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文化

打印

再说朱元璋如何悉心对儿孙的教育和培养


再说朱元璋如何悉心对儿孙的教育和培养

朱永嘉


红三代、富二代的教育问题,现在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日翻阅《明史》,觉得朱元璋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亦还有趣,上一篇说了一点,还有一些情况值得一说。

朱元璋从建国起,便注意对儿孙的培养和教育,而且他是亲自抓,并以自己做榜样。公元一三六七年吴元年十一月,在集庆,他去圜丘祭天地时,便带了世子朱标一起去,那时朱标只有十三岁。《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称:“汝知农之劳乎?夫农身不离田畝,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给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居处食用,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苦于饥寒。若复加之横敛,则民不堪命矣!”这是告诉儿孙辈,要懂得民间的疾苦。朱元璋不仅给孩子说教,而且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地给子弟做榜样。《明史•詹同传》称:“帝嘗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於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明史•陶安传》称:“帝曰:‘居高位者勿骄,处佚乐者勿侈。骄者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故朱元璋对居高位者而好骄奢淫逸是深恶痛绝的。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靠他一个人当然教育不过来,所以他在宫内为太子与诸王办班,而且要挑选一些优秀的国子生做伴读。《明史•舆宗孝康皇帝传》讲到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仪状明秀,应对详雅。帝喜,因谓殿中侍御史郭渊友等曰:‘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庶储德亦获裨助。’”那年朱标十七岁,诸王年龄更小,读书当然要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伴侣的选择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元璋尽管日理万机,但对自己那一群儿子的同学还要自己挑选,没有放任不管。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唐太宗李世民始立为太子的李承乾便因为伴侣不好,而父子闹翻的,李承乾八岁时被立为太子,史称其“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踪。”“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承乾意其弟魏王李泰告讦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从这个案例,可见孩子将成年时,玩伴很重要。李世民如此严厉的处置李承乾心爱的玩伴,在太子心中自然引起逆反心理。仍然沿着“好声色,漫游无度”的轨迹滑下去。“常户奴数十百人专习伎乐,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画袒不绝,鼓角之声,日闻於外。”(《旧唐书•李承乾传》)尽管他是太子,是皇位的接班人,但还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是正在成长的孩子,需要正面引导。朱元璋为儿子挑选伴读的同龄人,其用心良苦。太子与诸王的学习,还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挑选优秀的教师。故明史的朱标传还讲到朱元璋“造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士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帝时时赐宴赋诗,商榷古今,评论文字无虚日。”要有图书资料,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朱元璋亲自去诱导他们赋诗作文,议论古今,造成一个人人向上的氛围。

朱元璋在辅教太子和诸王的问题上,还把慎选师傅放在第一位,如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在元代便已是翰林编修了,《明史•宋濂传》称洪武初,帝“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除了宋濂以外,还有詹同。他是陈友谅的翰林书生,朱元璋攻下武昌以后,便召他为博士,“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明史•詹同传》)当时,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经典。此外,朱元璋还为诸王分别请老师个别辅教。如陶凯,洪武初,参加修《元史》,后来“教习大本堂,授楚王经。”(《明史•陶凯传》)楚王,名桢,是朱元璋第六个儿子。如桂彦良,当时曾一起与宋濂在大本堂讲课。《明史•桂彦良传》:“时选国子生蒋学为给事中,举人张唯为编修。肄业文华堂。命彦良及宋濂、孔克表为之师。”“迁晋王右傅。帝亲为文赐之,彦良入谢。帝曰:‘江南大儒,唯君一人’。”朱元璋既为晋王请辅导他的教师,而且非常尊敬他,称之为江南大儒,那样为师者才能悉心教辅。晋王朱㭎是朱元璋第三个儿子。故史称明初“特重师傅,诸王傅亦慎其选。”有了好的老师,还得允许老师对自己的子弟进行严格的管教,有一个名叫李希颜者,为诸王师,“规范严峻,诸王有不率教者,或击其额。帝抚而怒。高皇后曰:‘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春坊右赞善。”(《明史•李希彦传》)击一下他儿子的头额,朱元璋当然会心痛发怒,但最终还是理解,而且让老师升了官。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还是开明的。

《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朱元璋作为父亲在教育子女这一点上还是负责的,他自己能以身作则,为子弟做榜样。并且亲自参加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亲自为儿子们物色同伴,为儿子选择好的老师。允许和鼓励老师规范而严峻地教育自己的子弟。这一点值得红三代与富二代父辈们反省一下,自己在子女的教育上尽了多少责,是否以身作则,是否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因为为子女获得良好的成长,这不仅仅是花多少钱的问题。

朱元璋不仅对自己子弟的教育严格要求,对功臣宿将子弟的教育也能从严要求。有一个名宋纳者,元顺帝时的进士,任国子监祭酒,史称:“时功臣子弟就学,及岁贡士嘗数千人。纳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悦。(《明史·宋纳传》)《三字经》讲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明初有一个名吏叔正者,在太学任国子学正,史称:“帝方锐意文治,于国学人材尤加意。然诸生多贵胄,不率教,叔正严主规条,旦夕端坐,督课无倦色。朝论贤之。”(《明史·吏叔正传》)

当时的老师也确实尽心尽责,有一个叫刘崧,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崧为国子司业,赐鞍车,令朝夕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卒。疾作,犹强坐训诸生。及革,(吏)敬问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为功,而遂死乎!”无一语及家事。帝命有司殡殓,亲为文祭之。”(《明史·刘崧传》)从这个案例,可见朱元璋确实尊师重教,一个穷教书先生,能够与皇帝朝夕相见,而且见面能“燕语移时”,他们之间谈论的议题,当然离不开朱元璋子弟之间学习和品德的状况,由此也说明朱元璋在教师面前没有一丝一毫做皇帝的架势。拿到现在来讲,我们的红二代富一代能否拿出时间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接待一下教师的家访,能这样做的恐怕不在多数。这刘崧也确实是一个尽心尽责倒在讲堂上的教师,并且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史称其“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茅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差。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同上)这样一个既悉心于教育又安于贫困的老师,也实在是不易。比我们如今在大学教席上弄虚作假,追名逐利,剥削自己学生的教授和博导们,在品格上要远远高出一筹了吧!学校里要供神的话,只能供孔夫子,可不能供财神爷,还是要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可不能信奉西晋时的文学家鲁褒在那个《钱神论》中讲的金钱万能,把学校办成产业,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地方。中国有一句老话,若要发,众人头上刮,那么师德荡然,这样的学校,条件再好,也决出不了好的人材。《杂文报》上批评了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基业长青——企业接班人高级培养计划”。举行开学典礼,每个学生的学费高达十二万九千元,在“大学专门为富二代开设培训班,就没有什么稀罕的”,并指出“耗费公共资源去从富二代的腰包里捞钱,着实有些违背大学精神。”这话说得不错,教育不断地向贵族化倾斜,这种现象的泛滥是教育的堕落,是教育产业化的可耻表现。如果真要为富二代红三代办什么培训班,应该办到艰苦的山区农村去,首先体验一下贫困的生活,才能学会在今后如何在我们祖国这块土地上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然后才能谈到如何谋发展的问题。我不是反对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学校的设施,增加公共教育的经费,但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善农村教育的条件,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他们才是教师队伍中最值得人们敬重的人。对富二代的教育,首先要打破的是特殊化的生活,优越感的思想,放下身段,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做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贡献的人,而决不能做一个骑在人民头上的东西,其次才是文化学习,技能的锻炼,学会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能靠老子的余荫为生,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接好上一代的班。

《明史》的列传中,还有一个名叫罗复仁的,曾经是陈友谅的编修,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请他为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一年),在弘文馆为学士,与刘基同位,朱元璋喜欢他为人“质直”,故不叫他名字,给他起一个绰号,叫他“老实罗”,朱元璋有一次上他家去,他家在“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还赐第城中。(《明史·罗复仁传》)从这里可以看到朱元璋能到贫郭穷巷去看一个教书先生,而这位“老实罗”正在自己动手粉饰墙壁,家里也没有仆役,朱元璋驾临时,让妻子“抱杌以坐帝”,连一个现成的凳子也没有,可见其穷相。朱元璋不忍心了,在城中赐一所宅第给他。朱元璋与教师的关系,不是完全看做君臣之间的,而是家长与教师如何协同教育好下一代的问题。这些身在太学,当时最高学府的老师,没有因穷而跳槽下海,或者想方设法把学校变成学店,成为可以弄钱的地方,还是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而朱元璋对教师的关心,最主要的不是递红包,而是充分地表示对他们工作的尊敬,是靠这一点来调动教师们积极性的。光有钱不一定能为子女买到好的教育的啊!而且教育的关键还不仅仅在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是个人品德和做事能力的培养。

朱元璋不仅注意诸王的早期成人教育,到一定年龄段以后,都放他们出去就藩,经受锻炼,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八年)让太子尝试处分政事,下令自今政事并咎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从次年开试让诸王到封地就藩,次子秦王朱樉在洪武十一年,让他到西安就藩,他第三个儿子晋王朱㭎去太原就藩,也在这一年,他命第四子燕王朱棣、第五子周王朱橚、第六子楚王朱桢、第七子齐王朱搏四个人一起到凤阳守祖陵一年,在那里体验先辈曾在那里过的贫困生活,然后分别送到他们的封地去就藩。有的诸王如宁王朱权是就藩大宁,是在喜峯口外,在边远地区带兵守边,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一三九○年),朱元璋便试着让诸王带兵打仗了,如让晋王朱㭎、燕王朱棣率师征元丞相唤住,由傅友德陪同,让齐王朱搏随燕王出征。这些措施都是让自己成年的儿子接受管理军队,带兵打仗的历练。他不希望儿子只知道在养尊处优中生活,而是让他们在政治军事的实践中培育自己的能力。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时,让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毛岸英到前线去,是为全党做榜样,这个境界当然更是朱元璋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朱元璋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定向培养成不成,会产生什么后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这与被培养的子孙自身对未来的选择有关。朱元璋这样的用心去培养自己儿子的思考和努力,还是不容易的事,而且诸王在藩封地的一举一动,他还是时刻注视着,一有越轨或不妥之事,他都立即介入,加以纠正和批评,不是放任不管。如洪武三十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古州蛮叛,帝命桢帅师、湘王柏为副,往征。桢请饷三十万,又不亲莅军。帝诘责之,命城铜鼓衞而还。”(《明史·诸王传》)他一丝一毫也不放纵自己儿子胡作非为,这一点还是好的。

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能传顺他的事业,还编选了一本《明祖训》,这是申明祖宗家法的一种形式,这一本薄薄的《明祖训》,自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起花了六年时间,七易其稿,才定下来,并亲自作序。他在序中讲:“祖训一编,立為家法。大書揭於西廡,朝夕親覽,以求至當。首尾六年,凡七謄錄稿。”可见其非常认真郑重的程度,在序言之末,他说:“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为什么要做这一篇《皇明祖训》呢?朱元璋在序言中说:“朕观之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既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已长者,甚相远矣。”他是怕生长于深宫后院的子孙们不知世故,败了自己的家业,所以预言规范,以防微杜渐。朱元璋能想到这个问题能为子孙后代立一点规章制度,其用心良苦。国有国法,家有家法,至于是否有效,那是另一回事,这要看子孙后代自己是否争气了。他身后的诸帝也确实都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所以成不了器。他那个祖训既不是全无效,也不是全有用,有的条文还起了一些作用。他的祖训曾有这么一条训令,其云:“凡王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这一条规定明代诸帝诸王是遵守的,只有少数人娶妻在训令之前,若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秦王朱樉先娶的是王保保的妹妹,后娶的是邓愈的女儿。明成祖朱棣娶的是徐达的女儿,此后明帝室所娶之后妃皆娶自民间。故明代有选秀女之制,其范围亦只在京师附近,开始是南北两京并重,故明代多少避免了外戚专权之害。帝王之家与平民百姓配亲,也不能说这是一件坏事,记得徐景贤与王秀珍为毛远新选对象,在上海选了一个工人世家的女儿。此后虽历经患难,但婚姻还是美满的。此事也足证毛泽东忠诚于工人阶级不是一句假话。反之,贵家子弟彼此门当户对地互相攀结婚姻,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从现在讲,婚姻是个人的事情。应该完全属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但亦还有某些特殊意义。朱元璋那样的家规家法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时代变了,其中许多内容也已经完全失去时代的意义了。在如何治家的问题上,作为历史还是有值得后人对此认真思考的地方。

在现代生活中,婚姻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家庭中无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是为父母以身作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责任。讲朱元璋这些故事,只是为了说明为父母者必须自己担起这个责任来,为子女做一个好榜样,亲自对子女进行教育,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物色良好的伴侣,培养子女立足社会、如何做人的道德修养,这些是为人父母者的基本责任。富裕的家庭,也不是花多少钱,让孩子进一个贵族化的学校;给孩子许多零用钱,放任他们去花天酒地地过“幸福”生活,把孩子送到外国去享受和留学,就算是尽到了自己做家长的责任,弄不好还是害子坑孙。培养自己儿孙成为一个於社会有益的人,是一件长期耐心细致的事。正因为如此,尽管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离开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遥远,社会环境也已发生根本变化,但他的某些精神,还是值得人们去认真思索和借鉴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13-05-02/6447.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朱元璋教育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