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为浙大优秀网文10万+叫好?
为何不能为浙大优秀网文10万+叫好?
渠长根
【题记】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程要向课程思政转变,呼吁筑起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舞台。如果您是老师,却对优秀网文10+新政微词,更不愿亲自创作,如何从书里走到书外,课内走到课外,校内走到校外?走不到,何谈“两全”育人?当今社会,文化并不只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状态,真正的贴近生活,能引起群众思想碰撞的便是好的文化。优秀网文的推行不是使高尚的学问跌落神坛,而是使百姓群众伸手触碰文化的梯路更便捷!
1.不愿与时俱进,婉拒新技术?
新媒体时代,
却反对或者罔顾新媒体业已承担的文化传承责任和功劳,可怕。
不是新媒体有错,基本是您忒保守。
其实,每天您都在刷屏,看微信进扣扣,
甚至也曾为优秀网文叫好。
高校为何就不能把它引入考核体系?
只缘自己无趣?
2.看不起自媒体百姓读者?
携知识优势,
孤芳自赏,不愿文化下移。更可怕。
其实,您的万言数万言乃至煌煌巨著,
您发表在《××学报》,《××研究》上论文,
几人看?什么人看?
读者10万,可有?估计达不到。
5千,可有?也难说。
没人看,少人看,只有看得懂的人在看。
如此,文化“化”人,怎么落实?
知识普及大众,何以变现?
知识分子引领社会,怎样美梦成真?
放下身段,搞一些科普,把玄妙与深奥,惠及众人,多好!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更加简单化,多高!
3.只有大部头,N卷册,冠以“研究”“探源”“刍议”等字,才是文化?
文化,无论吃穿住用行,间或酸甜苦辣咸,皆可铭传。
一页纸,一段话,一首诗,一张图,载存文化你不疑。
弹一曲,歌一杯,舞一段,掌一勺,传播文化你怀疑?
因此,当富含文化的严谨论文,仅仅成了后续学术的征引对象,呜呼。
如果铜封彩插的洋洋万言,也是文人之间签名互赠唱和抬轿援手的玩物,又呜呼了。
相比之下,优秀网文10+,却可以OK一次了。
4.只有标明出版社,有书号刊号,印在纸上的作品才算文化作品?
须知:文化作品是给人看的,不是供收藏的,
看的人越多,越有价值。
如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搁置在资料室图书馆的架子上,
珍藏在您家的书橱里,
躺在送给“可与闻”者的快递途中……
都可能伤害了它的生命价值。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达善传真、持正端美,如此网文,读者10万+,岂不足范?
5.见过文化大家亲民吗?
专家下基层,教授搞科普,院士给本科生上课,艺术家组成心连心艺术团到边防哨卡,领导干部进文化礼堂……
事实证明,它们都深得民心,
它们可堪口语版的10万+!
君不见,《百家讲坛》《中国好声音》等,带有大众化色彩的电视栏目,多么受欢迎。
您,可否借鉴借鉴,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您的大作,精品?
莫断言劳力者看不懂,
莫自闭,10万+诲人无数,
莫傲慢,芸芸众生更喜文化。
6.还记得《茶经》惠民吗?
《茶经》虽好,继往开来,千古难越,但阅者几何?懂者几何?不过是圈子里的贡品和奢侈品。
但是,经过解读,尤其是经过深入田间地头的茶叶科普工作者的言传身教,
广为流传于民间,变换成茶农们口传心授,代代相承的规范,造福百姓。
陆羽才变成了“茶圣”。
其实,升格为圣,首先不是因为他写了《茶经》,而是因为他写的《茶经》经过解读、示范、流传,被推而广之,福泽绵绵。
试想,
如果《茶经》一直珍藏在茶叶专家的书橱里,
华丽在图书馆里,
还不是单纯的藏品而已?
君可知,文化精品不与百姓为利,
仍然只是少数人的娱乐物,失去了文“化”人的本意和本性,
文化人也因此要蜕变成造字专家,码字工人,耗纸专业户。
噢,原来,你害怕网上刷流量,假爆棚?
担心10+变成牟利新艺?
请相信:只要优秀网文10+政策落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有降魔棒!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7-09-28/46440.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