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党性弥坚 乡情更浓
“今年我82岁,在德州生活工作了40年。这40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对于我后来工作中理论思想、工作方法的形成至关重要。我的根在德州。 ”
本报采访组向老人敬献我市书法家刘文海书写的《毛泽东词选》
张全景为本报创刊25周年题词
张全景小学时代在平原
张全景青年时在德州工作照
1950年,张全景(右一)参加平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
张全景简历
张全景,男,汉族, 1931年12月生,山东省平原县三唐乡姚屯村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常委。
1942年-1945年曾先后就读于平原师范附属小学、平原师范。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德州、聊城地委工业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德州市委副书记,德州地委政治部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处长、副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纪委书记。
1991年2月至1994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94年10月至1999年3月任中共中央第14任组织部部长。
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 “三讲”教育联席会议负责人。
2000年至2005年任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后任顾问。
2013年6月8日,被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聘请为名誉会长。
这是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木樨地的一处普通院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幢14层居民楼,沿街矗立。中组部前部长张全景就住在这幢普普通通的居民楼上。
6月30日上午,我们《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采访组一行拜访了张全景。走进老人的家,几组简单的沙发、一张茶几、一张餐桌,角落里一株郁郁葱葱的绿植,与普通市民家的摆设一样的简单和质朴。
由于我们的到来,本就狭窄的客厅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 “来来来,随便坐。 ”张全景一边和我们握手,一边随和地说:“老房子就这点不好,客厅太小。 ”老人头发虽已花白,但腰板笔直,精神矍铄。在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交流过程中,张全景不但思路清晰,更显示了超群的记忆力,对于几十年前的旧事,他能够详细地说出时间、地点和细节。
几句简单的寒暄过后,采访很快切入正题。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张全景非常高兴。他说:“我经常阅读《德州日报》,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你们办的《德周刊》,有很多关于德州风土人情的报道,可读性强,我很喜欢看。 ”他停了一下,说,“我今年82岁,在德州生活、工作了40年。这40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对于我后来工作中的理论思想、工作方法的形成至关重要。我的根在德州。 ”
15岁参加革命
1931年,张全景出生在平原县三唐乡姚屯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的张全景,14岁那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平原师范学校。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并没有多少机会留给他继续深造。在平原县城仅仅上了3个月的课,国民党的还乡团就把县城搅乱了套,学校不得不停课休学。
张全景却没有因此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次年,得知村里开办学校,张全景立马兴致冲冲地找到老师申请入学。但是,学校开设的都是小学课程,张全景已经小学毕业。老师建议他一边给一二年级教课,一边自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辅导他。
就这样,张全景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虽然只接受了3个月的师范教育,张全景却教得有板有眼,不但教学质量好,而且管理上也有一套好方法。教育学生以“启发式”代替“填鸭式”,管理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废除体罚。不久,他被调到一所中心小学任校长。他不仅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管理的经验,而且研究理论专著,如凯洛夫教育学,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他虽然年龄不大,学生们却很听他的话。有一次,村里请来了一个戏班子,连唱3天戏,张全景却做到不让一个学生缺课。
1946年6月,经过老师推荐,张全景被调到当时的平北县六区区公所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区长刘生民等一大批共产党的干部,他们中有从延安受过教育回来的“老革命”,也有当地土生土长的共产党员,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年轻的张全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
1948年,为了迎接解放后教育工作需要,中共山东分局 (时称)和省政府在青州组织全省的部分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共2000多人进行培训。就是在这次培训班上,张全景第一次比较认真地学习了部分马列著作、第一次接触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张全景回忆说,当时主要学习的材料是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业余时间就到图书室看书学习。自己当时只带了3块钱,全部买了书,有 《毛泽东选集》、《大众哲学》、《上饶集中营》等。
回忆那一段革命生活,张全景说,当时我们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大都没有文化,思想进步教师实际上成为一个村经济、文化、政治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学校也成为政治工作的阵地。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参与党的政策、时事政治宣传,参与发动组织群众进行土改反霸斗争,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和从事其他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正直的老党员
在教育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使得张全景很快引起了上级组织的注意,1951年,他被调入德州地区工会办事处(通称地委)工作,此后的50多年间,他从地委到省委,最后到中央组织部,基本一直都是从事组织工作。无论是资历还是工作经验,都深受同行们的敬重。而大家最佩服他的一点,还是他的正直和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
2006年,已经从中组部退下来的张全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一个县有11个副县长,他脱口而出:“官多为患。 ”此话作为专访的标题,被“重中之重”报道出来,随后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引来一片热议。绝大多数人投以敬重之情:“这位老党员敢说真话! ”也有个别人说,“这话怎么在位的时候不讲呢? ”其实,张全景还是中组部部长时就讲过多次,只是没有被公开报道并热炒起来而已。
张全景没想到这么一句话竟让他成为媒体的焦点,为此感慨赋诗一首:“文章讲话万千言,莫如四字波浪翻,惹来众议说长短,赤诚为党在心间。 ”
赤诚为党,实事求是,使得张全景在工作中显得无所畏惧,敢说真话。2002年,张全景前往甘肃省庆阳地区调研。这是当年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许多县还处于贫困境地。调研结束,他连夜赶写了一个向中央汇报材料,其中实事求是地谈到了许多在地方普遍存在却不怎么敢碰的敏感问题,比如退耕还林政策的调整。庆阳地区丘陵占60%左右,干旱少雨,如不种树种草,恶劣的生态环境很难改变。但原定8年不变的政策,两年就变了,庆阳种植的45万亩林地没有享受到退耕还林的优惠。材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多位领导人做出批示,庆阳市领导专程赶到北京来感谢张全景。
永不退休的组工干部
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两天,张全景应邀为延安精神研究会做了一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报告,对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现实意义作了深入阐述。
一位听过这场报告的同志对我们说,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能如此关心时事,还能对中央的精神理解的如此透彻。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报告会上,张全景几度脱稿,他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演讲,赢得了与会老延安、老党员的热烈掌声。
张全景 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入党,50多年间基本都从事组织工作,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组工干部。1999年,他从中组部部长岗位上退下来时,中央领导找他谈话,他谈到退休生活用了四句话:学习为主,调研为辅,适度锻炼,继续贡献。
他说到做到。每天拿出2到3个小时学习,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他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学习一定要趁年轻,年轻时精力充沛,想学就学,想干就干,立即行动是最好的。美国哲学家、散文诗作家爱默生的一首诗‘昨日不能唤回来,明日还是不实在,只是确有把握的,便是今日的现在’,这是我上小学时读过的。 ”他总是说学就学、说做就做,并且把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他说过,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富含哲理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2007年,他连续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吗? 》,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马恩著作的学习》,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他对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苏联亡党亡国的五大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干部路线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严重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改变了党的颜色。
多年的组织工作经历,使得张全景养成了重视调查研究的习惯。他在工作中非常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带全局。 1985年在山东省委组织部工作时,他曾在临沂农村整整考察了19天,最终写出了《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的调查报告,随后又在临沂召开全省党建工作会议,直接推动了当地和全省的扶贫工作,1995年这个地区在全国 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2001年5月,张全景沿着10多年前考察的路线走了一圈。他发现,临沂市为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许多做法都非常好,一是内举,让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特别是从退伍军人、回乡知青、科技带头户中推荐。二是回请,把村外或在乡镇企业等部门工作又适合的党员请回本村任职。三是公开选拔。回到北京后,他连夜赶写了调查报告《沂蒙巨变看党建》,概括总结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并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他还采写过“山东纪行”、“陇东巨变”等长篇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他还先后主编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陈云党建思想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国吏部研究》、《世界共产党通史》等专著,编写了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海南省副省长陈苏厚等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最近几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先后为中直机关、地方、军队、学校等多次讲党课,无不给予很高评价。
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结
张全景是一个特别重感情的人。
对于家乡德州,他始终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尽管已经离开德州40多年,他仍然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张全景先后几次回德州参加各种活动。最近一次是2011年,他回德州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辅导会做报告。记者告诉他,最近两年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又取得了很多新成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手笔启动了高铁新区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今年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工业、服务业迅速发展,今年前5个月全市财政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农业大发展,全市整建制创建吨粮市,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
张全景对家乡的发展变化非常高兴,他说,德州的优势在农业,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弱项是工业,虽然我们和自己比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一定要下决心改变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多上那些污染小、耗能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好项目。工业搞上去了,反过来会促进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张全景说,党的建设是抓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重点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再一个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基层班子建设,“一个村搞得好不好,首先在班子,关键是选一个好支书。从江苏的华西村到山东的沈泉庄、南山集团,这些好村的共性就是领导班子稳定,村党支部书记有思路、有领导能力。 ”
记者邀请他有机会再回德州看看,老人愉快地答应了邀请。
(德州老乡、《农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杨志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报记者 赵红卫尹滨 周坤
张全景逸事
第一张奖状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全景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春,因在恢复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当时的平北县政府专门通令嘉奖。这是张全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受到表彰。他至今记得当时奖状的样子:“一张油印的纸,第一行是‘嘉奖令’三个大字,内容是:张全井(当时用字)同志在恢复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特此颁发嘉奖令。 ’上面盖着县政府的大印”。除了奖状,县政府还奖励他几十斤粮食。当他得知教育助理家庭困难的时候,张全景把粮食全部送给了他。
走后门
张全景在平北县六区工作时,区长是刘生民,1949年随军南下失去了联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全景通过浙江省委组织部,查找到了刘生民在杭州工作的单位,专门利用到南方出差的机会去探望,后来俩人一直保持经常联系,直到2009年刘生民去世。张全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从来没有为待遇问题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但当他听说刘生民晚年因为部分医药费没法报销影响治疗时,就专门给地方的同志打电话,要求照顾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算是走了一次后门。
毛著迷
张全景喜欢学习研究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著作,经常撰写研究文稿。他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曾三次被评为学习模范,还出席过全省学习经验交流会。对毛泽东著作的研究很深,并撰写了不少研究文章。而且记忆力超群。在与来访者见面的时候,他都能够清楚地讲出毛泽东许多文章发表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人物、事件等详细内容,甚至后来的修改情况和修改后的具体内容,他都能整段整篇地讲出来。
他还喜欢珍藏毛泽东著作,他的毛选有多种版本。他还在家中接待“中国毛著收藏第一人”张迪杰,并专门去洛阳参观张迪杰10.2万册的收藏,还帮助他举办了毛著展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4-01-23/24651.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