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持续退化,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东北黑土地持续退化,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稻菽千重浪
当年能攥出“油”,现在水都攥不出
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是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带记者来到一块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他指着地上的黑土说,这片黑土长期耕种,又常用化肥,已经“乏”了。土越来越黏,抗旱保墒能力下降。
隶属于绥化的海伦市是全国产粮大市,当地农业局土肥站站长王艳兵告诉记者,当地黑土有机质含量,已从30年前的5.8%降为现在的4%。有机质基本降至“临界点”,“再降庄稼就不好生长了”。海伦市农业部门监测发现,这些年全市土壤容重由每立方厘米0.79克增加到1.27克,说明土壤在黏化;总孔隙度由67.9%变为52.5%,说明土壤在板结。
水土流失导致的黑土层变薄是松嫩平原黑土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海伦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董树海说,全市460万亩耕地,有黑土流失现象的坡耕地高达240万亩。虽然没有数据证明土地具体变薄多少,但黑土量的流失和质的退化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经济下商品粮基地光环的重负
黑土地“量减质退”的背后,除了丘陵漫岗地多、黑土表层疏松、水蚀和风蚀严重等自然原因外,还与过度开垦利用、不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以及长期忽视水土保持措施等密切相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当年开发北大荒,目的是增加产能,在多年的开发过程中,只注重开发,不注意保护。
从秸秆还田难中可见一斑。虽然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但因秸秆收集难度高、粉碎成本大,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一烧了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卢昌艾说:“东北黑土区秸秆等有机物约有60%至95%被焚烧,还田量极少,造成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下降到3%以下,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
种植制度不合理也导致肥沃黑土流失。近年来受种植效益影响,大豆种植面积锐减,再加上粮食考核指标影响,粮豆轮作制度难以施行,导致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种养业发展不协调,草食畜牧业发展滞后,玉米就地转化饲料比重低,有机肥资源明显不足等问题突出。黑龙江省黑河市纬度高,是我国传统的麦豆主产区。记者从黑河市农业局了解到,2011年黑河市玉米面积120多万亩,而今年达到554.44万亩。地方农业干部表示,玉米连续多年种植,原有的轮作体系遭到破坏,导致土壤养分单一消耗,黑土流失。
专家表示,施用有机肥、深翻深松等可以有效保护黑土,但这些费工费时且生产成本高,虽然有一些补贴,但受益面窄、补贴水平低,激励不足,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农民为了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只好多施化肥。近年来,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农机具普及应用,导致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耕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使用化肥为例,农民普遍反映粮食增产主要靠使用化肥,明知会造成土壤板结,但还是照样用。黑龙江省富锦市水稻种植大户柳军力说,今年种了1200多亩水稻,备春耕时买了40吨化肥。“前几年,种自家的承包地,每亩地施肥二三十斤,而现在种地规模扩大,为了提高产量,每亩地用肥量70斤左右。”柳军力说,“现在农民种地就是靠化肥撑着,我们也知道化肥农药用得多会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但这就像抽大烟一样,不用不行啦。”
此外,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约束机制缺乏。目前,耕地质量保护方面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土地承包者、经营者明确的法律约束,虽然有关省区出台了保护条例,但执法尺度难掌握,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
先滥用后保护的农业发展道路
如今困难重重
为加快黑土地保护,我国2015年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涉及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区。
虽然有了试点地块的成功,但对于不少农民来说,保护黑土还是缺乏积极性。海伦市前进乡党委书记宋德友告诉记者,黑土保护很难一两年就见效。对于十年八年后的好处,农民虽然能意识到,但不愿考虑那么远,很多农民愿意把地里的秸秆直接焚烧,“省事省钱”。
而黑土保护要求秸秆还田,需将粉碎的秸秆翻埋到30厘米以下,否则不腐烂的秸秆影响下年耕种。绥化市津河镇镇长杜晓飞说,满足这个要求的农机具不多。“目前能够很好完成秸秆还田要求的农具主要是德国的雷肯五铧翻转犁。”绥化市北林区副区长张英孝说,一台机器20多万元,对农民来说价格比较高,“关键是除了项目区使用外,其他地区大都不用这种机具,没法发挥更大作用”。
施用有机肥和土壤深松深翻都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但同样受制于成本,农民对此没有热情。一位基层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施用有机肥需要大量的抛撒机械,进口机械太贵,国产的便宜一些,但抛撒效果、效率都达不到进口同类产品的作业标准。
桦川县副县长武庆祥说,国家在土壤深松深翻上没少投入,深耕补贴费由每亩补贴5元上升到10元。但深松深翻的成本每亩得50元至70元,仍需要农民拿出很多钱配套。这是深松深翻面积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
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是实施黑土地保护措施相对较好的地区。金德胜说,在三江平原,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等“三减”措施正大面积使用,秸秆还田每年都在推进,但土壤有机质仍未看出明显的积极变化。这说明黑土地保护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一位县委书记说,依靠化肥、农药的支撑,黑土地质量下降并没有对眼前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农民看不到保护黑土的及时效益。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几年内看不出效果,缺乏保护积极性。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周宝库认为,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黑土地保护措施的推广。比如,等高耕作应该是治理漫岗坡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受原有顺坡承包土地的制约,很难统一推进。平原地区深翻深耕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统一作业。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地块零散,多以顺坡条带状为主,导致等高起垄、修埂、筑沟等治理措施难以落实。
还有干部坦率地告诉记者,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为期3年,目的是探索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但有的试点县在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及相关工作衔接等方面都缺少整体设计,甚至还停留在单纯项目建设层面,争来项目资金,把钱花完就拉倒。
复育黑土,道路艰且长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姜佰文等专家介绍,美国、乌克兰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了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效力。
我国东北主要是玉米、水稻产区,生长期长,土地几乎没有“休闲”时间。专家建议,可借鉴国外经验,在黑土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加快还林还草,加大土地休耕轮作试点。通过耕种苜蓿草等畜牧饲料,加快我国东北黑土地的“休闲”探索。在当前我国玉米供求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可加大对玉米轮作大豆、小麦的补贴力度,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调动农民轮作积极性。
东北黑土是我国生产优质有机农产品的珍贵资源。韩晓增介绍,东北黑土玉米,每公顷需施氮肥150公斤,而一般土壤要想达到这个产量,则需要施氮肥 220公斤。对于用植物蛋白量来衡量品质的大豆,一般土壤每生产10公斤植物蛋白需施1公斤氮,而黑土区只需施0.1公斤就够了。
减少使用化肥,发展有机农业,注意保持地力,黑土区的一些地方已经尝到了甜头。在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厢黄三村,潘仁国正组织社员们往大货车上装蔬菜。“我们的辣椒全部运往北京市 场,这段时间每天运4个挂车。”潘仁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辣椒,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辣椒高3%,种植的西瓜含糖量比一般西瓜高4%,非常畅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sn/2016-11-17/41121.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