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科技部的大忽悠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科技部的大忽悠
美国汽车工业陷入困境,给中国科技部提供了一个忽悠中国的平台。最近半年来,经过万钢部长的大力倡导,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今后中国汽车工业主攻方向已经成为国家汽车产业的基本政策。 4月10日 ,2009中国电动汽车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科技部长万钢在会上说:“科技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汽车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此基础上,近期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和配合,在汽车领域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组织和科研投入、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发展,大力促进汽车产业的振兴。”万部长的意思很明白,中国汽车产业将从“节能减排”,也就是提高燃油汽车的热效率,改变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和产业化上了。
万部长是学氢燃料发动机出身的,算是个“内行”。内行一当科技部长,中国汽车一定要吃大亏。因为他必然会把他熟悉的那一套作为国家汽车产业的主导内容。于是,科技部先是在前几年鼓吹氢能源。在美国汽车工业遭受打击后,中国媒体开始把美国汽车工业的问题归结为他们没搞技术创新,没发展新能源汽车。去年9月美国会对通用等拨款250亿的法案要求他们拿出整改方案中,明明白白写着是用来“显著改善燃油经济性达到规定的水平”,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快讯--第37期》报道此事时说:美国会要求看到“美国汽车‘三巨头’的新能源汽车计划”。大量对此事情的报道都有意无意地“翻译错误”,给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产业化铺平道路。
于是到去年年底中国制定10大产业振兴计划中,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作为了重点。11月底在重庆举行的“城市发展与汽车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国家财政部经建司司长王保安表示,今后财政部将采取对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直接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并通过税收政策从生产和使用环节对新能源车的发展进行支持。初步预计到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多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呼声响彻云霄,似乎其他问题根本不用考虑了。
但是这是个骗局,因为目前根本不存在所谓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机会,“显著改善燃油经济性”仍然是近20年中汽车工业科技攻关的唯一出路。贫道不是这方面专家,但贫道的哥哥是福特汽车公司内燃机研究部门的顶尖工程师,下面就说说为什么会是这样。
所谓新能源汽车,就是指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发动机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用“新能源”这个词本身就是忽悠。什么是能源?能源是指自然界的能量,煤炭石油等燃烧物是能源,太阳能、风力、潮汐、水的落差是能源;核物质的裂变和聚变是能源。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用的电不是能源,电是消耗自然界能源转换过来的。氢燃料发动机、燃料电池用的氢也不是能源,生产氢要消耗电。无非是因为汽车属于移动动力机械,这并不改变能源的性质。
有人会觉得,虽然如此,电的可以依靠风力、水电、核电、太阳能、潮汐等生产,因此电动汽车完全可以产业化。这是想当然。首先,目前中国发电量来自火电占80%,虽然水电、风能和核电发展很快,但最近几十年内,依然不可能替代火电。最主要的是,中国水电、风能和核电的资源本身就不足以替代火电。如果用煤炭发电,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将比使用汽油或柴油增加至少一倍。只有核电为动力的汽车才低于燃油汽车的排污。换句话说,研究“新能源汽车”还不如研究如何生产可持续利用的,数量足够大的,污染最低的发电技术和资源。有了清洁的,大量的电,用电力的汽车的其他技术基本不是问题。因此,所谓新能源汽车完全是一场忽悠。
把新能源汽车说成是忽悠是有原因的。小布什一上台就宣称要搞“氢经济”,原因是他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遭到国内批评,拿一个根本不着边的前景忽悠民众罢了。后来遭到美国物理学家批判,再也不说了。美国汽车公司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要搞新能源汽车,目的也很简单,一是这个忽悠从1983年到2007年之间成功地避免了国会制定更严格的油耗法规,二是为了吓唬石油生产国以压低世界油价。而且美国汽车公司在所谓“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并不落后:电动汽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试销售;混合动力也早就在生产销售;氢燃料发动机汽车在2005年就在弗罗里达州进行车队试运行;燃料电池汽车也早就在开发。最近通用还把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一齐从底特律开到华盛顿展览。
美国汽车工业并不是在金融风暴后才崩溃的,而是在高油价的07和08上半年就严重亏损了。美国汽车工业这次遭受打击的原因,也是他们本来用以忽悠国会,忽悠产油国的新能源概念最后忽悠了自己一把——放弃和延缓了“显著改善燃油经济性”的研发,最终在油价上涨时,汽车竞争不过早已提高标准的日本和欧盟。
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一定首先考虑整体效果,一定不能把权重很低的局部作为政策支撑点。汽车产业的科技要求,只能是大部分汽车,主体机型的节能减排,而不是搞几百台价格高,卖不出去的汽车来调整全局。后者不叫产业科技政策,叫忽悠。美国人忽悠别人结果害了自己,中国人看来打算走美国的路子,只是中国人是直接自己忽悠自己。
早在30年前,专家们就预期世界石油储备只能再用40年。过了30年,现在预期还是还有40年。因为发现的石油储量一直比石油采量高。虽然石油终归会枯竭,但我们依然还看不到真正能替代石油的能源。最主要的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放着预期几十年还要使用的动力形式不去改进,而是把还没影的能源作为发展基础。因此,提高燃油效率依然应该是国家汽车产业技术攻关主要方向。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燃油和电动)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但是,混合动力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系统非常复杂,技术好的能够提高热效率40%,一般的只能提高15%。二是如果实现复杂系统的动力装置,成本非常高,难以产业化。而技术标准低,提高的效率又没多大油水。目前,电喷发动机后是直喷发动机,其中分层直喷热效率可以提高15%,更先进的均质压燃发动机可以提高20%,最新型的OKP均质压燃发动机热效率可以提高25-30%,而且成本增加很少。
中国在60年代点火汽油机水平上与其他国家接近,70年代电喷发动机出现,中国恰逢改革开放,多数汽车厂都放弃了电喷发动机研究,采用直接引进方式。90年代各大汽车公司开始研制直喷发动机,中国基本没有进行。新世纪均质压燃发动机研制热时,中国已经基本没有了研制新发动机的队伍和兴趣。现在所谓“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都是中国人出钱外国人研制的东西。产权是中国的,知识是人家的。这样下去,中国汽车工业在可以预见的二十年内会始终落在世界后面。也许中国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汽车会赶上世界水平,但没有用,因为满街跑的还是汽油机汽车。欧洲核电比重大,欧盟自己预计到2020年80%的汽车还是装的汽油机。
事情到了这个模样,科技部和发改委本该知耻而后勇,组织力量下功夫研究直喷和均值压燃发动机。一次投入200亿去搞新能源汽车,还不如投入10个亿去研制均质压燃发动机并使之产品化。目前这种热效率最高的内燃机(混合动力提高热效率不在发动机部分,而是把多余传导和摩擦力转换成电能方面)的发明人就是中国人,而且已经回中国。但是,由于我国没有一个汽车制造厂真正愿意自己研制发动机,都只相信外国月亮圆,因此,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厂哪怕高薪养着他,也不给他事情干。尤其是科技部自己就偏离方向,下面的汽车厂老板本来就不是清楚人,恐怕中国还真的只能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z/2013-05-02/7823.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