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轻言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
城镇化需要土地,而无地可用已经成为让许多地方头疼的心病。面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破”与“守”,争议从未中断。近日,金融四十人论坛在全国城镇化会议召开之前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报告,建言放弃死守红线。
在这个报告里面,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粮食安全,一个是土地资源全国配置。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都有可讨论之处。
首先,中国的粮食安全本身真的不存在问题了吗?18亿亩红线改变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其实如果单纯从供给需求的市场规律来说,这种假设是成立的。随着价格升高带动世界各地更多农户种粮,因此中国不需要耕地红线的控制,粮食少了可以进口。
这种论点符合理论逻辑,但这不代表我们的粮食安全真可以无忧。因为首先,现在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市场;其次,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货物,具有战略意义;再次,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接近5.9亿吨,在全球的交易额是3亿吨,如果中国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全球出现粮食危机,各国首先要保障的必然是本国的粮食安全,限制出口。
此外,现在我们生产的很多粮食都用来饲养牲畜,而后转化为肉禽蛋奶。所以谈到粮食自给,不应该仅包括口粮,还要将粮食转化饲料、转化副食的部分也考虑进去。从这一角度上说,中国18亿亩粮食红线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报告中涉及的另一个问题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
这是发达地区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的,但这就要求一定要有土地当量。土地当量可以在不同的省区之间流转买卖,这样发展中地区就重点种田、发达省份就搞工业开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我的质疑在于,首先,农业农村的问题不是单维度的,而必然是多维度的。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不能简单看土地布局在工业、农业分块的调整上,土地布局的改变实际上涉及到整个空间布局的大调整,土地布局的全国范围内变化实际上将是非常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但目前我们能否预知到这种变革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还是一个很大问题。
农业也不仅仅是粮食安全的问题,农业承载着包括农民收入、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土涵养、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即便是寸土寸金,还是要保留农业。因为保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保持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将祖先的农耕文明和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结合起来需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要改变,土地资源是否要在全国重新配置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张晓山)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sn/2013-07-23/22093.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