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要走出四个误区
要避免只见“故事”不见“中国”的“小”作品、只有“中国”缺少“故事”的“泛”作品、概念堆砌看不到实际的“虚”作品、理念平平叙事也平平的“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媒体必须走出“四大误区”,在“三个突破”上下足功夫。
全国思想文化战线认真学习并积极响应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不断创新理念,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并走出“四大误区”,在“三个突破”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01
四大误区
误区一:就事论事,忽略事件背后的时代元素、社会元素和政策元素,把中国故事讲“小”了
这种情况在先进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不少新闻工作者笔下的典型报道只强调被报道主体自身的努力,既看不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也看不到政策环境的支持,更看不到各界群众的助力。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只见“故事”不见“中国”的宣传方式,客观上导致个别媒体非但没有讲好甚至没有讲出“中国故事”。
事实上,典型都是在与所处时代环境的互动中脱颖而出的,宣传部门对典型的报道,本身就是时代文明的一部分、政策支持的一部分、群众助力的一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深刻表述,他指出:“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我们要充分认识典型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把握典型报道的全面性,在讲好“典型”故事中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把握具体故事的中国背景,通过讲好一个个“具体”故事,让“中国”故事尽展于读者眼前。
误区二:过分强调宏大叙事,忽略了国家发展中的群众元素和基层元素,把中国故事讲“泛”了
毛泽东同志写文章十分注意调查了解群众的实情和态度,在《调查工作》一文中还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著名的《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是他在寻乌接连召开10多天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听取各个阶层人员关于寻乌商业状况的讲述后整理出来的,这让他透彻了解了城市的商业状况、土地分配情况,为后来解决富农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中国故事?有的研究者对中国故事的描述过于“高大上”,有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过于侧重宏大叙事,即使偶有举例也是蜻蜓点水,看不出事例本身的时代性、典型性和复杂性、逻辑性,这样很容易导致对中国故事的表达不务实、题材不全面、情节不生动。
只要是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中国人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在国外发生的与中国相关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单位的故事、一个行业的故事都可以是中国故事。当我们把发现故事的眼睛不只是对着上层、对着宏观,而是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对着基层、对着问题时,搜索范围就会扩大很多,故事才能不再空泛,讲故事的本领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误区三:理论与实践脱节,做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了解和结合实践不够,把中国故事讲“虚”了
有一些作品不注意结合实践,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导致作品同质化。一个题目,今天这样说,持续多少天还是这样说,看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意;这家媒体这样说,那家媒体也是这样说,大家都在炒冷饭。不认真联系实际,不深入接触问题,长此以往,不仅破坏大众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印象,也将荒废宣传思想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武功”。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2016年,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我国理论宣传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远不相称。出现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但理论宣传工作者联系实际和问题意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问题是个繁殖力极强的“有机物”,往往是老问题还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只有直面问题讲故事,才能脱“虚”向“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广阔。
当前,中国故事存在的“虚”的问题也与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缺少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有关。有的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只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事情,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一线的工作贡献更大,因而轻视宣传思想工作,主动讲好或配合宣传思想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不强,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
误区四:宣传思想工作者在专业上下功夫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匠意识不强,把中国故事讲“平”了
人民日报记者为了写好时代楷模黄大年,既注重写出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等优秀科学家的共性,也没有忽略主人公的个性:黄大年返回祖国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项目刚刚开展的时候,国外养成的惯性思维、行事风格、处事理念,让黄大年对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经常不理解,很生气,又无奈。”“面对种种不适应,急性子的黄大年不仅要倒‘时差’,还要倒‘识差’。”这种真切细致的描述,让黄大年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鲜活,呈现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之美,产生的是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和触动力。
讲故事的功力,首先源自对宣传思想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源自长期学习、实践所形成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这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中,别人用过的方法,你可以借鉴,但反复用就没了新意;即使自己想到的方法,反复用也会显得缺少感染力。对宣传思想工作者而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需要高度政治意识、思想见识、专业才识的工作,学习借鉴无止境,锐意创新无止境。
02
三点突破
在突出人民群众这一故事主角上持续创新。只有真正坚持人民性、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换言之,哪里有人,哪里才有生气;哪里有人的牵挂,哪里才有关注度。讲好中国故事,要反对“目中无人”“笔下无人”,要始终在“有人”“有人气”上下功夫。
在突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上持续创新。我国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和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衍生出的矛盾和问题,给社会成员带来许多困惑和迷茫。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提供让人民群众感到“解渴”的作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在与群众互动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使党和政府的“中国理念”更入心、贴心。
在提升理论宣传水平和强化机制建设上持续创新。要加强各级领导讲好中国故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宣传思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媒体的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要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基础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时代需要,为既“有人”又“有人气”的中国故事建立“绿色通道”;为既有“中国”又有“故事”、既有理念又有实践的中国故事建立“绿色通道”;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中国故事建立“绿色通道”,让中国故事在“绿色通道”的引领中不断多起来、好起来。
(作者系《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文字来源:新闻战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23-08-12/8329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