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公众的参与与否决定环保的成败
公众的参与与否决定环保的成败
郭松民
“中国每年因污染造成损失达GDP的10%”(3月19日新华网——这个题目让我感到很不以为然,因为它表面上是在说污染严重,骨子里还是“GDP中心论”。其实,GDP多一点少一点,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污染不造成GDP的损失,我们就可以不关心了吗?
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真实危害,远不是GDP的增减所能够概括的。同一篇报道披露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简而言之,大部分中国人的健康和生命都正在受到污染的现实威胁,我们的选择是简单而又严酷的:生存还是毁灭!
污染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归根结底,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所决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这是老板们永恒不变的原则。如果一个企业把有害的工业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再排放出去,无疑会增加他的产品成本,所以老板们本能地会选择直接将其排放到大气和江河湖海当中去,一个污染企业的老板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曾脱口而出:“环境是大家的,而利益是企业的。企业怎么会为了大家的环境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
企业的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私人成本外部化,即把本应由企业支付的私人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最终的受害者,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尤其那些无法搬迁到西方、喝不起进口纯净水的底层民众,这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也可以说非常蛮横霸道的。因此,政府就必须进行干预,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让厂商自己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
但迄今为止,政府干预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否则的话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前面那一系列令人惊恐的数字了。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成本内部化可能会损害到政府自身的利益,比方说会影响到GDP的数字,会使厂商搬迁到可以随便排污的地方去,并使那些潜在的投资者裹足不前;部分原因是政府部门和众多的厂商之间,处于一种以寡敌众的状态,厂商和环保执法人员可以大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部分原因是腐败,因为厂商完全可以从肆意排污所节约的成本中,拿出一小部分,贿赂相关官员,取得他们的庇护。
显然,面对环保成本内部化,不同的主体感受是不同的:对老板来说,形同割肉,拿出去的是真金白银;对政府来说,有利有弊,在很多情况下还弊大于利;只有普通的民众,才是纯粹的受益者。因此,公众才应该是环保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利害攸关,最富热情。世界各国的经验均证明,公众能不能有组织地、有序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是决定环保成败的关键。
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监督政府的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二是直接通过诉讼、舆论监督以及其他的方式,直接向那些排污厂商施加压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下的良性参与机制,使那些以环保为宗旨的民间组织能够有生长和活动的空间,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态度,是检验他们对科学发展观态度的试金石。
严峻的环境形势提醒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拖延有关公众参与环保决策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而我们犯错误的余地也已经越来越小。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9/093212553887.shtml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9214.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