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帅军:民族要复兴,必须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尹帅军 来源:红歌会网 日期:2015-07-02 点击:
针对当代青年特点,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尹帅军
(
80
后青年作家,著有《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
本文转载自环球视野网《光荣的荆棘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座谈》
注:《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
南海出版社
2015
年
5
月出版,戴旭、江涌、白益民等联袂推荐,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卫建林则亲笔写序。
刚才聆听了各位老师的演讲,我很受鼓舞和震动。说句实话,每次聆听前辈们关于共和国和党的历史的演讲,我都有些惭愧。为自己惭愧,也为我们这一代青年惭愧。因为在你们身上还孕育着无限的青春激情,而我们的许多青年,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停感叹老了老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年纪轻轻却不停的感叹老了老了。如果您和今天的青年接触的比较多,就会发现许多青年其实很空虚、很迷惘、很痛苦,内心有许多难以解决的困惑和疑问。建国初的青年一辈,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是精神生活却很富足,他们可以一无所有却拥有战天斗地的青春激情,而我们的许多青年物质生活不缺乏,精神却很贫困。许多青年被困在狭小的自我世界中走不出来,看不见外界广阔的真实的世界。自我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遑论去关注和解决巨大的社会问题、国家问题。
许多媒体吹嘘我们有着多么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的学校也盖了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可是为什么青年们缺乏激情和活力呢?若是青年一代缺乏青春激情,缺乏理想信念,缺乏放眼看世界的视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靠谁来实现?
显而易见,在我们的青年和伟大梦想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我想在坐的前辈们也一定会有疑问,这一代青年到底行不行,他们到底能不能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我曾对在校学生和已经工作的青年做过调查,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不入党。调查发现,具备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青年,有不少人不会入党。入党的青年,却有不少是为了实际利益、个人利益。基层的很多党组织的生活都流于形式。如此一来,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如何保证?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是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教育和洗礼的,很多人都上过山下过乡,那时候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生活价值观长驱直入的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教育我们的青少年抱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如何保证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的领导干部还具备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新的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开始了新时期的整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高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调打击贪污腐败。这一切,都是为了纠正党内、国内的坏风气。不过目前阶段还只是治标,还不是治本。如何治本,如何培养新一代的青年和接班人,如何产生新鲜血液,就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若是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会怎样?
今天的青年面对的是一个与三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国家和世界,今天的国家面对的也是一个与三十年前完全不同青年和民众。
我们这一代青年是一个极为矛盾的混合体,我们的身上被贴满了无数的标签,童年的时候我们曾被称作小皇帝小公主的一代,青少年的时候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娱乐至死的一代,还有什么迷惘的一代、物质主义的一代、新新人类的一代。现如今,我们又被称作负担最重的一代、压力山大的一代,蜗居、房奴、蚁族;我们还被《人民日报》称作暮气沉沉的一代;我们还被称作漂泊一族,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养,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
6000
万,留守老人已经超
4000
万。在所有这些之外,我们还被称作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一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来实现。
这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个极为矛盾的综合体。可是有谁来帮我们诊治一下我们身上的病症?告诉我们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
另外一方面,今天的青年和学生,几乎不看《人民日报》,也不看《新闻联播》,中央党报、党刊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微弱。对大众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媒体,其实就是那些门户网站、路边上的都市报、娱乐杂志,以及各大电视台的节目、国内外的电影,它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主流文化、主流舆论。今天的孩子们从童年时期、婴儿时期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网络、电视,而不是《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而在这些主流媒体上,我们能看的多少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尤其是在一线发达城市的一些人群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艺术似乎已经成为主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怎么办?如何用新的形式传播先进的思想,服务于青年和学生,影响青年和学生?
再回过头看我们的教育,当前的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
“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
”
,教育应让学生认识社会和国家、认识人性。而今日青年,有多少人对此有清晰认识?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社会科学教育,但是等到大学毕业,许多人却对社会问题越来越不关心,只关心自我的小圈子。
社会科学本是最有意思的课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文学、艺术、地理,它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所涵盖的内容如此丰富,故事如此之多,理应是十分有趣的,可是我们社会科学却让人厌倦。社会科学本应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追踪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新闻热点,让学生参与身边的历史。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不让学生参与其中。青年没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就被广告所刺激和煽动,被股票市场的投机宣传所鼓动。美国的资本经济社会不允许大众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如此。
我们的国家与马克思主义是
“
直系亲属
”
关系,可你若是在考试之外的场合问学生与此有关的问题,他们简直会用看待怪物的眼光盯着你。若是你同当代青年交流,谈论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大多数会觉得你是神经病。若是你和当代青年谈论理想主义、天下为公,大多数人会觉得你天真。若是你去追问当代青年,他们对马克思了解多少,他们会懒得搭理你。青年们淡漠马克思,他们在政治课上睡大觉。一些学者因此建议,应该取消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他们因此赢得了某些人的欢呼和叫好。似乎他们很有勇气。
对于形式主义的、摆样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的意见是,应该取消,必须取消!可是,我的意见却不同于那些学者,我不是要从根本上取消马克思主义教育。我的意见是应该取消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是在传播马克思,而是歪曲败坏马克思,是以马克思的名义颠覆马克思!不但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使得学生厌恶马克思
——
马克思主义都是教条和虚伪,国家和社会也都在撒谎,那么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课本不让学生联系实际,不让学生参与到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来,所以落得这样的局面,我们难道不反思吗?《共产党宣言》被称为伟大的诗歌,而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课本中有谁能读出诗味?在我们讲授马克思的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更不必提学生中有多少人读过。
为了反对这样的作风,毛泽东作了《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工作方法
60
条》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老师。
毛泽东说:
“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
青年们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很独立自主,敢于旷课,敢于在课堂上睡大觉,敢于反抗僵化的马克思。其实青年们很不幸。他们所烦厌的马克思并不是真实的马克思。
不仅学生不懂马克思主义,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在思想和工作上也缺乏
“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
。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
8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
“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
‘
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
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
’”
从这个角度来讲,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想这又是一个必须要跨越的鸿沟。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都厌倦马克思,那么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也有失败的危险。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首要的应该是直面现实,理论和现实必须联系在一起。首先尝试解决青年的个人问题,把他们从个人的困惑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进而吸引他们为社会和国家的事业而奋斗。
每一代青年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代青年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这个国家和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反应。一般而言,国家追求什么,青年就追求什么;国家和社会有什么病,青年就有什么病。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才做了一个尝试。写作了这本书《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在这本书中,我不仅讲述了中国青年,也讲述了美国青年
——
垮掉的一代。我希望青年们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认识自我、认识人性、认识世界。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桥梁,让青年们跨越鸿沟,走出自我的狭小世界,关注更为广阔的真实的世界。
这本书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在这本书之后,会有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出来,会有更多的老师出来,帮助青年,服务青年。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心为青年服务,青年们就会回报社会百倍的热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5-07-01/32677.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