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红色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全根先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无比厚重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重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肇始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长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努力奋斗去实现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的面世态度,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心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根本原则所催生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是红色文化的本质所在。
红色代表什么?
说到“红色文化”,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复合词,由“红色”与“文化”两词组合而成。因此,在对“红色文化”内涵进行界定前,有必要探讨“红色”一词的文化含义。
在自然界,红色本是可见光谱中长大约为630至750纳米的长波末端的一种颜色。纳米(nanometer),即毫微米,是一个长度度量单位,国际单位制符号为nm。1纳米=10的负9次方米,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得多。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为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纳米技术,就是专门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
人们可能会问:“红色”既然是一种颜色,怎么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所有的颜色,在人类文化史上,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红色”与“文化”结合,组合成“红色文化”概念,可能是因为红色与人类新鲜血液的颜色较为接近,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红色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3世纪末叶北欧各国。那时,北欧人通常会在战斗中挂起一种红飘带,起名为Baucans,代表“宁死不屈”。根据坊间传说,挂这样的红旗,意味着即使是国王,也不能夺走船上的财产。这种红飘带一直沿用到17世纪,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代表反抗的红旗。例如,当城市或者村落被敌人围困时,就挂起红旗,表示战斗到死的决心。这一点,与挂白旗代表投降正好相反。
红色成为革命的颜色,则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使用的drapeau rouge(红旗)和bonnet rouge(红色锥形高帽),象征独立、战争和烈士的鲜血,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法国大革命时期,以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为代表的激进政治团体雅各宾派在鼓动群众革命热情时,就使用了一面红旗,象征“烈士的鲜血”。在夺取政权以后,这面红旗被当作国旗来使用,与法兰西三色旗并列。所以,以后的革命运动中,红旗被誉为“战士的鲜血”。1848年法国的二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者用象征革命的红旗取代传统三色旗;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革命者直接用一面纯红的旗帜作为自己旗帜。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两个多月,却获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评价,而这面红旗也成为一个标志。1923年,苏联的第一面国旗就是以红色作为背景。从此,红色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象征,红色浪潮席卷全世界。
在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中华文化中,红色早已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五行中的火,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就象征红色。古人以为,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官吏、官邸、服饰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红色还代表权威,皇帝批阅奏折,使用朱砂红笔,称为“朱批”。红色还象征喜庆。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家家户户都会用各种红色器物进行装点。红色还为许多文人墨客所喜爱。在诗人的笔下,把“红”发挥得淋漓尽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文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此外,红色因其鲜艳夺目,还常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语出《元曲选·儿女团圆》),则提醒人们“红得会发紫,紫得会变黑”,不要得意忘形,胡作非为,否则红就会变成黑,由灿烂走向灰暗。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红色主要是代表喜庆、吉祥、权威、激情和斗志等。而红色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选择、融化和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先进文化的综合体。
不过,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当中,对于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要根据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予以充好的尊重,尊重文化的平等性、多样性。
刘润为先生指出,红色这一特定的颜色及其文化象征意义,“恰好与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品格情操、精神气质形成了异常完美的‘同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善用‘比兴’,因而人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地称为‘红色文化’。显而易见,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创造!”(刘润为:《当代思潮论集》,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页。)
文化的形成来自于精神,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红色文化的本源,来自于革命精神。但是,光有革命精神,不能称之为“红色”。资产阶级革命,也有革命精神,不可能想到“红色”,“红色”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大特征。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农民起义,都是通过暴力革命,这些农民起义,这样的革命,由于没有伟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能称其为“红色”。红色文化是由革命精神发展出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革命、通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过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性、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文化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
“红色文化”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然而,“红色文化”概念从提出到今天,不过十多年时间。2003年,四川省广元市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张茂枝,江西理工大学教师彭央华、项波等分别发表文章,探讨红色文化资源问题,“红色文化”的概念呼之欲出。2004年,江西南方冶金学院教师刘寿礼发表《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一文,正式提出了“红色文化”的概念。此后,“红色文化”概念被社会广为传播,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进入21世纪,“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研究持续高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诸多奇迹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外许多的困境和挑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结构调整、能源和环境问题等;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度出现核心价值缺失、人心涣散、拜金主义等问题。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思潮中,红色文化由于其本身所闪耀的启蒙主义光辉和所孕育的理想主义品质,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它代表了人们追求崇高理想的价值回归。
其次,“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新时期特殊语境下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各种国际国内矛盾的复杂局面,社会文化思潮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除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人道主义、自由民主、科学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呈持续强化之势,新出现的民生思潮、网络化助推民粹主义走向前台。”(邹诗鹏:《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在这种形势下,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进入人们的视野。“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适应新时代语境下“重新认识革命、重新认识革命文化的背景下实现的,体现的是与时代语境之间的良性互动。”(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第三,“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还是对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积极回应。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5月,又颁布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这两个规划纲要的颁布,促进了各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而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又促使革命老区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一股“红色文化热”。于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德育功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等课题,迅速进入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的视野,并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红色文化的基本特性
红色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文化,它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成果,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发展要求。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主要特征:
其一,阶级性。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种文化的服务对象。红色文化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红色文化的阶级属性。
其二,民族性。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在谈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这种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生成环境和民族发展存在差别,有其各自特点。红色文化的生成环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其三,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而存在。同时,红色文化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其文化自觉上。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不断涌现,又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落后的、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文化沉淀下来。红色文化经过革命洗礼,能够遏止腐朽的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沉渣泛起。
其四,创新性。红色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创新,是对旧的落后文化的一种批判。红色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创新是红色文化的不竭动力。
最后,传承性。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红色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土壤。红色文化中,诸如乐于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甘于奉献、不忘初心等精神实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传承性是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9-08-09/58058.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