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政治

打印

想给“左”“右”之争划上句号,没那么容易

  当今中国的政治斗争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前景?

  一切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对此无不想一窥究竟。但是,这个问题是如此复杂深奥,以至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敢于置喙者却为数寥寥。近日(8月17日),《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左右论”是一时嘈杂》的社评文章,就站在特定的角度上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当然,谁也不可能幼稚地将这篇社评文章解读为代表政府的政策动向,但它至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主观愿望,因而值得予以关注与讨论。

  这篇社评文章从“一些境外媒体”关于“中国政治的主轴从‘防左’开始向‘防右’转变”的议题入手,进而对当代中国的“左”、“右”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评论,最后的判断或结论是:“‘左右论’在舆论场上制造的影响也因此只能是一时的嘈杂”。

  这一说法,如果仅从表面的意思看,似乎是指有关中国“左转”、“右转”的议论,但若从深层次来理解,这又是对中国“左”“右”之争未来前景的一种判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等于是给当代中国的“左”“右”之争人为地划上了一个句号。

  但是,我们认为,人为地给中国的“左”“右”之争划上句号无事无补,中国社会未来的政治前景仍然充满变数。

  第一,不能简单地以改革划线

  当代中国的“左”“右”之争是有关政治方向与发展路线的争论,内涵丰富,涉及一系列重大社会历史问题,比如有关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及未来前途,比如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定位和归宿,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社会历史问题面前,所谓的改革显得十分渺小,也十分功利片面。所谓反对改革就是“左”,在改革的名义下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右”,这样划分不但是简单化、庸俗化,而且简直就是一种污蔑,因为真正的“左”派从来不反对改革,相反,他们认为,当前的中国社会必须痛加改革,应该通过各种良性的改革改变日趋恶劣财富分配方式和政治社会资源的占有方式,否则中国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的社会革命;同样,真正的右派也绝不仅仅是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是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未来的高度上彻底改造中国,使之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变传统意义的中国为普世意义上的中国,而这前后两个中国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不能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

  当代中国政治舞台正在上演着“左”、“中”、“右”三种力量之间的“三国演义”,但是,这三者之间绝不是等距离的,对于所谓的“中间道路”而言,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影响也不是如同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那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事实上,真正的左派比较多地认可和认同所谓“中间道路”,所不认同的只是其中对国内国际资本主义绥靖妥协的内容;而对真正的右派而言,所谓的“中间道路”纯属臆造,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态度(有关这个问题,请参阅笔者《当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危险是“右”而不是“左”》)。

  由此可以知道,真正想在中国制造政治与社会危机的是右派而不是左派。从民族与国家的大义出发,在中国发生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危机既是执政集团的麻烦,同时也有损于左派的利益,与左派的信念目标背道而驰。但是,这样的危机却恰恰是右派为所急需,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危机,他们改变中国历史方向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冷战结束以来的各种“革命”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所谓“再一次文革”不过是在向左派泼政治上脏水,制造这一谎言的人洞悉当权派怕再一次挨整的心理痼疾,于是就捏造出一个的政治神话,籍此一箭双雕:既拉近执政集团与右派的感情,又借执政集团之手收拾左派。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

  第三,不是简单偶然地存在

  现代中国政治生态中的“左”“右”力量的发展壮大,既不简单地是哪几个人捣蛋作乱的结果,也不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偶然间昙花一现,而是因为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和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就左派而言,其之所以在重重狙击及多方打压下顽强生长,源于普通工农大众这一雄厚的阶级基础,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厚的革命传统;而对右派而言,现如今之所以能在政治上登堂入室,把思想舆论做的风生水起,其根本动力源泉的在“国际社会”之普世大潮,“国际社会”出于战略需要极力在中国打造一个“广泛的反对者联盟”,因而大潮澎湃,支流荡漾。其实,中国的右派并没有发明创造出新的思想体系,他们不过是西方价值的二道贩子与政治掮客,与经济贸易领域的现代买办相对应,当代中国的右派甚至也可以称之为思想领域的“买办”,背后有强大的靠山

  第四,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执政者当然希望政治上一团和气,因为如果政治斗争乌烟瘴气,不管经济成就多么可观,社会危机的阴影也总是挥之不去,如幽灵一般徘徊在大地的上空。为此,当政者自然希望大家都能团结一致向“钱”看,置政治之争于经济大局之下,让政治服从经济,就如《环球时报》此篇社评所表达的那样,“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让“左”“右”之争成为暂时的局部的现象。而“良心发现”的专家、学者们,则总想在政治思想角斗士之间找到“共识”,就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规矩”一般,以达成“斗而不破”、皆大欢喜的喜剧结果。这要么是良好的愿望,要么就是政治鸦片。事实上,“左”、“右”之争既不是暂时的现象,也无法调和,这种现代政治斗争将不断地推陈出新,政治舞台上的“三国演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持续“演绎”下去,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了这么多,那么,中国社会的未来究竟是前程无忧还是危机四伏呢?

  现在流行的是“三个自信”。有“自信”是完全正确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起码的自信,无以立足于天地人间;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基本的自信,也无以立足于民族之林。但是,在自信的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当代中国社会的“左右论”绝不是可以轻描淡写的“一时嘈杂”,它已经成为重大的政治历史问题,处理不好,中国社会的未来就不排除发生政治危机的可能。

  附:“左右论”是当下舆论场的一时嘈杂

  一些境外媒体近日刊文,称中国政治的主轴从“防左”开始向“防右”转变,主要依据是互联网舆论在“收紧”,党报刊登了反对“宪政”的文章等。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舆论场上对国家政治路线的种种评价,贴“左转”、“右转”标签的情况很多。

  但不能不说,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只有稳健改革的“中间道路”才能受到广泛认同。

  由于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反左”开始的,“左”受到的舆论压力更大,比如现在学者们怕跟“左”的帽子沾边大多甚于怕被称为“右派”。中国“左转”的思想和舆论基础尤其不厚实。

  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也当成“左”,把国家不按照他们的非理性要求做事都当成“左”。

  另一方面,要求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右”。但如果把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当成“右”,把要求严惩并治理腐败以及呼吁、践行舆论监督也都当成“右”,甚至把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也当成“右”,就会出现同样的混乱。

  我们认为现在大谈“左”和“右”必将造成对舆论的误导。中国在直面实际问题,在推出具体计划。比如八项规定、严惩腐败、群众路线、经济转型升级等都是十八大以来的突出大事,你说它们是“左”还是“右”?至于中国的政治主轴,十八大报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还有一句话很著名:“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国家道路既是战略设计,更是充满复杂因素、夹着许多意外极端事件的庞大实践过程。没完没了谈“左”或“右”实际上渐渐脱离了国家日新月异的现实,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探讨的问题和角度。

  关于改革,我们认为,第一它必须长期坚持,因为中国问题这么多,不改革没有出路。这不应是空话,而且实际上也不是中国的空话。改革已经是中国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争议重重之下的最大共识。必须看到,如今围绕改革的争论是在路径和节奏层面的。

  第二,中国的改革进程要坚决保持不失控,这是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及中国自己政治历程的共同总结。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如果有失控的苗头,就应进行调整。国家保持这样的调控能力是改革最终成功的关键性保障。

  第三,控制失控的苗头很重要,但改革的方向之一应当是国家对揭问题盖子的承受力不断增强,而不是国家变得越来越敏感。这就需要对控制和释放合理运用,不断更新社会对稳定和失控的感受界限,实现国家有序和活力的统一。

  中国是在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继续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国再也不可能是相对“自给自足”的独立意识形态体系。这要求中国的大方向必须是对的,过程必须是可控的,而且有越来越强承受争议和摩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建立起中国改革路线的战略稳定性。

  对中国道路“左”或“右”的议论已是国内外舆论场的常态,它们并没有切中当下中国的迫切问题,中国社会因此不会对它们做认真的回应,更不会被它们牵着走。“左右论”在舆论场上制造的影响也因此只能是一时的嘈杂。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8-21/22525.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8-21 关键字:左右之争改革开放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