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作者:李慎明 来源:江南app网址 日期:2013-05-02 点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李慎明
自1827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定义有近300种之多。下面,我以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为主线,梳理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两大理论基石”,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恩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9年马克思在前两年几次演讲的基础上写就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论述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后来的《资本论》中得到全面、科学的论证,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把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二、“两个必然”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两个必然”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三、“两个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指出:“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近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团结组织起来。在夺取政权和夺取政权后,必须坚持和发挥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争取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依据。
四、“两个彻底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讲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桥和船,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这里又同时讲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强调,在这两个决裂中,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序怎样”。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认真改造世界观的理论依据。
五、“两个决不会”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直接表现。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依据。
六、“两个步骤”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暴力革命是“一般规律”的同时,首先总希望和努力通过无产阶级运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夺取政权和改造旧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在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我们党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和在夺取、建立政权后尽快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
七、“一个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马克思在1875年写就、1890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后郑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八、“三个联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宣告的“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和关于国家在人民中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九、“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十、“两个绝大多数人”和最终实现“一个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最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依靠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实现“两个必然”的物质力量和根本动力,为着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工作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始终依靠和为着“两个绝大多数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时代呼唤和造就了伟大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诞生。历史的必然往往靠偶然开辟道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这一伟大理论最终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偶然的,但最终出现是必然。应当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组织家。他们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而且是无比坚定、不懈奋斗的实践者和奋斗者。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30期,摘自2011年第4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zx/2013-05-02/20728.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