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抑郁症为什么会成为大学生的流行病?
作者:郭松民 来源:江南app网址 日期:2013-05-02 点击:
“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这是专家们对大学校园里何以不断出现自杀事件的解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高校今年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2004年,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则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大学生因自杀而走上了不归路(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我们不难想见,有过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更为庞大和惊人的数字。
把“抑郁症”作为大学生自杀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说是可以的。不过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大学生们为什么会集体抑郁?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并且消除这个原因,那我们就不能有效遏止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的趋势,单靠增加几个心理医生或派发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我看来,抑郁症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流行病,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社会排斥的机制,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强化,大学生逐渐从“天之骄子”一路沦落为“被排斥”群体,正是这种无处不在而又难以言说的“被排斥感”,使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上陷入抑郁状态。
最早提出“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认为,贫困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缺少生活必需品,更可怕的是因此导致的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北大一位女硕士花费近万元,购置了一套专门求职时穿的服装,并被同学们争相借用,就为这一判断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时至今日,“社会排斥”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专门的社会学术语:简而言之,就是当一个社会的主导群体控制了社会的各种权力和资源,不愿和别的群体分享时,社会排斥便发生了。具体到今日中国,就是社会不能拿出足够多的资源,来为大学生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适当数量的机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上升为“精英”阶层一员的可能性却越来越渺茫。有工作数年的大学生顿悟道:“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锤子,把你的理想坛子一个个击碎!” 而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不少毕业生甚至完全放弃了“上升”的努力,而自暴自弃地甘愿沦为“下流社会骨干”(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过度的社会排斥都意味着社会连接的断裂,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假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排斥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合理报酬(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凭借这份报酬维持一个有尊严的生活)的、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之外,那末,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成果也将随之付诸东流。
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社会和谐状态的晴雨表。抑郁症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病,绝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而应该把它看作是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一个表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反思我们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改变资源分配向少数精英过度倾斜的不合理状况,降低社会的排斥程度。我们的社会、经济的进步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够把大学生,乃至比他们更弱势工人、农民都能够纳入其中而不是排斥在外的过程,才会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也才会是一个和谐的过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9196.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