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从《血战湘江》受攻击看美国对中国审美观的操纵
从《血战湘江》受攻击看美国对中国审美观的操纵
鹿野
前天看到了《从围剿“英雄赞歌”到封锁“血战湘江”》一文,里边提到了《血战湘江》排片率只有0.3%,这是受到了控制院线的几家大资本的打压。对此,我还想说一个相关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审美观已经逐渐被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操纵。
在旧中国,全国各地到处流行的都是美国文化:电影院里到处上映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大片儿,书摊上则摆着种种攻击革命的“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小说。不过,即使是当时喜欢美国文化的人也从来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艺术成就,认为其不过是一些消磨时光的消遣而已。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把那些好莱坞影院中自吹自擂到天上的美国大兵们身上的画皮扒了个干净,大家都觉得看这些美国文化垃圾是丢人的行为。社会上充斥的美国电影与书籍自然而然的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宣扬工农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红色新文化随即树立了起来。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观再一次发生了转折,把西方的一切均视作美的标志。诸如像著名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就有着大量宣称“鼻子长得像欧洲人一样好看”之类的内容。于是,建国初期被荡涤一空的文化洋垃圾再度卷土重来,并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到今天,不要说言必称普世价值的公知们,甚至以爱国主义者自居的大多数人士,骨子里也依然是崇拜美国的。这些自封为“有艺术鉴赏力”的年轻人一听到“美国大片”、“美剧”就两眼放光,而一听到“红色文化”、“主旋律文艺”马上就捂鼻子。
比如说,前些时候a站b站整顿了一批盗版美国影视。结果,一些自封为“爱国者”的青年马上便受不了了。几个小时前还一口一口的“我国我国”,“中国崛起”,几个小时以后马上变成了“你国你国”,“大清药丸”。且不说这次整顿本来就是美国方面提出的版权问题,就算是真正像这些“爱国青年们”鼓吹的政治因素又怎么样呢?美国敢播放《上甘岭》、《红岩》这样的影视作品吗?按这些“爱国青年们”的表现,不要说上战场杀敌了,只要美国掐断对中国的影视剧输出,他们马上就会因为看不到喜欢的影视剧而高举白旗。
美国文艺作品的质量真的很高吗?其实,这种论调实在是太不堪一驳了。不管是好莱坞大片还是美剧,不都是千篇一律地宣传一个信奉普世价值的个人拯救世界的神话吗?有的影视里边或多或少地讽刺一下美国政府,但是无一例外地强调比起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来美国体制仍然是最优秀的。而且没有任何一部影视敢于触及美国的大资本,对于政府淡淡的讽刺无非是进一步鼓吹“小政府,大社会”,从而论证资本统治的美国体制的合法性罢了。当然,对于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攻击也必不可少。美国影视中多如牛毛的“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作品也就是这种美国体制的卫道士罢了。
美国文艺除了思想性几乎都等于零,艺术手法实际上也不高,无非是通过一些血腥与淫秽的镜头来刺激人的感官。最终人们只剩下了一些感觉上的冲击,而对于启迪人们的思考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事实上,如果不先入为主的认为“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拍出的影视作品一定好”,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人喜欢这些东西。在六七十年代时也播放了一些“供批判用”的美国文艺作品,大多数中国人看了以后的感觉是恶心,而不是认为拍得有多好。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流行美国影视,主要是因为在精神上已经做了美国的奴才,首先在观看前先认定美国影视艺术水平一定高,然后再为其种种不堪入目的场景找借口罢了。
这种审美观的美国化影响是极为恶劣的。就拿这次《血战湘江》排片率很低来说吧,共青团中央发了一个微博宣称自封为“限制级成人动画”《大护法》受到追捧而《血战湘江》这样的主旋律影视排片率极低是不正常的。马上引发了一大波的攻击,那些自封为“有艺术鉴赏力”的年轻人们纷纷大骂共青团不懂艺术。宣称《大护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电影,完全不是《血战湘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可比的。甚至一个自封为毛派左派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年轻人也表示,《大护法》当中反面人物出现过一个法西斯的符号,所以这部影片是反法西斯的,谁反对这部影片就是拥护法西斯。
“主旋律”就一定不如“反乌托邦”?“反乌托邦”就是有勇气?如果要是从整个世界角度来看,“反乌托邦”,攻击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艺术品才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吧?说到底,《大护法》不就是抄了抄这种跪舔大资本的美国式普世价值吗?这种攻击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反乌托邦”是最能够得到大资本青睐的,哪有什么勇气可言呢?像《血战湘江》那些宣扬“为穷苦人打天下”才是需要勇气的吧?
有人说了,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中国拍“主旋律”不需要勇气,拍“反乌托邦”需要勇气。真的如此吗?人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也不是某种公开标榜的标签中生活的,而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生活的。只有敢于反抗周边的现实环境才是需要勇气的,迎合这种现实环境是最不需要勇气的懦夫行为。
如果要是那些自封为“勇士”的文艺青年的眼睛没有瞎的话,你们可以回忆一下,从小学到大学有几个老师是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你们现在身边有几个人是肯定“主旋律文艺”的?相反,他们对于“反乌托邦”等美国主流文艺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在这种氛围下,究竟怎么做才需要勇气,难道还需要我多说吗?其实,好莱坞文化之所以得到追捧,无非是因为其敢于攻击天高皇帝远的政府而从来不敢攻击现实中身边的老板,可以帮助资本奴役下的懦夫自我意淫成为勇士罢了。
至于那些宣称《大护法》反面人物身上出现了法西斯的标志所以就是不能批评的反法西斯作品的人,更是荒谬而可笑的。毕竟,这世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打死老虎。华尔街与共产党人都反法西斯,但是这同一面旗帜之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现实当中,看一个所谓“反法西斯”噱头的文艺作品是否值得肯定,还应该看其对于当今世界范围内处于统治地位的大资本及其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的态度。影片的导演不思凡说的很清楚,《大护法》是把美国的主流文艺当做榜样的:
【自己在创作时也会吸收许多外界的养分,再用自己的理解或是经历进行重新创作。例如在设计《大护法》打斗剧情时汲取了昆汀电影的状态,在《大护法》结尾吸取了西部片风格。】
因此,《大护法》说到底还是一个美国式的大资本文艺作品,没有什么批评不得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其宣称的小姜那种“用普世的爱拯救世界”和台湾“用爱发电”的路子差不多,类似于建国初期的《武训传》。但是不同的是,其在形式上以暴力与色情作为支撑,艺术水平又和《武训传》相差甚远。《血战湘江》虽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至少要比《大护法》这种美国式文化垃圾强的太多了。
附带说一下,大概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与色情似乎成了“艺术价值”的代表,这也是美国资本文化入侵下审美观扭曲的产物。暴力与色情是否是艺术水平高的标志本身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只不过20世纪初以来文艺越来越商业化才变成了一个问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
【现在的文学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似乎越血腥越淫秽的作品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按今天某些作家的写法,《安娜·卡列宁娜》当中安娜自杀后尸体的描绘得写上十几页,安娜与渥伦斯基在床上动作得一次写几十页,问题是,这样一来这部著作还跟地摊小说有什么区别呢……再这样下去,今天有人写一个人强奸了一个妇女,明天有人就要写强奸了两个,后天则会有人写强奸了姑妈,大后天则是强奸了一对母女……这样一来,文学就彻底完了。因为市侩们的无耻永远是没有下限的。】
因此,现在《血战湘江》等一些主旋律作品遭到攻击,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入侵之下审美观发生了扭曲的产物。包括一些自封为“爱国”、“进步”的青年实际也受到了这种审美观的影响。甚至包括《血战湘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问题。诸如,其在人物称呼上自称“弟兄们”而非“同志们”,集中描写革命失败时血肉横飞的场面,在宣传上宣称“完全脱离了此前主旋律影片给人的刻板印象”等等,都是这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且,敢于宣称“红军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血战湘江》还算相对不错的。至于那几部“大业”则在好莱坞化上走得更远,甚至导演公然宣称解放战争就是以美国大兵兰博的精神来塑造的。如果不能树立文化自信,继续处处把美国文艺的“普世价值审美观”当作最高的标准,主旋律文艺只能越来越边缘化。
最后说一点题外的话,当前比好莱坞更加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网络意淫小说现在在美国大受欢迎,《逆天邪神》、《万域之王》等二三流的网络小说都被美国人视为经典,唐家三少和天蚕土豆更是被不少美国民众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文学家……对于这种情况,美国方面想禁都禁不住。不过,这种比好莱坞更好莱坞的中国文艺即使在未来真的统治了美国市场,恐怕也很难说是中国文化的胜利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7-07-26/45355.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