至假设虚构等方式达成其混淆视听的目的。
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我们所熟知的五种社会形态是从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形态中总结抽象概括出来的。但同时,社会形态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国家、民族有着其自有的特殊历史条件,因而其发展并不是同步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其特殊性,对中国亦是如此。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只承认普遍性,认为中国只有“补上资本主义落下的课”才能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走资本主义道路。排斥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就是否定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否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以其主观意愿解读历史的客观进程,没有看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特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没有能够让资本主义发展的适合土壤。这都表明中国的历史道 路选择并不是想不想走哪个,而是能不能走哪个的问题。只有全面地看待历史事实发生的环境,从整体、联系中去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解读历史,才能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提供经验教训。
· 坚持用阶级分析法看待历史
有部分学者在做历史研究时,只把某个人看作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绝不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例如对蒋介石的评价,同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也被他们描述为两党内斗。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解释历史从而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国共两党究竟代表什么样的阶级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历史研究中必须弄清的首要问题。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的。
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其实质是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争论,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争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1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夸大了“英雄”的存在意义,只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解读历史。我们必须看到历史虚无主义用其所为的“客观、中立”的态度,虚构、恶意扭曲历史事实,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不仅仅在历史领域我们会丧失原本的事实根基,在文学领域会混乱我们原有的认识,在政治领域也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正确地认识历史,是关乎一个国家兴亡的大事。是维护历史本来的面貌还是扭曲历史的真相,是从历史的主流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在历史的重述中制造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退回唯心史观,这些原则性的问题都是不能被搅乱与颠倒的,否则就会危害到一个国家、民族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动摇国家、民族复兴发展的根基。用唯物史观捍卫历史的真实面貌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是指导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是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57-258).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1).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10).
[4]郑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三股思潮[J].政治学研究,2008,(1).
[5]王峰明,蒋耕中.时代变迁与思潮激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7).
[6]朱汉国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77.
[7]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544).
[9]沙健孙.科学地研究、宣传党和人民光辉的斗争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2005,(2).
[10]于沛.历史不容虚无[J].求是,2013,(6).
[11]李艳玲.深层面剖析历史,理性地认识历史——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戎教授[J].红旗文稿,2012,(10).
[12]黄凯峰.以科学的历史现指导历史评——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
[13]周晓东,卫静春.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实事求是,2013,(4).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6-06-02/38149.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