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上的演讲
(2014年6月18日)
刘润为
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是要有一种辩证的科学态度。我们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一块没有瑕斑的美玉,也不能说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没有任何需要否定的东西。比如先秦的思想家杨朱就说过:我喜欢吃,唯恐肚子饱了再也吃不下;我喜欢享乐,唯恐精力不足不能放纵欲望;我信奉为我,拿出一根毫毛来利天下我也不干。但是,诸如此类的腐朽、消极的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不是主流、不占据核心地位,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以为最具概括性的表述当推宋人张载的“民胞物与”。意思是说,但凡人类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分类来看,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华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承认人对自然的开发权、利用权,一方面又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上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在把握人与人的关系时,中华文化主张推己及人,将关爱他人视为内在于人的主动要求,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道德律令”。例如,儒家讲“仁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墨家讲“兼爱”,“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在把握全社会的关系时,中华文化主张“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在把握国与国的关系时,中华文化主张“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墨子·兼爱中》),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墨子·天志上》),这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在抽象的意义上,上述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便像血液一样渗入我们的制度、精神和行为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科学社会主义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这里,我想举两个具体的事例做一点说明。
众所周知,2008年中国汶川的抗震救灾,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当年5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对中国在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有效的政府能力”给予高度评价。政府高度的动员力和组织力,当然是抗震救灾胜利的根本行政保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另一种力量,那就是来自民间的巨大得足以扭转乾坤的力量。灾害一发生,就有四面八方的众多普通百姓自发地聚集汶川,义无反顾地投入救灾。当时,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记者在飞机上采访一位来自河北唐山的农民。问:你来抗震救灾,是否有组织?答:没有。问:是自费还是公费?答:自费。问:我把你的事迹报道出去,同意吗?答:别!我这次出来没向老伴请假。没经批准私自出来,回去要跪搓板。这位农民就是这样以农民的幽默在做了好事之后又拒绝宣传自己。在他看来,汶川与唐山虽远隔千里,但是那里受灾的人们都是他的至亲兄弟姊妹,他应当去帮助他们。很明显,这是“民胞”观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开出的灿烂花朵。在这里还要提到一位私营企业家,名叫卢志强,他是中国泛海集团的董事长。抗震救灾中,他的企业,他的员工以及他本人,共捐献12800万人民币,位居全国私营企业捐献之首。在接受求是杂志记者采访时,他说:私营企业也是天下之公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天下为公”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观念,就是这样使这位私营企业家超越了资本的逻辑。
早在1954年,中国政府就正式提出并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又提出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所有这些,正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中国“协和万邦”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外交理念。65年来,中国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过侵略战争或策动“颜色革命”那样的政变;65年来,中国一向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一向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65年来,中国在对外援助中从未附加过任何捞取好处的条件。更让世界人民称赞的,是中国人民的那种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 例如,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计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缺失至少在4000亿美元之上。然而,在1972年,中国政府却正式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款的要求”。这与近代以来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对待中国的态度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而今,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不作反省、不知感恩,企图用狐鼠手段窃取我钓鱼岛。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判若水火。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被英国历史学家阿·汤因比称为“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阿·汤因比就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智慧最适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展望21世纪》第289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我们感谢汤因比先生的错爱,但是“统一世界”的帽子太高、太重,中国人民戴不起!“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正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所以中国永远不称霸,当然更不会统一世界。中国只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中国与各兄弟国家的关系协和好,通过自己的榜样力量,促使人类社会和谐起来、美好起来。即使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中国也绝不居功,更不要求回报。正如毛泽东所说:“待到山花烂熳时,她在丛中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4-06-22/26373.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