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何干强
一、引言: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极端重要
(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在继承前人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唯物史观,由此“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现了剩余价值,由此“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①在这两大发现中,唯物史观在前,更为基本。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这是因为,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对历史上有缺陷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进行了科学的革命,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们应用到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本身,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证明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使人类找到了在一切领域探索真理的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一旦发现了唯物史观,就用以指导解剖现实社会,他给我们留下了《资本论》代表作和一系列的著作、手稿、信件,都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思想财富。为什么马克思在国际上被评为“千年伟人”?为什么马克思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墓前总是鲜花不断?为什么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畅销书?就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整个人类社会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
(二)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进程的必然产物
这里需要强调,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现的。这“发现”两个字本身就是贯彻唯物史观的。它告诉我们,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凭天才想象、闭门造车,按主观意志设计出来的。客观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时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出现,这使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已有了产生的客观基础;而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逐步显现出来,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发现也有了客观基础。正如恩格斯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
【“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也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②】
因此,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进程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唯物史观只能产生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形成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条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已经能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有可能被先进的头脑反映出来的时代,因而它不可能在十九世纪初之前出现,只能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已经产生的时代。
当然,唯物史观的发现,与马克思个人的历史作用或内因是分不开的。由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大公无私的视野,研究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先进思想,对有这样那样缺陷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对照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科学成就和历史进程,对这些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或扬弃;并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现实社会的实践中,才获得了伟大的发现。这涉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的内容,这里不再展开。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通过最先进人物的头脑——马克思的头脑,对蕴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动态社会中的客观辩证法,做出的正确反映,并被历史进程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中蕴藏的辩证运动规律获得的伟大发现,是人类先进思想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自从发现了唯物史观,人类的思维方法对社会及其发展史的认识,就有了避免在黑暗中徘徊的现实可能性;在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航船的面前,就有了一座向着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向航行的明灯。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是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的、无可取代的思想武器。我们只有从掌握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高度,充分认识马克思开创的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才能彻底摒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肤浅说教。
列宁曾告诫人们: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③】
从最一般的含义上说,客观真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必然趋势的正确反映。唯物史观就是对蕴藏在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中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为此,它是客观真理。掌握了唯物史观,就能够掌握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思维方法。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也就是在研究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理论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继承马克思的科学治学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样,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才能沿着真理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
今天,我们可以越来越感受到列宁告诫的重要性。以下,拟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学习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来谈谈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改革中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主题是:只有沿着唯物史观指导的经济理论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这里的经济学指的是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内的一级学科含义上的经济学。
二、唯物史观是指导经济研究最科学的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精华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精辟的概括。如果我们想要掌握最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那就有必要深入领会这些道理。
(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④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都是移入人的头脑,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经济形态,只不过前者是如实的正确的反映,而后者是扭曲了的反映。
所以,对于一种经济学是否科学的提问,不是什么过时不过时的问题,而是这种经济学是否反映出经济形态的真实面貌的问题。如果一种经济学只是反映了经济形态的局部的、片面的或表面的东西,那就不能是真正的科学的经济学;如果一种经济学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反映出经济形态的本来面目,揭示经济形态的内部联系,反映出经济形态内部矛盾推动的必然发展趋势,那么这就是真正科学的经济学。《资本论》就是科学的经济理论。
(二)“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⑤
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观的经典表述。注意,我国的中文版过去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翻译成“社会经济形态”,现在看来,翻译成“经济的社会形态”,更加符合德文原义。因为,“经济,即生产过程”⑥;社会形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经济的社会形态就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初看起来是由各个人的思想意识来决定的,其实不然,它们的思想意识关系归根到底由生产关系决定,而这种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而有规律地发展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就像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资本论》揭示出,生产关系中的个人的性质及其行为,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中人所处的地位的人格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⑦,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⑧,“土地所有者表现为最重要的生产条件之一的人格化”⑨(土地的人格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用自利“经济人”或者理性“经济人”揭示经济中的人,这其实是对现实中的人的经济性质的一种片面和扭曲的反映。《资本论》同时揭示出,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们是工人阶级。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⑩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了科学的经济学,目的不是要创新,而是要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只有真正揭示出客观规律或者揭示出原有规律的新表现,创新与科学才具有一致性。
这里的经济运动,一是指周而复始每日都在进行的螺旋形的经济的动态运行,二是指年复一年地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资本论》主要揭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运动规律,同时,也从一般和特殊辩证关系的角度,揭示出适合于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如时间节约与分配规律、剩余劳动一般必须始终存在的原理、超过个人需要的农业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从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比较角度,揭示出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再生产的特征是简单再生产,由于追求使用价值而剥削率比资本主义制度低,与商品流通不发达、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比较固定化的社会分工等。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也研究经济的运行发展,但是它把资本主义经济理解为永恒合理的经济制度,只有完善和不完善的区别,而没有产生、发展,终究要消灭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辨证方法或历史辩证法,才能真正发现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⑪
这是唯物史观指导的经济理论的科学叙述方法。在理论逻辑上,通过经济范畴的规定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演进过程,反映出客观经济形态形成、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由此把现实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现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
《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和社会总产品五大范畴,展现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实面目。既体现出对这种经济形态的认识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又从本质回到现象;又再现出这种经济形态的内在矛盾发展过程,即从最简单的商品关系的产生,直到最复杂的全社会宏观经济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显示出,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进程具有对应性或一致性。所以,《资本论》体现出理论逻辑与经济形态中蕴含的客观辩证法(运动与发展)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这使《资本论》成为“艺术的整体”。体现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理论逻辑与现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认识逻辑的高度统一。[1]
这就是经济理论对客观经济现实进行科学反映,并表达出来的方法,是把复杂的具体事物再现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经济范畴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的叙述过程,每个经济范畴都是客观的经济联系在理论上的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经济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其内在的矛盾。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中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这就找到了经济矛盾分析法的枢纽或关键。根据这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从产品与产品的直接交换的矛盾,揭示出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又从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矛盾,发现了劳动力商品,进而深入到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对抗性主要矛盾,由此出发,进一步揭示出这些矛盾在流通、分配领域的延伸和产生出的一系列真相和假象,并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所有制的基本矛盾,以及必然爆发周期性危机,以至必然趋向灭亡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国际金融帝国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我们有必要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这种矛盾发展的过程,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真面目。
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到凯恩斯主义,面对周期性爆发的危机,才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也有矛盾,但是他们缺少唯物史观,不承认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表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已经走下坡路,他们提出的措施,依然是如何挽救现代资本主义,这是与历史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的。
(五)在经济研究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以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出,社会形态是遵循客观辩证法运动和发展的,这种客观辩证法又被简称为历史辩证法。在社会形态的经济领域的客观辩证法,也称经济辩证法。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研究,要求我们在理解经济辩证法的基础上,自觉进行辩证思维。
《资本论》是运用经济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各种经济形式和经济现象的典范,它提供的辩证法要素包括:把经济对象置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按对等性原则划分经济形态的历史阶段,掌握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经济分析顺序,在社会关系中揭示经济对象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运用抽象力把经济关系提炼为经济范畴,设定分析经济关系所需的假设条件,弄清经济形式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比较经济关系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发现引起经济对象的性质发生转化的新因素或否定的因素,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途径和形式,把握经济数量变化与性质变化的联系,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联系,从再生产或循环运行角度分析经济形态,关注经济运动的时空形式,区分经济假象与真相,分析生产条件及其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对复杂经济关系分析与综合的交替结合,弄清经济体内部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的发展趋向,深刻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等。[2]
如果我们能自觉地综合运用经济辩证法要素,就能够在经济研究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获得科学的认识。
(六)科学进行经济数理分析要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弄清经济事物的性质为前提
所谓数理分析,指的是用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指导进行的经济数量分析。目前有一种误解,以为数理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和优势。这种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经济学有越来越数学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确有忽视数量分析的问题。如果对经济关系的社会性质缺乏科学的规定性分析,单纯地搞数量分析,就等于用数学逻辑取代经济逻辑,就不能说是科学的经济数理分析;而忽视数量分析,只停留在经济关系性质的确定上,经济分析则不可能深入,这其实有悖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要求。《资本论》的数理分析贯彻唯物史观,有以下特征:[3]
1.数理分析问题的提出应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二卷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中,马克思就揭露了“一个反对图克,坚持G-W-G‘的人”提出的虚假数量问题:
【“资本家不断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怎么能够比他投入流通的货币多”⑫。】
在他看来,每个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是G,而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则是G+⊿G,这就需要解决使资本家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G这部分货币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乍一看来是很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这个问题面前,陷入了理论困境。马克思则鲜明地指出,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不存在的。”⑬】
也就是说,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个数量关系的矛盾在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这个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仅仅从资本带来利润的这一个角度看资本家投入货币和取出货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只注意到资本流通这一种流通关系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还并存着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因而,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完全忽视了,资本家投入流通的,除了货币资本,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这部分货币并不是货币资本那样,预付之后要收回的,而是花费出去就不再收回的,而且所有的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都是这样花费出去不收回的。因此,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
2.确定经济事物的性质是进行经济数理分析的前提
【“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⑭】
这实际上为经济数量分析指明了科学的方向。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经济事物的性质,然后才能进行量的分析。3+4=7,但是3幢房子+4件衣服等于几,就只能把两者化为同一性质的东西相加,才说得清楚。《资本论》从第1卷到第3卷,总是先做质的经济分析,然后再做量的经济分析。
3.数理逻辑应服从客观经济关系逻辑
比如,弗里德曼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货币数量论的代表,它提出了一个对货币进行数量分析的恒等式:MV=PT(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为商品和劳务总量)是一个恒等式,等式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是一回事。从单纯的数学逻辑角度来看,他这个认识是不错的,而且这个公式与马克思的W/V = M似无多大区别(因为可以认为W=PT,也就是PT=MV)。然而,数学逻辑毕竟不能等同于经济逻辑。经济上的因果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如果把MV=PT只是理解为数学上的恒等式,等式的左右可以颠倒,那么,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关系也就乱套了,就不能正确地解释物价变动的真正原因了。[4]
4.数理分析要客观反映经济形态的内在联系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一个进行宏观经济数理分析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现在国内经济学界照搬的人不少。其实这个恒等式是错误的,根本是不恒等的;它沿袭了斯密教条,在社会再生产的分析中犯了丢掉不变资本C的错误。[5]
(七)唯物史观要求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研究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是有阶级性的,这是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特殊性,即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决定的。而人们在物质利益关系的地位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所以,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经济学总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马克思在为第一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成立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学,即工人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者说劳动的经济学和财富的经济学。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灭亡,必然会孕育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而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是工人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才会不带私心地、客观地揭示经济形态的本来面目。只有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理论科学研究,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经济理论必然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从而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它一旦为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掌握,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为此,我们在经济研究中,应当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这与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理应把这里的人民理解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说,
【“《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报酬。”】
这为我们确立研究经济学的正确目的,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就必须自觉地坚持上述这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三、用唯物史观认识商品经济形态一般
(一)唯物史观对研究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
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否有指导价值?应当毫不犹豫地回答,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因而是指导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科学的方法。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资本论》过时了!言下之意,现在必须用西方“现代经济学”来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其中不是不能找到某些有用的成分。可是,由于这种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是唯心史观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所以,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可能在经济学“西化”的学术氛围中,对多发几篇文章、评上职称有点用处,但是,这绝不可能正确指导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而会导致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导致我们犯颠覆性的错误。后面我再展开讲。
其实,《资本论》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形成、运动和发展趋势。即使是阐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也是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包含的社会化大生产一般所要求的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这些原理对我们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着眼于科学解决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6]
(二)唯物史观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导价值
唯物史观是我们从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最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揭示出:
1.商品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人的社会性实现的角度,揭示出,商品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人的社会性的实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经过人的依赖性阶段到物的依赖性阶段,最后必将发展到自由个性阶段。也就是要经过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和自由人联合体经济这样三大经济形态。这三大形态和马克思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来看的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共产主义人类社会五大历史阶段,是有可能交错的。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商品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指出了商品无论在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生产出来,都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7]商品流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层面,是可以结合、交错的。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我们认识到,自然经济阶段进入商品经济阶段,这是社会生产力对人的社会性实现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不等于说进入商品经济阶段的,就只能搞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唯物史观深刻论证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来领导,因而是一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又写了一系列著作,用唯物史观方法证明,中国国情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实践上,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当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资本家敲锣打鼓拥护公私合营,那时我在上小学,但也是亲眼所见。
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后来高度集中,排斥商品生产,这是需要改革的,实际上从1956年就开始改,只要看《陈云文选》就清楚了。当然,后来有“左”的在所有制上急于求成的错误,但是,这绝不是要倒退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来纠正“左”。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导方针是依据唯物史观做出的。
值得探索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把发展商品经济形态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形态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才是改革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2.从经济的社会结构的角度,揭示出商品经济社会一般有五大基本层面
从表面到深层,一是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一般层面,二是资本流通一般层面,三是社会劳动分工层面或者说产业结构层面,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五是社会生产力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8]现在,经济理论界不少人受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影响,只讲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倾向。
3.深刻揭示出商品流通的本质联系
在商品生产社会,商品流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最表层。在人类历史上,商品流通是物与物之间交换遇到矛盾之后,逐步形成的。商品流通比物与物之间的产品交换有进步。商品流通可以打破产品直接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它又包含一系列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直接社会劳动的矛盾、特殊具体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矛盾、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也就是物化的东西要成为社会劳动才能交换,但是社会劳动能直接交换却必须物化这种矛盾等)。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流通一般包含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教条。须知西方供给学派的祖师爷就是萨伊。
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可能性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市场万能这种观点的简单和片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4.价值规律是时间节约和分配规律在商品经济形态中最一般的表现
马克思透过商品拜物教形态,揭示出,经济资源归根到底是人们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分配,时间节约和合理地分配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就是这个规律在商品生产社会的最一般的表现。
价值规律是在商品流通或广泛的市场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别重要的是,唯物史观揭示出,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和结果。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对于我们认清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很有指导意义,如费里德曼的货币流通恒等式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论证了费里德曼的错误。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都是价值规律的运动形态。但是,价值规律除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交换领域有单纯的表现,在商品生产社会,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在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价值规律会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5.区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对此有详细论述。[9]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对商品经济形态一般的认识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相比,最重要的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全卷都贯彻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性、区别和联系的思想。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都包括卖和买这两个环节,资本流通是在商品流通中实现的,但是两者不同。资本流通是一个与劳动者对立的独立价值,经过商品购买、剩余价值生产和商品销售依次进行的三个阶段,采取货币、生产和商品三种存在形态的运动过程,与商品流通显著不同的,就是包含生产过程。而这种资本的生产过程,在生产方式采取的是,作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者的资本家强制地使雇佣劳动者集体以协作分工方式与机器生产资料相结合,具有显著的历史特征。马克思强调,应当区分货币与货币资本,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商品与商品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数都从商品流通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但是也有一些人只从资本流通来看问题,如前面讲数理方法时提到的,有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资本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比投入的多,多的货币从哪里来,他就是只从资本流通角度看问题。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公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品流通的等价交换。但是他们回避生产领域的不等价交换。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现在也是把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混淆起来。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
【“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⑮。】
现实的市场是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一般的辩证统一,商品流通是资本流通在流通环节的表现形式,是资本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决定资本流通。资本流通的性质是由生产环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市场流通的资本主义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流通领域的商品流通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转化为现实性,因为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这使社会的收入分配产生两极分化,由此必然产生商品供大于求的市场过剩,这就必然使商品流通包含的危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资本主义的资本流通之所以发生危机,是由生产环节决定的。
区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认识资本流通包含与一定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生产过程,这对于我们科学地辨析现在流行的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有重要指导价值。遵照唯物史观,生产和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一个总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对其他环节起支配作用的,尽管其他环节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⑯】
可见,不应当把“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市场起决定作用”,同“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上的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混同起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严重结构失衡问题,就必须着眼于调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从大的方面调节好产业结构。[10]而对市场调节的作用,应当从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角度理解,才是科学的。
6.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
马克思揭示出,在任何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同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一般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基础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宏观运行状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固有矛盾。这导致商品流通包含的危机可能性必然周期性地变为现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应当说,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只要发挥公有制的计划调节作用,是可以防范危机的。
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谈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是片面的。米塞斯、哈耶克说市场定价方式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从理论上说,他们分不清商品流通一般和资本流通,看不到商品流通一般包含的危机可能性;他们的理论是为攻击已经产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的,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作辩护服务的。
尤其要看到,简单商品流通的背后,是一般商品和货币所有者之间的人与人的经济交换关系。而资本流通中的商品交换,其背后既有资本家与一般消费者的交换关系,又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流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家阶级。可见,我们应当破除拜物教观念认识现实市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夸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实际的含义,只能是让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家阶级起决定作用。
7.剩余价值通过利润、利息和地租来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般性
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与剩余劳动一般的增长相联系的,但是剩余劳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银行家和地主的收入,实际上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根本不是什么资本物质、银行资本和土地这些要素创造的。利润、地租和利息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些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来具有一般性。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启发我们,它们在公有制为基础(占主体地位)、城市土地已经属于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所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这三种形式的分割,成为公有资本获得利润、公有土地获得地租、国有银行获得利息,它们的形成和分割,都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同,否则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了。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国有土地的地租,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私人房地产企业,搞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都是值得商酌的。正确的方向,应当是发展城市住房租赁制。由于我国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因此住宅建筑业不应当由私营经济承担,而应当由国有企业来承担。[11]
8.商品经济形态终将转向没有商品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必然灭亡。商品经济一般形态不是永恒的。我们现在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这需要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流通关系的有效结合来理解,弄清我们的目的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来推进中国向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那种只讲“市场化”,不讲“振兴公有制”,甚至要改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的主张,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在深化改革中,衡量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不应当用是否符合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规则为标准,而应当看是否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是否从总体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能给广大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实际经济利益,是否促进了社会共同富裕来衡量。
上述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搞清市场经济形态有五大层面,对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向前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市场,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四、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方法的指导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成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的结果
列宁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这完全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尽管在前进道路上有曲折,但是举世公认,经济上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正是唯物史观中国化在经济领域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16%,欧洲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17.1%,拉丁美洲的56.6%,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4% 。[12]粮食总产量仅为2250多亿斤,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13]1949年,人均寿命只有35岁;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年底总人口5416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00亿美元;1953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计算增加了122倍,年均增长8.2%,平均每9年翻一番;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92403亿美元,占世界份额达到12.3%;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4]从位次看,到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2位。
人均国民收入GNI的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2年,我国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达到190美元,到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长了38.6倍。2016年人均GNI达到8260美元。1978年中国人均GNI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序为175位,2013年在21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序为109位,2016年在217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到第93位。
到2013年底,总人口为1360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16年达到42.7‰。[15]-[18]2018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为68.7岁,美国为68.5岁,这是中国在这一指标上首次超过美国。[19]
(二)伟大经济成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结果
我国经济建设基本指导思想的一根红线,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是坚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这里有必要说明,对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根本否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尽管因“左”的重大失误,走过弯路,但是经济建设成就依然是伟大的。经济上的失误主要发生在1958至1960年的“大跃进”阶段和“文革”时期的1967年至1968年阶段。⑰[20]综合地说,在“文化大革命”这10年中,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比1965年增长了133.54%。其中工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长172.6%,平均每年增长9.55%,农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长35.3%,平均每年增长2.8%。[20]
前30年,总的来看,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是不低的。这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调节从总体上说,是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有效率地发展的,它确实体现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过于高度集中的问题,存在大起大落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当时我们忽视了把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流通结合起来,容易急于求成,犯主观性错误。
二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认识到现阶段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仍然处在商品生产的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学界能够认识到原先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弊病,也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取得的成果。
1956年,孙冶方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最早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1979年4月,我国召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二次(第一次在1959年4月)“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实际到会代表389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和资料97种,两万多份;会议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的实际国情,讨论如何借助于价值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实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提出我们要改革的,是那些不好的、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这次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于祖尧研究员和江苏社科院的顾纪瑞研究员,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21][22]
尤其不能忘记,陈云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概念;从那时起,不断强调要讲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和国际收支“综合平衡”;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强调“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有计划按比例”的思想来自《资本论》,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提出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鸟”“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等等⑱。这些贯彻唯物史观的经济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三)改革中发生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这是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受到严重干扰的结果
党中央领导同志早在1999年就提出,
【“目前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根本的是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⑲】
2005年又指出,
【“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正在显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艰巨”⑳】
2010年国务院领导同志撰文指出,我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㉑。】
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
【“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㉒】
直到党的十九大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说明,我国宏观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由来已久。
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经济管理和具体改革实践中,没能始终贯彻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坚决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干扰,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较大干扰,推行私有化“改制”,这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成分持续增长,以至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开始在经济全局发生作用,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势必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经验和教训表明,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认真地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建设,我们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就能不断稳定前进;反之,如果我们偏离唯物史观指导的方向,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在经济实践中就会遭受挫折。
五、共产党人必须拒绝经济学“西化”
列宁说,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这要求我们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决贯彻唯物史观的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下四方面,看清经济学“西化”造成的思想混乱和谬误.批判和拒绝错误思潮:
(一)拒绝照搬新自由主义
1.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改制,思想来源是米塞斯、哈耶克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理论”
有人照搬这种理论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出现重大结构性失衡,原因一是计划经济问题,这是公有制造成的问题;二是激励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经济效率就提不高,为此,主张建立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来解决。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唯物史观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必然造成无法解决的生产的自发性,决不能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对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国情下,原本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中央政府计划调节的作用被严重弱化,这才是宏观经济发生重大结构性失衡的真正原因。所以,解决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决不能搬用新自由主义观点。[23]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自由主义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推行新殖民主义
麦金农说,市场自由化的最后阶段就是放开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货币兑换。实质上这是鼓吹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自由进出发展中国家。后果是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破坏民族经济的独立自主;另外,自由进出,势必破坏发展中国家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导致发生经济危机
放开外资在金融领域的股比限制,这极其危险。银行货币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第一推动力,一个国家的银行让外国人控股,这等于让外国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这项无底线开放的政策措施是违反民族经济独立自主基本原则的,必须依宪纠错。
(二)拒绝照搬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在理论上有两大错误:
1.贯彻斯密教条,丢掉了不变资本C。凯恩斯主义从社会价值产品出发,不区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不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即生产资料补偿问题,是沿袭了“斯密教条”。[24]
2.凯恩斯提出的“储蓄=投资”是一个具有主观主义的恒等式。它们实际上是不恒等的。[5]
为此,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实践中,不应当搬用来自凯恩斯主义的所谓“三驾马车”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三)拒绝搬用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其经济特征可以概括为:“私有制+公共福利或公共财政再分配”。那种把瑞典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当作我国改革方向的主张,背离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必须坚决拒绝。[25][26]
(四)拒绝照搬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错误成分
西方发展经济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进步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的思想,但是,在理论指导上,占主流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正如武汉大学谭崇台教授所说,
【“西方发展经济学若明若暗地显现出致命经济学的痕迹”,“西方发展经济学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强大影响。”㉓】
我国经济学者不应当照搬这种经济学的错误成分。[27]这是因为:
1.搬用“城市化”原理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发生了“逆城市化”,即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在自己家乡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农民收入提高之后,又返回了乡村。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城市化”,导致城乡分离,是不足取的。我们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城乡、工农和脑体三大差别的战略思想。
2.滥用“人口红利”等于传播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否定计划生育国策
红利是与不劳而获相联系的。目前出现的“人口老龄问题”,是有条件通过贯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方针来解决的,以此为由否定计划生育国策是短视的。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制度来谈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3.泛用国际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原理不利于赶超发达国家
要看到这是李嘉图以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原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按此原理,到外国购买自己生产要耗费更多成本的商品,是可以获取一定比较利益的。但是,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家,如果总是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是得不到比较利益的。现实也证明这一点。我们中国卖低端产品给美国,但是美国不卖中国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国能够得到比较利益吗?在国际贸易上,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国家内,商品之间的交换遵循价值规律,总体上,
【“商品生产者的亏损和盈利是平衡的。在不同国家的相互关系中,情况就不是这样”;“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㉔。】
为此,生产力落后国家要改变在国际贸易中受发达国家剥削、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爬行的状态,唯有举全国之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在人均劳动生产率上赶超发达国家。
4.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否定了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种概念把拉美国家受新自由主义导致的经济混乱,普遍化为规律性的现象,为新自由主义开脱责任。离开根本经济制度,直接把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联系起来,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否认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社会根本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这是造成经济理论界思想混乱、宏观经济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这在事实上证明了列宁所说的,“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六、与高校经济学者共勉
众所周知,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存在经济学西化即资产阶级化的态势,我们唯有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态势。为此,在本文的最后,提点建议,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共勉。
(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把“不忘初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宣誓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必须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经济学研究为一体。不能挂着共产党员教师的牌子,内心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迷信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我们理应树立起把唯物史观和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一种责任感。
有人会说,如果照你这么说,那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也不要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老师都要解聘了。请不要误会。我多年前就与一位办事十分认真的西方经济学老师说过,关键是用什么指导思想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我国著名西方经济学研究专家,北大的陈岱孙、胡代光,人大的高鸿业、吴易风,首都经贸大学的丁冰,都是老前辈了,他们都是十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深入地研究过《资本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
同时,也要看到,有的教师虽然在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由于自己下功夫不够,面对气势汹汹的经济学“西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内心并不相信,这叫“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有纠正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生动摇的心态去教学和研究,才能讲出“正能量”,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要看到,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在唱着凯歌,向前迈进,但是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未走出低谷,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削弱。我们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从事经济学教学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培育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绝不是要培育怀疑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迷信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个自利“经济人”。目前,高校经济学教育“西化”态势的严重性集中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课时量仍明显低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校的党员教师们团结起来,共同努力。
(二)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坚持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是和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从阶级性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人阶级经济学性质,在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站在维护工人阶级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研究和讲解经济学。
从革命性看,我们应当记住马克思的话,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㉕】
为此,要把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理解为《共产党宣言》上说的“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敢于批判私有化和经济学西化思潮。
从实践性看,要坚持调查研究,多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从科学性上看,要坚持唯物史观,弄清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经济理论体系极为重要,而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借鉴,要学习马克思的态度,即使对于可以借鉴的经济范畴,也要进行“术语的革命”㉗,像马克思借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范畴那样,对这些范畴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把他们纳入到工人阶级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中来。
(三)在科学理论上攀登高峰
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㉘】
以上这几方面,与大家共勉。最后,让我们再次领会列宁的忠告: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㉙】
注释:
①恩格斯说,“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2版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47;并参见: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77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利1995.733.
③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引文中,德文原版“经济的社会形态”是“Die Okonomishe Gesellschaftsformation"。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2.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69.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1.
⑨马克思《货本论》弟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30.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⑫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
⑬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9.
⑭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一64.
⑮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9.
⑯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一37.
⑰关于“文革”时期,应做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如实地把‘文化大革命运动’和这个历史时期加以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这十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全貌”。
⑱陈百《陈百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211,244,248,268,309,320,380
⑲江泽民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0
⑳胡锦涛.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0
㉑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
㉒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18
㉓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47.
㉔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2.
㉕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㉖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㉗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㉘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
㉙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参考文献:
[1]何干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9-112
[2]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
[3]何干强简论唯物史观的经济数量分析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7,}07}
[4]陈其人货币理论与物价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28-150
[5]何干强论凯恩斯“储蓄=投资”恒等式的错误[J〕当代经济研究,2018,(05)
[6]何干强货币流回规律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的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7,(11)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2
[8]何干强应当重视《资本论》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2-181
[10]何干强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若干理论问题[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01-02)
[11]何干强论城市住房体制的改革目标[J〕中国流通经济,2011,(04)
[12]宗寒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9)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0
[1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5周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 stats.gov.cn/tjzs/tjbk/201502/t20150213_683631.html,2015一02一13
[15]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系列报告之十八: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EB/OL ] .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qzxzgc160zn/200909/t20090929_68650.html,2009一09一29
[16]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5年数据[EB/OL] . http://www.stats.gov.cn/ztjc/ztsj/201502/t20150212_682681.html,2015一02一12
[17]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4年[EB/OL ] . http://www.stats.gov.cn/lastestpub/gjnj/2014/indexch.htm.
[18]国家统计局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新实践谱写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EB/OL].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 18fzcj/201802/t20180212_1583222.html,2017一07一28
[19]为什么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高于美国?[ EB/OL〕中国新闻网,https: //www. chinanews.com/jk/2018/06一01/8528490.shtml,2018一06一01
[20]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3卷(1966-1976) [ M〕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3,307
[21]薛暮桥.关于价值规律作用问题讨论会开幕词[J〕经济研究,1979,(s1)
[22]顾纪瑞.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979,(06)
[23]何干强.两种对立的宏观经济问题观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6)
[24]何干强.论凯恩斯“丢掉了∑c”的弊病[J]经济纵横,2018,(04)
[25]徐崇温.瑞典模式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07 , ( 03 )
[26]丁冰.从瑞典经济模式看民主社会主义——兼论“保障社会主义”的实质[J].高校理论战线(高校社会科学),2007,(08).
[27]何干强.泛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8,(06)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9-06-14/57107.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