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公有制文化
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描述的第一句话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谓“大道”,用现代概念来解释的话,其“大道”,正是谓之为“规律”。即使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从来不缺在这个规律之下产生的“天下为公”的思想。谋私是“小道”,为公才是“大道”。因此,就有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就有为民请命、以死诤谏的历朝清官,就有了“天补均平”、“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直到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建国思想,往古来今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就是将“天下为公”作为了美好追求。但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都没能将“天下为公”的思想赋予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将中国人追求了几千年的公有思想实现了。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这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私有制经济,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工人阶级成了工厂和生产资料的主人,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曾经最底层的工农兵阶层,真的是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产生于公有制经济土壤之上的公有制文化是异常绚烂的,开出了一朵朵的公有制文化花朵。文化的产生根源是经济制度,但文化又极有力地巩固了产生它的经济制度。关于这一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最终归于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能从原有的私有文化中跳出来,去彻底冲击私有经济根基,即使取得了政权的起义军,也在原有的私有文化的腐蚀下,将革命成果丧失,如李自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也在于此,共产党从成立直到建国,都是以公有文化建党、建军、建国,建社会主义。
公有制文化,既包括公有制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制度,也包括在这些制度下所新产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由此而形成的得到人们公认且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涵盖在社会公德之下的人们的思想道德,最终汇流、聚积成了一种“一心为公”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形态虽然是软性的,但是正如血液一样,保障了社会主义社会肌体的健康和活力;如水滴石穿一样,又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就来看看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有制文化吧。
一、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一党化领导。一党化领导,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独裁和专权,形成党天下。国民党的失败就在于此。要避免一党的独裁和专制,首先决定于党的性质。国民党的集中代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同时再代表当时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只能是少数人的党。共产党完全不同于国民党,国民党所排斥的阶级和人口,全被共产党争取了过来,共产党是多数人的党,而且是完全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党,没有任何私利和特权的党,是不图一分一厘香火钱只求普度众生的党,这样的党一党化领导,在理论上决不是独裁和专制,即使使用独裁和专制的词语描述,也是极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独裁和专制。以如此的政治领导挂帅,政治必然清明,人心必然团结,社会必然安定。
反映到思想文化上,是这些深入人心的口号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坚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 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人民”,“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当人民群众地位提高到历史最高的时候,就形成了这样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要多听取群众意见,不要让群众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要注意群众影响”,“关心国家大事”,等等。
二、在经济活动上,一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建设,实现人民幸福。尽管新中国的底子十分薄弱,是个极为落后的农业国,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第一代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大干快上的干劲,迅速在一片荒漠的中国大地上盖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设施。先后涌现了铁人王进喜,售货员张秉贵,掏粪工人时传祥等无数劳动模范,成为整个社会尊重和学习的榜样。
当年这些口号反映了其时人们的干劲和面貌:“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勤俭节约”,“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建设祖国”,“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持家”,“对待革命工作的认真精神,要做到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与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支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开展生产竞赛”,“积极参加爱国储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资金”,“厉行全面节约,反对一切浪费,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等。
三、在科学文化上,党带领群众深入批判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文化,从批判《武训传》开始,直到文革结束,一直在树立人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同时塑造了诸多新文化形象。文化对旧人的改造是潜移默化的和对新人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新文化逐渐占领了人的精神世界,保证了社会主义站稳了根基。新文化的内容,有苏联的电影、文学作品,有从工农群众中产生的作家和作品,有新创作的革命歌曲和红色文艺,有利用旧文艺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等。
这些新文化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勇攀科学高峰”,等等。
四、在军事上,军队的职责跟旧制度的军队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军队不再是镇压人民群众的武装力量,而已成为保卫人民的支柱。在和平建设时期,军队与人民群众一道参与建设是其性质所决定了。
形成的军事文化中就有:“向工农兵学习”,“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拥军爱民”,“军民鱼水情”,“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五、在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上,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急需要人们有社会主义道德来相适应,而一切的原来私有经济制度上产生的思想道德是不可能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比如旧社会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见利忘义,寡廉鲜耻”,以权谋私,为富不仁”等等,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从而必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建立公有思想和道德。经过全社会的努力,建立了许多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诸如树立“公有意识,集体意识”,“爱护公共财物”,“爱护集体财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彼此谅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等。伟大的雷锋精神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风尚的树立,“学雷锋,树新风”成了一个时代的全体行动,涌现了一大批的一心为公的榜样人物。
六、在生活上改变面貌最大的是,自古中国人是不大讲究卫生的民族,很多不卫生的生活习俗,被近代入侵中国的西方长期诟病。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卫生习惯。
我们是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来彻底改变的:“卫生工作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头等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把它管好”,“饭前便后要洗手”,“人手一拍,见蝇就打”,“积极行动起来,搞好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树立以卫生为关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新风尚”,“养成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爱护公共卫生,保持市容整洁”,“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和污水”,“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不要吃腐败变质食物”。
以上的这些公有制文化,今天我们还在继承和发扬着一些,有些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的习惯,而遗憾的是,随着私有思想的逐渐根深蒂固,复古回来的私有化文化又重新占进了我们的头脑,把那些相应的公有制文化挤了出去,成为了历史的旧痕。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远古传至今天,生生不息,还必将再从我们这里传向未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6-04-11/37175.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