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文化

打印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作者:于中宁来源:察网日期:2017-12-22 点击: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于中宁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

一、心理

一个心理得有多么阴暗的人,才能把她朝夕相处十年的战友们都刻画成心理阴暗的群体。

作者少女时代在文工团,因违反军队纪律给干部写了160封情书,受到纪律的审查和干部的交代,也必然引起周边战友们各种各样的反应。她显然受到了心理创伤,久久不能释怀。多年后,她要写文工团,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她描写了一个无辜少女新兵,因军装还没发下来,用战友的军装去照相,因为害怕说了假话,遭到了整个文工团的男兵和女兵们的嘲笑,排挤和打击。作者说:“里面的人物有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战友们的影子,”原来她心里的战友是这样一群人。

作者还说:“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在叙述人和我自己之间游离、变换,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据了一个虚实之间的便宜,所以讲了大量的真话。”原来,如果作者和战友还有联系的话,她们之间似乎是亲密无间的关系是假的,而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心理阴暗的群体,才是她对他们的真实认识。

作者还说:“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破坏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现象,导致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原来,她的这个所谓真实认识,是来源于她的政治观念。这个政治观念,使她重新认识了她的战友们,对她少女时代的生活,给予了重新诠释。

尽管,政治观念对生活本真的扭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但是外在的政治观念,如果没有内在的心理驱动,是不可能发挥这么大作用的。或者原本心理就是封闭狭小防范,或者是激情受到打击,使心理变成了封闭狭小防范,政治观念对这种心理给予合理性的解释,使人不但是从潜意识,而且是从意识中,把周边的人都看成是不怀好意和危险的,或者说是心理阴暗的,从而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之人。

一个自己心理阴暗的人,看别人看世界,当然都很阴暗。

二、审美

是的,这部影片揭示了个人的悲情,集体的悲情,战争的悲情,国家的悲情,时代的悲情,复员退伍军人的悲情,这些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经历过的,它必然会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也许,我们的反思还不够,也许,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制造着新的悲情,它需要我们对过去的悲情引发联想。这都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想利用我们的悲情,使我们对我们周边的人产生怀疑,把他们全都看成心理阴暗气量狭小的小人,会因为穿别人的军装照相和在胸罩里安两块海绵,而排挤打击一个新兵战友,这就不仅仅是阴暗,而且是卑鄙的阴暗。因为她利用了我们的共鸣,而把她的阴暗藏在其中贩卖给我们,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这样在无知无识无感中,被她带入了阴暗。

这得是对自己的战友怀有多么的扭曲心理,几十年后,还要编造这种恶毒攻击性的完全不真实的故事,来使自己很可能只是受过一些委屈的心灵得到释怀和报复。这只能说明你,严歌苓,一个在部队文工团呆了十年后来嫁到美国的上海女人,心理有多么阴暗、狭小,而不是他们,你的战友们。

本来,在一个悲情的时代,人性照样是多彩的,有温情,有冰冷,有坚强,有懦弱,有光华,有阴暗,有迷惘,有无奈。但是,在这个名为芳华的作品中,人性失去了所有的温情、光华,和坚强,甚至于连唯一的好人男主人公,都要找补一句,说他就是为了当英雄;而女主人公,这个从六岁开始就受尽屈辱的女孩子,却因为表现积极先进而成了神经病。作者不是在打碎美好的人性,而是企图否定所有美好的人性。

本来,在悲情的时代,人性的美好才尤显可贵。文学的作用,就是发现人性的美好,哪怕它最后被打碎。如果人物都是动物,人性都是野性,那么要文学电影干什么?这样的作品,它的审美价值到底在哪里?只为了发泄吗?

人类历史是一个悲情长河,但是这个长河中的闪亮浪花却不断给予人类前行的力量。谁能说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不是悲情的时代呢?但是它们给了我们人性的忠义,豪侠,智慧和温情。谁能说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不是生活在悲情时代呢,但是他们给了我们多彩的人性。甚至左拉,这个被称为自然主义的作家,也没有否定全部的人性。

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谁,把这个阴暗的女人捧上神坛?我们的时代还有正义感吗?那些自称大师的人,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他们抬捧这个女人的动机,到底是出于无知无识,还是同样的阴暗龌龊?

还好,不是所有的人。下面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发在她朋友圈中的话:

“最后,文工团解散成了重头戏,一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觉。合着,就女主和男主两个败类,最后只能惺惺相惜在一起,一个残疾人,一个精神病。故事把文工团和政委描写的太黑了,感觉整个故事就黄轩和女主,最善良,最无辜,其他都是坏人。”

这个女孩子,是个有常识的普通人,而大师们,都是政治动物。

三、真实

人性阴暗的展示,不但是非审美的,而且是不真实的。这就使得整个故事不但阴暗,而且荒唐。

非喜剧的文学,要有四个层次的真实,这就是细节真实,情节真实,人物真实,历史真实。真实性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底线,因为真实性,是文学审美的“交易成本”,它关乎读者观者相信不相信这个故事,如果人们不相信这个故事,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那么审美从何而来呢?只有人们对故事的相信程度高,也就是“交易成本”低,审美的“交易”才会发生。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些人物和情节:

一个北京姑娘会浑身发臭吗(还是一个上海女人歧视性的地域观念)?一个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新兵,敢于不打招呼就拿着别人的军装去照相吗?即便是如此,这样一件小事会引起整个文工团,无论男兵和女兵的歧视和排挤吗?至少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不会在男兵中引起广泛的怜香惜玉吗?在文革结束前,有人知道、敢于或有必要用泡沫塑料垫胸吗?一个习惯了歧视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荣誉,真的能够神经病吗?

用放弃上大学,做沙发等等情节,来展示男主人公的好,但是,对人的关怀和真诚,才是真正的好。这个故事中唯一的好人,只有些表面的好,他真正的内心,我们却不知道。

一个长期做好事的模范军人,是为自己心仪的姑娘才做这些事吗?如果是这样,当组织上安排他去上学,他却强硬的拒绝了,难道他没有想到上学会使自己更容易得到这个心仪的姑娘吗?这个被说成是就想做英雄的人上学不是给他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吗?在战场上他的卫生包在哪里?如果遗失了,遍地都是牺牲的战士,卫生包不是到处都是吗?这个唯一的好人是个天生的傻子吗?

那个高干家庭的女生,前面带头欺负一个新兵,后面却打抱不平,这个人物的逻辑何在?

一方面有人在公开谈恋爱,喂水果,另一方面,部队的模范标兵谈恋爱却受到有意的逼供,这样反差情节的逻辑在哪里?

最重要的是,两个主人公,他们的命运竟然没有交集,仅仅是一开始一起走进大院,最后一起坐在长椅上。他带她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回到部队,在此之前也必有所接触,按习惯,她就是他的兵。两个年轻男女,一个帅哥,一个靓妮,这么长时间在一起,他们的心灵不会有所感触吗?即便是他有心仪的人,心无旁骛,一个青春少女的心,不会有所触动吗?就像作者,那么早熟的写了160封信。作者的激情,在她所有女性人物中,为什么全都不见了?

这里不得不说说另一个让我非常瞧不上的女作家张爱玲,她在《半生缘》一开头,说男主人公每天从漂亮的女主人公桌子前路过,却从来没有注意到她。他是人吗?鬼才相信。而她的全部故事都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不可能的假设上。

这个故事也是如此。当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时,他在哪里?他有什么公开或私下的表示吗?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时,没有想到对这个带她进入部队的人做一些哪怕简单的倾诉吗?当男主人公对另一个女兵示爱失败,受到逼供并下放到连队后,他没有在人性美丑的对比中有所感悟,心起涟漪,有所关注甚至寻找吗?而女主人公难道不会对这个文工团中的唯一好人有所好感,心生希望,努力寻找来支撑她的生命吗?这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吗?

两个主人公,命运不交集,搞得整个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做沙发这种与人物线没有任何关联,只是为了再次强调好人的愚蠢情节都搞得那么拖沓,这样的故事构造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都是唯一的奇葩。

四、生活

不真实的人物和情节不仅是逻辑上的,典型性的,也对比着生活中的,普遍性的。

我有幸在当兵的生涯中很长一段时间在宣传科,任务之一是为宣传队写作品,与文艺兵的少男少女们有很多接触,其中有许多是军队子女。在我们的下面有团宣传队,在我们的上面有指挥部宣传队和兵种文工团,我从来没有看到或听说过,一个这么大的群体会共同欺辱一个新兵,因为不但少男少女们不会有这样阴暗的心理,相反,同情心才是他们的主流;而且,人民解放军的纪律、教育和传统,也绝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亲眼所见的一些事情,甚至比剧中的情节还要严重。我有一对战友因为谈恋爱被开除党籍军籍,他们受到了严厉的审查,我曾经看过部分审查记录,他们被迫做的交代是那样的不堪。在这个事件中,有揭发的,有沉默的,有掩护的,那些揭发和沉默的人我都认识,我不认为他们都是出于阴暗的心理,他们都有自己合理的出发点,或者是因为纪律,或者是由于纪律与友情中的两难。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恩怨的考虑,但那不是主要的。到现在,所有的这些人,都放下了过去,年年相聚,谈笑甚欢。阴暗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恋爱是人性,这没有问题,但是生命是更重要的人性。军队是一个有可能牺牲生命的群体,纪律就是保护生命的屏障。作者显然对她少女时代违反纪律的爱情悲剧耿耿于怀,并且受到美国的教育,至今认为个人的需求高于集体的需求。狭隘的心理和美式教育,使她对她奉献了少女纯真爱情的那个男人和她生活的群体,产生了愤恨和怨怒,几十年都不能散去,这和比她受过更严重打击的我的战友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我瞧不起这个女人,是因为我的周围都是比她好的多的人。

她写出的故事,不是她真实经历过的故事,不是一个经过生活历练后得到升华的故事,不是一个具有睿智的审美故事,而仅仅是她的阴暗通过一个瞎编故事的一个情绪宣泄。她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是中国不是她的故乡。

五、思想

正因为这样,我基本不看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

悲情时代的悲情个人,很难不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作品中。他们是些蝇营狗苟的人,写了一些蝇营狗苟的事,也许很真实,也很善良,但很难有大格局。我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要把我经历过的悲情事与悲情人再经历一遍,那是浪费我的时间,因为我想在作品中咋么,我想在作品中思考,我希望经历一次真实、审美和思想的浑然一体,隐藏在社会与人性的碰撞后面的深深的东西,就像《教父》、《朗读者》和《间谍桥》那样,但这在当代中国绝无可能。

作家的水平是和整个思想界的水平紧紧扣在一起的。中国某些思想人是搬运夫,他们搬运外国的古代的和官方的思想,他们没有怀疑精神,也没有分析力,判断力,他们的逻辑能力,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有学过几何学(事实上,66岁以下50岁以上的中国人就是没怎么学过几何学)。

扩大来说,自五四以后,中国某些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某些思想人一直在中国的生活和外国的思想的拧巴中挣扎,这使得作家和导演们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用外国思想来套中国故事,就像严歌苓,或者是为故事而故事,浅薄而没有方向。

这正是冯小刚的苦恼。他从引以自豪的有票房的小品电影中挣脱出来,想玩深沉,但是他注定没有这个本事,他发疯一样骂这个骂那个,但是他最应该骂的就是他自己。

六、电影

现在来说说电影。

也许冯小刚感觉到了什么,因为他极力用明亮的光线、色彩和舞蹈、游泳,令人眼前发亮的姑娘们的身材,来缓解影片内涵中的阴暗。但是,冯小刚缺乏文学底蕴。

这是一部很容易改编的作品。作品的缺失,主要在一条主线和一条辅线。主线就是两个主人公的交集和发展,辅线就是文工团群体。主线可以充分展示时代悲情与人性温暖的冲突,而辅线可以展示多彩的人性。其中情节与结构的重塑,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气,任何一个稍具文学功力的人,都可以将其改得中等偏上,而前提是导演识货。

中国导演普遍缺乏文学底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大问题。我看过的当代电影不多,也许没有这样说的发言权。在我看过的影片中,霍建起是我认为最有电影感觉的一个导演,在金鸡奖评奖会上我看了他的《生活秀》,这部影片除了一个重大缺失外,处处是经典。这个重大缺失使我认为,他没有资格获得金鸡奖。

这个重大缺失就是,一个生意人,花了一年时间,天天晚上去看鸭脖女,结果睡了一晚上就拜拜了,这个人物的逻辑在哪里?真实性在哪里?其实这个情节是很容易改的,如果改了,这部影片就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但是霍建起或者是没有看出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改,这就使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副精美的风景画贴上了一根鸡毛,变得整体上都让人无法接受了。

《芳华》这部影片的镜头组织,人物塑造和细节,也显得凌乱而没有章法。我还是用《生活秀》来做一个对比。

《生活秀》一开始,用一个长镜头经过了各种摊位,一块白布,最后落到了切鸭脖的动作,镜头抬起,女主人公亮相。用一个镜头,没有一句话,就把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她的职业和她本人交代出来,干净利落,这才是电影。《芳华》虽然需要交代更多的人物,但镜头的组织和场面调度不像一个资深导演所为:机位基本上是平摄的大中近景,没有暗示未来人物的性格;机位与场面没有形成纵深调度,移动令人印象不深,等等。

《生活秀》用主人公与不同对她利害相关人交往时的形体、对话、语气,塑造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左右逢源的立体人,而《芳华》的人物则平面的多。

《生活秀》用拖鞋拍打脚后跟这个细节,表达了女主人公无聊,等待和兴奋的心情,而《芳华》缺少这样的细节。

总之,这部电影不像冯小刚的一部精心制作,反倒像一个无奈之作。冯小刚的大多数作品我都没看过,我不能断定这部电影是代表了他的水平,还是代表了他的无奈。

七、后话

其实,严歌苓自己就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一个热情洋溢充满幻想的少女,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心理阴暗的老妇,并用阴暗的心理去扫视那些仍然热情洋溢的人们,并得到和她同样的人们的欢迎。

好啦,一篇文章得罪所有人,挨骂是难免的。我已经有十多年没进电影院了,这部电影是在许多朋友的催促下去看的,两个人花了一百块钱,挺冤。这部影片是某厂出品,这很奇怪,他们看不出这部影片对军人的侮辱吗?

过去,我不愿意就影视发声,因为有许多利益关系不好说话。现在既然说了,就要说下去。我后面的文章也都会使许多人不舒服的。

但是,我有说实话的权利。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7-12-21/47862.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2-22 关键字:文化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