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祖国,难忘的歌声
1999年,柏林中国学友合唱团的歌剧演员王遐,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致电视片《共和国之恋》主题歌词曲作者的公开信,谈及自己在德国演唱这首《共和国之恋》时的情形,“我做梦都没想到这首曲子能够获得那样的成功,唱完第一段时我突然感到剧场里非常安静,所有的人都在注视着我,演唱结束时,剧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18年,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科学之声合唱团与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曲作者刘为光一起演唱了这首献给祖国最深沉、最崇高的恋歌。
“这首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1988年,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披肝沥胆、矢志不渝报效祖国先进事迹的八集专题片《共和国之恋》。该片生动讲述钱学森、李四光、张广厚等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在科研领域无私奉献,奋勇攻关的事迹。歌曲《共和国之恋》是该片主题曲。词作者刘毅然是知名导演和电视片的撰稿人之一,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曲作者刘为光是中央新影集团国家一级作曲家,有丰富的影视音乐创作经验。
创作伊始,刘毅然先试写了一段歌词,“当时那段歌词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大概是‘从雪山到草原,从长江到黄河’,用的是美声唱法,听起来挺大气,也挺好听的,但总觉得不是特别满意,有什么地方不太合适。”刘为光在接受笔者访谈时提道,“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老科学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留洋回来的,在感觉上应该向西洋音乐靠拢一点,在表现上使用更‘洋气’一点的曲调和演唱方式。刘毅然写了一首抒情诗,我把它(按这个思路)写成了一首歌曲,后来摄制组的人听了以后就说,这无疑是个好作品,但总觉得还有欠缺。”在刘为光看来,“歌曲创作出来后,听上去很不错,但激动之余,又觉得电视是一种大众艺术,这样的歌曲对于普通电视观众来说在接受方面会有些隔阂”。他们感觉歌曲初稿与专题片的思想基调并不吻合,遂决定推倒重来,但如何着手,还是一头雾水。
细细品读专题片中的素材,科学家们对祖国的拳拳之情激荡着他们,正如钱学森所言:“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海外游子冲破层层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披肝沥胆报效祖国,使他们体会到,这首歌曲的重要意义和使命。对科学家与亲属的采访,不断触动刘毅然的灵感,“每次从采访对象家里出来,心里都有一股深沉的热流,中国科技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爱真是太深沉了”。
在数学家张广厚的家里,刘毅然发现张广厚的妻子每天把一个洗干净的苹果放在张广厚的遗像前,因为张广厚“生前特别喜欢吃苹果,但那时候国家和个人都很清贫,没有条件每天吃到苹果。张广厚为科学事业积劳成疾,不到五十岁就走了,现在生活好点了,自己就每天洗一个苹果放在他的遗像前,希望他能够吃到”。一个为了前进中的祖国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最质朴的愿望,如同一道闪电击中刘毅然,瞬间让刘毅然释放出心底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极短的时间里,他就将《共和国之恋》的歌词一挥而就——张广厚矢志不渝,英年早逝,于是“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恋着你”;邓稼先献身国防,妻子流泪期盼,于是“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用刘毅然的话说,“这首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他把这首歌当作科学家对祖国的情歌来写,尽管没有出现一处“祖国”的字眼,却能更真实亲切地描摹出知识分子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恋。十年前,刘为光与旅欧歌唱家梁宁一同接受采访,梁宁说,她在国外演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把它当作“情歌”来演绎的。刘为光认可这一说法,并强调《共和国之恋》就是写给祖国母亲的“情歌”和“恋歌”。
“在高雅当中,还没有忘记我们的群众性”
在创作过程中,刘为光苦苦思索,他希望能用音乐语言讲述知识分子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遵循这样的创作思路,西方艺术歌曲与中国民间曲调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交织。在看到刘毅然重新创作的歌词时,刘为光脑海中隐约浮现的旋律在刹那间碰撞出灵感火花,一支饱含深情的旋律一挥而就,“这是一首写给祖国最强的大脑、最笔直脊梁的赞歌,由于他们的杰出奉献,缩短了我国与西方科技的巨大差距,给予他们多少赞扬都不为过。”
歌曲为简单的带再现二段式,起始四个乐句旋律简单、优雅而从容,曲调丝丝相扣,回环往复,“你恋着我,我恋着你”,如海外赤子娓娓道来;第二乐段旋律在一个八度大跳之后转为激情的礼赞,“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磅礴气势中始终保持着内敛的情感张力;“当世界向我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旋律回归初始,愈显平稳,其中深情却更为真挚,在听者心中犹如雨后惊鸿。歌曲的曲调在隐含着中国民族音乐的骨干音序列和旋律线条的同时,也具有西洋音乐的和声进行与古典艺术歌曲的质朴诗性,交织着中西音乐文化的光芒,饱含着朴素而隽永的灵性。刘为光在接受央视访谈时说:“这首歌的名字叫作《共和国之恋》,其实它表现的也是一种爱恋,是一种博大的爱恋,对祖国母亲的那份眷恋,那么在旋律的创作上如何把握这种大的情感的体现呢?就是在通俗之中,还保留着高雅,在高雅当中,还没有忘记我们的群众性,我想这是为什么这首歌至今仍然被广为传唱,久唱不衰的原因。”
刘为光请中央乐团为歌曲录制配乐,并希望找一名通俗唱法的歌手来演唱,使这首歌曲更接地气,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歌手。刘为光向好友方国庆透露了这个烦恼,方国庆马上拍着胸脯说,我保证给你找一个。方国庆推荐的人选是当时中央乐团吹巴松的刘畅。他虽然不是专业歌唱演员,但乐感很好,对乐曲的领悟力很强。刘畅的声音略显沙哑但富有磁性,他在录音的时候一遍成功,所有人都站起来为刘畅鼓掌,大家一致认可了刘畅的演唱。
刘畅的演唱方式是自然的,将自身艺术素养和二度创作完美地融入对歌曲的深情演绎中,完全符合词曲作者的创作初衷,感动了无数观众。很多老科学家都认为刘畅的演唱方式能最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情感。
“我们终于等来了一支科学家的歌”
歌曲《共和国之恋》随着专题片的播出,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在电视片的座谈会上,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着刘毅然的手说:“等了40年,我们终于等来了一支科学家的歌。”自1989年起,在每年爱国主题的晚会和快闪等活动中,在各驻外使领馆和海外华侨组织的各类联欢和集会上,在庆祝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专场晚会中,都会响起这首饱含深情的乐曲。在专题片的总导演张海潮看来,“知识分子的感情很深厚,又不太外露”“他们说得不多,但是心里头是非常丰富的”。郭永怀院士的妻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佩教授深情倾诉,“可惜我的爱人没有听到这首歌,若他听到,一定会非常喜欢”。
20世纪90年代初,刘为光又将《共和国之恋》改编成合唱版并配以钢琴伴奏,合唱版的《共和国之恋》被全国专业性或群众性的各类合唱团带到了国内外各类活动中。如今,《共和国之恋》已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每逢中国科学院院庆的时候,都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满怀深情地唱起这支歌,“这首歌就像是我们的院歌一样”。
《共和国之恋》入选了各类高校声乐教材,成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曲目。在网上各音乐平台,我们能够查到历年来数十位歌手所演唱的美声、通俗、合唱等不同版本,不同风格和理解的诠释,为《共和国之恋》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感动。这首歌也是中国海外演出的保留曲目,在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中享有盛誉。
新中国70年栉风沐雨,这首倾吐广大知识分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生死相依的《共和国之恋》,经过时间的检验与岁月的磨洗,永远向人们倾诉着一个最质朴、最本真的信念——把一切献给祖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9-11-05/59616.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