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政治

打印

肖余恨:由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想到林俊德院士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在中国立刻获得刷屏效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大陆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说是标杆当不过分。各种解读纷 至沓来,各种归因稀奇古怪,各种批判也向纵深处发展。一时间,热闹非凡,舆论场硝烟弥漫。这种奇观,恐怕也只有在当下的中国才可能出现,这至少说明两个问 题:一是中国人围绕诺奖的焦虑已经接近临界,二是中国人的价值冲突和失序,也白热化了。

围绕屠呦呦获奖,出现了一系列舆论乱相。那些搭车说事的,迫切归因的,兜售心灵鸡汤的,围绕中西医论战的,基本上属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通病。但屠呦 呦获奖这件事,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安慰,也应该给我们带来思考。对此,也不能一概否认。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专业、不同方向,有理性、有逻 辑、有感触地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这不仅正常,而且必要。

对于获奖本身,屠呦呦女士表现的非常淡定:这既意外,也不意外。获奖更好,毕竟这是对她本人,对她的团队,对中国的科研人员成绩和贡献的一种肯定。获 不了奖又怎样?她和她的团队所做的贡献,因她们的贡献而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生命的事实,就摆在那里。《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说的好:“屠呦呦获诺奖,请 为她点赞,别拿她说事”。意即别拿本已有争议的这一医学成果,为已所有,随意解读,任意裁剪,制造舆论混乱。“侠客岛”公号推出的“屠呦呦真的需要这个诺 贝尔奖吗”一文,则甚合我心。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不是这个奖来得是不是迟了。即便没有又会怎样?不是借这个锦上添花的奖来获得一点信心,更不是拿为什么是 这样的一个所谓“不是院士、不是博士、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来攻击体制、全面否定我们的科研制度。适当的反思,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过度 着力、选择性归因,则只会陷入混乱的泥淖。

屠呦呦获诺奖,已经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话题,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看待?近年来,对中国教育制度和科研体系的反思,一直不 断。作为一个综合国力迅速攀升的大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非独一个屠呦呦才能让我们提气和自信。在日渐浮躁的当下中国,尽管有许多像“烟草院 士”那样的丑闻不断出现,但还是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学者,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纯粹的科研目的本身,在不计功名、不计报酬的默默地工作着。对这 些有信仰、有追求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或许根本不把自己的工作视作奉献,他们喜爱这样的工作,并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计较什 么,他们有的,只是为了人类和平、为了国家荣誉、为了人类福祉、为了中国科学家的尊严,甚至只是为了科学本身,而心无旁鹜地忘我的工作着。其它,在他们看 来,都是浮云。

这让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了的核科学家林俊德院士。虽然林教授高票当选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榜首,但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了解他,我是表示怀疑 的。用他的话说,我能力有限,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但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这一件事。他在临终前,为了整理资料,和时间赛跑,坚决放弃手术。生命和事业,在 他的天平上,却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选项。他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生没有离开过那个叫“马兰”的生命绝境,一丝不苛、严谨治学、踏实做事,为中国核试验事 业做出巨大贡献。“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在生命终止的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顿生危机感,断然婉拒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 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清楚无误地交待给了同事和他的学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重新检索一下林教授的点滴,或许可以重新体会信仰和 忠诚的含义。

如果没有一批,甚至一大批屠呦呦、林俊德、罗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他们身上,有着“我们的事业,将写在人类的历 史上”这样的济世情怀,有着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有着舍我其谁的使命和担当。他们没有时间去争论什么,为了事业,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利益,也为 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

这些人,是我们国家的脊梁和希望。在这价值观剧烈嬗变的今天,或许奉献要讲条件了,或许各种不公会打击士气,或许精神追求让位于物质享受,但总有这么一些人,用他们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什么吗?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罗辛和爱德华·罗伊兹曼在《负面倾向、负面压倒和扩散传染》中解释了人的负面倾向的四个要素:效力、强度变化、压倒力、分辨力。大 意是,对待一件事物,负面印象会大于正面印象、负面效力和大于正面效力、负面倾向和压倒正面倾向。由负面偏向支配的批评,会产生一种自激效能,越说越激 愤、越说越尖酸刻簿。对待任何一件事,我们几乎都能找到不同的着眼点,对屠呦呦获奖一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想批评,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可以依托的论据,但 结果,只能是让负面偏向主导我们的情绪,而这,则会只能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转型中的中国,从来不缺少批评的素材。批评本身不是坏事,但要看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度。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眼黑,不见白,这样的批评,最后打击 的,只能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摧毁的只能是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对屠呦呦获诺奖,我还是愿意更多的人,从她们身上,看到我们中国科学家的追求、信仰和执着,看 到我们中国在赶超世界强国、看到科技差距所带来的紧迫感,而不是妄自菲薄、满目荫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5-10-08/34373.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10-09 关键字:政治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