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文化

打印

从诺贝尔奖作品看苏东剧变后的民生惨状

98273431432371088.jpg

编者按:《二手时间》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真实揭露了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地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内媒体对这部作品宣传极少。《红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这部作品。为此,特组约几篇评论文章,从今天起陆续发表,敬请广大网友关注。

我们都知道,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代言。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作家艺术家要用心去倾听人民。人民的心声不是作家想象或揣摩出来的,而是人民自己开口说出来的。人们常说,“人民是沉默的大多数”。实际上,人民一直在言说,甚至是在大声地呼喊,现实中并不匮乏人民的声音,匮乏的是对于人民声音的倾听。白俄罗斯著名作家、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重磅新作《二手时间》(吕思宁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真诚倾听人民声音,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自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这些讲述真实地再现了苏联解体后,在痛苦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理想的幻灭、人民身份的焦虑、人民自由的虚妄和人民记忆的褪色。

1.人民理想的幻灭

  《二手时间》通过被采访者之口道出了1991年八月政变的某些实质:“一场悲剧。人民输了。”“革命只是装饰,是给人民看场戏。”戏演完了,人民的社会理想也随之幻灭。“那时候,小人物是受重视的,可以发表宣言,上电影屏幕。”“今天有谁还会听普通人说话?谁还需要普通人?”“那时候人民只想赶走共产党员,盼着美好时光来临,过上天堂般的日子。不料自由的人民没有出现,却出现了千万富豪和十亿富豪,黑帮!”

  可以说,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实现、捍卫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与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荣损与共。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告诉人们:苏联社会主义的倒掉,受损最大的就是普通劳动人民——真正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的理想,但通往这个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苏联解体后的20年是苏联人民社会理想幻灭的20年。在观念中,他们从人民走向抽象的人或者自由的公民,而现实则越来越成为与人民理想相敌视和对立的现实,人民理想最终成为“废话和童话”。

  苏联人民对改革和革命的原本期待是,“坏的社会主义终结,好的社会主义到来。”但事与愿违,他们等来的却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到来。在这个进程中,人民成了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也意味着人民的解体,人民社会理想的瓦解。在社会主义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损伤到人民利益的问题。但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才可以说,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社会主义走向成熟和完善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和要走过的曲折历程。我们不能也不应背离社会主义去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而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真正解决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较高阶段才可以实现。

  正像有人所说的,“我们所有人都拥护改革,拥护戈尔巴乔夫,可是我们并不是赞成改革成这个样子……”“只要不背叛社会主义,就不会贫富分化。”而这些改革者背叛的正是社会主义。人们在当年都曾热烈地期待全面改革、彻底改革,支持改革派和民主派,但当苏联真正解体之后,他们才恍然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并非资本主义,而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是原来的社会主义的改良版,而非背叛版、颠覆版。当社会理想幻灭之后,人民就自然演化成现实的小市民,即“社会主义人民”“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市民”。青年人说,“朋友们,什么他妈的理想啊?生命是短暂的。让我们干杯!”老年人说,“要是我们的孙子,一定会输掉伟大卫国战争的。他们没有理想,他们没有伟大的梦想。”“他们读的是另一些书,看得是另一些电影。”有一位物理老师甚至教导学生,“亲爱的同学们!请记住,钱可以解决一切,甚至微分方程……这就是严酷的生活真理。”“可是理想呢?宣泄之后,什么结果都没有,不是吗?”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向我保证阳光可以洒在每个人身上。但今天人们却是另一种说法:必须根据达尔文的原则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富有。”这是怎样的社会呢?“我们的议员们,人民的代表们,他们哪儿来得那么多钱?我和妈妈只有诚实工作换来的一摞奖状,他们却有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股票。我们只有一些纸,他们却有大把钞票。”一个十九岁的大学生说:“俄罗斯的梦想就是:手上拎着箱子,离开他娘的俄罗斯,飞到美国去!”不理解达尔文主义,就不能理解当前人们的生活现实。经过改革与革命,在金钱铸成的新的铁幕面前,在达尔文原则的冰水之中,人民的社会主义理想必然走向幻灭。

2.人民身份的焦虑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这个概念的内涵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实现。在其他社会形态中,人民的内涵必然会有所缺失和亏损。当昔日苏联的“冶金学家大街、爱好者大道、工厂街、无产阶级大街”变成今日的“小市民大街、商人大街、贵族大街”的时候,当“曾经的伟大人民如今却产生推销员和强盗,产生店铺伙计和经理”的时候,人民是谁?人民怎么了?这些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必然引发人民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焦虑。“早先我理解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我不理解……不明白了……”“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孩子,却在过资本主义的生活。”

  《二手时间》告诉我们,必须要知道,即使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人民。那些在舆论上大喊大叫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人民。人民虽然也在表达自己,但他们总体来看仍欠缺舆论策划和议题设置的能力,即便所谓网民人数几乎超过了国民的半数,也是如此。苏联解体的原因,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些非人民势力、反人民势力通过舆论对人民进行了欺骗和分化。“我们已经习惯五月和十月的队伍和标语:‘列宁事业永存!’‘党,我们的舵手。’而现在的人们并不是有组织的队伍,而是自发的势力。他们不是苏联人民,而是另一种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标语也完全不同:‘把共产党员送上法庭审判!’‘打烂共产主义害人虫!’”

苏联人民在基层,在底层。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和倾听的主要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全都有社会主义基因,彼此相同,与其他人类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词汇,有自己的善恶观,有自己的英雄和烈士。正是他们,在后苏联时代定义着人民、诠释着人民。“莫斯科既有俄罗斯风格,又有资本主义模式……但在俄国基层一如既往,苏联心态依旧。在那里看不到民主分子,就是看到了人们也会把他们撕碎。”人民一直在基层,上层的改革、革命,使他们在现实中失去了人民的身份。而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民心态,也就是苏联心态。人民时时焦虑于这种悖论——现实的资本主义、观念的社会主义——之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严重危机。

  苏联解体后的第二个十年,人们说,“以前我们都说‘普通人’,而现在改成了‘平民’。你能感受到其中的区别吗?”“你不是人民的敌人吧,公民?”“这个时代,人不再是高贵的称号,而是千人千面。”纪录片《苦难》的导演伊琳娜ŸæÌ6+指出:“有些人把人民理想化,另一些人只把人民视为群氓,视作‘苏联分子’。实际上,我们对于人民并不了解,我们之间有深深的鸿沟……”可以说,“苏联分子”倒是道出了人民身份的实质,人民身份隐含着社会主义取向,没有了社会主义,人民就只是一个内涵被抽空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失去了其作为劳动者的崇高地位,或许这些“苏联分子”只有回到过去,在记忆和回忆中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和意义。

3.人民自由的虚妄

  呼唤人民起来改革和革命的名义是“为了自由”。但“自由”是什么呢?它对于人民意味着什么呢?“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自由,它到底在哪儿啊?人们仍然只习惯于在厨房里继续痛骂政府……”

改革或革命之后的“自由”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二手时间》里纪录的人民的声音显得激愤而锋利:“自由原来就是恢复小市民生活,那是以前的俄罗斯生活中羞于启齿的。消费主义就是自由之王。”“生活就是金融骗局和票据。自由就是金钱,金钱就是自由。”“取代红色旗帜的是基督教复活和消费崇拜,人们在入睡前所想的不是崇高的事情,而是今天他没有买到什么东西。”“代替自由的是给我们发股权券。就这样把一个伟大的国家瓜分了:石油、天然气……我不知道怎么说,有人只分到了个面包圈,还有人分到的只是面包圈中间的那个空洞。这些股权券必须投资到公司股票中,但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做。”什么是自由?一位后苏联时代的年轻人的回答是:“……当你不担心自己的欲望时,你就是自由的;当你有很多钱的时候,你就会有一切自由……”

显然,自由对于人民只是一句空头支票般的承诺。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存,人民自由只能是虚妄的自由。“一次改革,又一次改革,把我们都抢光了!”“现在已经不是在生活,只是在度日。”“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和书写‘自由!自由!’的字眼,货架上的奶酪和肉,甚至盐和糖,都消失得更快。空空如也的商铺,令人感到恐惧。”“以前是斯大林杀人,现在是土匪杀人。这就是自由社会吗?”“我们得到过承诺,民主会让所有人过好日子,到处都是正义、公平和真诚。这一切都是谎言……人只是一粒灰尘、一粒尘埃……”有人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中那位大法官对返回地球的基督所说的话:“……你把自由的礼物给了谁,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不幸……”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确乎是后苏联时代人民获得的“自由”的真实写照。

自由的虚妄还在于那些煽动人民起来争取自由、捍卫自由的所谓“自由斗士”们的虚伪和欺诈。他们把“自由”和不幸一起塞给人民之后就抛弃了人民,而去寻求民主帝国的庇佑了,他们对多糟糕的后果都不负一丁点的责任。“那些当年召唤我们到广场上去‘打倒克里姆林宫黑手党’的人,许诺我们‘明天必将自由’的家伙们,今天都在哪儿呢?他们完全没有交代,早就跑到西方去了,现在在那边咒骂社会主义。他们坐在芝加哥实验室里继续骂,而我们,还在这里……”在一些人看来,斯大林无疑是带给人们不自由、不民主的“专制暴君”。但人民在经历过“民主”和“自由”之后,却发出了异样的声音:“还是把斯大林找回来吧,人们期待斯大林!”

4.人民记忆的褪色

  人民记忆是有选择性,苏联刚解体时,人民选择了记忆痛苦、不幸与黑暗,而现在人们更愿意选择记忆苏联的伟大和光明。人民记忆在一些方面一度失明,而现在则逐渐复明了。然而,记忆毕竟只是过往的影像,人民书写的历史,时间的激流和偏见的风暴从来都不曾撼动。即便是在1990年代,相对于一些人指责斯大林是“小胡子食人魔”,谩骂苏联历史“就是内务部、古拉格和死亡营的历史”;仍然有人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苏联时期的历史:“社会主义不仅仅有劳改营、政治告密和铁幕,也是正义和光明的世界:公平分享、同情弱者、善良待人,而不是自私自利。”

  《二手时间》更多地呈现了后苏联时代劳动人民对于苏联及其领导人的肯定和认同。他们说:“我们都是在苏联成长的:在学校收集废金属,喜爱歌曲《胜利日》。听关于正义的童话故事,就连苏联动画片里的角色也都善恶分明,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正是这个‘可怕的苏联教育’教会我,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想到他人,要关心弱者,关心穷人。”“我是一个普通人。斯大林没有碰过普通百姓。在我们家没人受到伤害,所有工人也都没有受到伤害。领导们的脑袋掉了,老百姓还在安静地生活。”在那些典型的俄罗斯人那里,“关于斯大林,他们只记住一件事,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他们成了胜利者……”“伟大的俄罗斯不能没有伟大的斯大林。”“如果没有斯大林,如果没有‘铁腕’,俄罗斯就不会活下来……

20年过去了,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对苏联的向往,对斯大林的崇拜。十九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中有一半认为斯大林是‘最伟大的政治人物’。苏联的一切又都成了时尚。例如‘苏维埃餐厅’,里面满是苏联称呼和苏联菜名。还有‘苏维埃糖果’和‘苏维埃香肠’,从味道到口感都是我们从童年起就熟悉的。更不用说‘苏维埃伏特加’了。电视上有几十个节目,互联网上也有几十个‘苏联’怀旧网站”。“老式的思想再次复活:关于伟大帝国,关于‘铁腕’,关于‘独特的俄罗斯道路’……苏联国歌回来了,共青团之歌还在,只是改名为《我们之歌》,执政党就是复制版的苏联共产党。”“比起二十年前,现在很多人更频繁地说到苏联。我最近去了斯大林的坟墓,那里鲜花堆成了山,到处都是红色康乃馨。”

  然而,正如作者在“参与者笔记”中所说的:“在大街上,我遇到了身穿印有铁锤镰刀和列宁肖像T恤衫的年轻人。但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吗?”是的,一个年轻人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我喜欢斯大林。……我不需要伟大的俄罗斯。”这三个表述显示了青年的思想困惑、矛盾和迷乱,既有所憧憬、向往,但又不得不在沉重的现实面前低下头来,屈从于世俗的或小市民的生存逻辑。人民记忆,甚至关于人民的记忆,在青年一代那里都因褪色而失真。

  昔日的“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苏维埃政权的头号敌人”、以反斯大林主义小说《古拉格群岛》而著称的作家索尔仁尼琴又怎样呢?他在1996年发表的小说《在转折关头》里肯定斯大林是伟大人物,赞扬斯大林发动的“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这些都说明他的内心在忏悔,在他心中对曾经一度强大的祖国充满着无尽的惋惜。(《苏联剧变后索尔仁尼琴的“忏悔”》,载“凤凰网”2008年8月4日)当然,《二手时间》不是关于某些昔日精英们的忏悔的,而是关于人民记忆的,也是关于褪色的人民记忆的,而褪色的人民记忆就是现实。这是一种真挚的怀念,因为是对社会主义的怀念,所以也确定是人民的怀念。“没有故乡的人,就像没有花园的夜莺一样。”社会主义是人民的故乡,当人民失去了故乡,灵魂和心灵便再也无法、无处安顿得下。

   “……时代把我引入歧途,我曾相信伟大的十月革命。但是在我读了索尔仁尼琴之后,才明白‘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很血腥的。这是个骗局……”那么,在读了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后,他们将会明白些什么呢?历史终将是人民选择和创造的。在幻灭和焦虑之后,在洞穿虚妄的“自由民主”之后,在记忆渐渐褪去色彩之后,人民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出发。《二手时间》对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怀有深深的责任和敬意。作者从人民的失败中挖掘出的是人民精神的崇高,即便从小市民的颓丧中也让人看到人民意识、民族精神的倔强存在。这同另一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作品中极端矮化和丑化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人民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二手时间》将以其所描绘的厚重的“民魂”图谱,赢得读者和历史的检验,成为新世纪的俄语文学经典。

注:文中引文凡未特殊注明均出自[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吕思宁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原题:《〈二手时间〉里的人民:理想、身份、自由与记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6-06-27/38643.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6-28 关键字:文化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