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政治

打印

红旗文稿:人民法院应以群众观点指导审判实践

  人民法院坚持以群众观点指导审判实践,就是在司法过程中,坚持以群众观念为思想引领,以群众感情为联络纽带,以群众路线为决策方式,以群众方法为调处手段,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这既是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时代要求,也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树立司法公正公信权威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生动实践。

1.从价值论上讲,“一切为了群众”就是把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权益作为公正司法的根本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判工作实践“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把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价值追求,既要最大化地实现其实体权利,又要最优化地保障其程序权利。

  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诉求。群众启动诉讼程序,目的在于寻求公正、维护权益和化解纠纷。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要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一是注重对公正的实质性追求,正确处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在严格诉讼程序的同时,要善于运用职权取证、现场勘察、走访群众等方法,努力寻求法律事实与客观真实的最大契合,避免片面的坐堂问案,机械的套用证据规则,而放弃对客观真实和实质公正的进一步追寻。二是注重对权益的实质性保护,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损害赔偿特别是互有过错、权利义务关系交叉、事实难以查清的案件,要尽可能以调解方式结案;而对于商事纠纷、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调解结案的要争取即时履行,调解不成的要及时判决,避免因强调调解而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三是注重纠纷的实质性解决,正确处理案结与事了的关系。要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作为一种理念、追求贯穿审判全过程,能够合并审理的就合并审理,能够追加当事人的就追加当事人,能够提示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就提示其变更诉讼请求,能够在二审和再审期间查明事实的就依法直接改判,尽可能不以告知另行起诉、驳回诉讼请求、发回重审等方式回避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导致案结事不了。

  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群众寻求诉讼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不仅期待结果的公正,而且在乎过程的便捷。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必须把方便诉讼、减轻诉累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一是处理好规范程序与便民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加强管理与便民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法院工作与便民的关系。

2. 从方法论上讲,“相信依靠群众”就是把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支持作为公正司法的现实路径。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人民法院必须始终秉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依靠群众的理解支持开展审判工作,这是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的必然要求。

  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只有尊重群众,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只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才能有序推进诉讼程序,确保纠纷的化解。一是相信当事人。要在思想感情上站稳群众立场,相信绝大多数当事人是通情达理的,善于耐心听讼,让当事人把话说完,以此拉近与当事人距离,赢得当事人信任。二是依靠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诉讼程序,通过双方当事人的辩驳质证,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责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引导当事人。在相信、依靠当事人的前提下,开展诉讼指导、法律释明、辨法析理工作,引导当事人遵守法律与规则,唤醒其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终极情感,促使矛盾纠纷顺利解决。

  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审判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调查取证、文书送达、案件执行、涉诉信访等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司法解决纠纷的功能也是有限度的,许多矛盾纠纷,需要有基层组织的参与,借助群众的力量予以化解。

3.从认识论上讲,“从群众中来”就是把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智慧作为公正司法的力量源泉。

  认识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体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从群众中来,权力从群众中来,司法的决策、裁判的结论也理应从群众中来,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只有“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才能更好地确保司法公正,培树司法公信与权威。

  最大限度地吸纳民意。在宏观层面,要充分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与期待,确保做出的司法决策更加契合民愿。在个案审理层面,既要坚持运用法律思维、依照法律规定判断案件的是非曲直,又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充分考量社情民意,确保裁判的合理性和群众的接受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智。群众中间蕴藏着丰富的司法智慧。在乡土环境,人民群众更善于从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角度评判案件;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对如何衡平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更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能够为一些仅靠法律难以解决的纠纷寻找到新的路径;在熟人社会,群众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当事人对身边群众作出的劝导和解释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案件审理中,要善于通过人民群众了解案件情况,借助群众力量来化解纠纷。

4.从实践论上讲,“到群众中去”就是把最大限度地接受群众检验作为公正司法的社会回应。

  认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揭示了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变的过程,体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其意义更加重要。从群众中来的司法决策,最终要再回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检验,并发挥教育群众的功能,这是司法工作践行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司法公信权威的必由之路。

  最大限度地接受群众对司法结果的评断。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判与检验。一是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实现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全方位公开,并通过法院开放日、庭审直播、新闻发布、法院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让人民群众通过看得见、信得过的渠道更多地感受到司法的公平与公正。二是要大力倡导以群众认同的态度、认可的方式、接受的语言、信服的方法办案,增加审判工作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要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旁听庭审,聘请特邀监督员,发放案件监督卡,回访当事人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特别是案件当事人的监督和评判,从而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分享司法正能量。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通过办案教育引导群众,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能。一是大力倡导规则之治,弘扬主流价值。在已生效裁判文书的执行工作中,要强化权益保护和违法制裁“两个意识”,加大对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对规避执行、拒不履行的当事人,依法采取搜查、罚款、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维护司法权威。二是大力宣传法院工作,树立良好司法形象。三是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当好普法使者。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与共青团、妇联、教育局等单位密切配合,不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法院参观座谈、旁听庭审,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教育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开展法官“五进”活动,通过到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制讲座,就案讲法,宣传法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人民法院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群众观点指导司法实践,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去谱写人民司法事业的美好画卷。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9-24/23034.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9-24 关键字: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人民法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