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是新农村建设标杆?
华西村是新农村建设标杆?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那么,符合这个标准的新农村,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呢?笔者没搞过这方面的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我认为,至少有一个村符合这个标准,那就是江苏的华西村。
华西村曾经很穷,“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就是它当年的形象写照。1961年,33岁的吴仁宝由此开始了对华西村前途的深刻思考和艰苦探索,率领华西人走上了奋斗之路。他们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制,苦干8年改造土地、兴修水利,提前实现15年规划;从小磨房、小五金厂起家,实现工业化……
40多年过去,华西村换了人间。现在的华西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观景象:山北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粮仓”,山南鳞次栉比的工厂是“钱庄”,中间鸟语花香的别墅是“天堂”。户户住别墅,家家有轿车,“华西”、“仁宝”成了名牌产品,2010年,全村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华西村人终于富起来了。
“华西村真富”,这大概是每个初进华西村的人发出的第一声感慨。“富”,这个字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单从字面上看,“一房一口还有田”,这大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富字的最原始的理解。说它不简单,是因为华西村突破了农耕社会对“富”字的理解,赋予了它远为广泛的涵义:富口袋,富脑袋,个人富,集体富,全国富,怎样实现富,怎样持续富……吴仁宝和华西人,愣是把“富”字写出了不一样的花样。
“华西村真新”,这大概也是每个华西村游览者发出的观感。“新”,这个字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单从字面上看,“一立一木一斤重”,这大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新字的最直观的解读。说它不简单,是因为华西村突破了对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的理解,赋予了它远为广泛的涵义:山容新,河容新,田容新,村容新,厂容新,思想新,观念新,怎样实现新,怎么持续新 ……吴仁宝和华西人,愣是把“新”字写出了不一样的精神。
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靠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以贯之地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地坚持共同富裕的理念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发奋图强不动摇。
华西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华西村的成功,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值得总结、值得反思、值得借鉴,值得复制的全新模式。如果这个模式能够在全国推广,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就将涌现出众多更新、更大、更好、更强的“华西村”。
有人说,华西村模式不可复制,因为华西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这种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说华西村模式可以复制,关键是指精神、理念方面的。全国复制了小岗村模式,农村真正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新农村标准了吗?不见得吧!小岗村到现在还很穷,不仅没有实现全村富,就连先富者也远远比不上华西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岗村的历程,只可以当成教训,只可以当成经验,而绝对不可以当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当然,小岗村的失败实践,也不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如果以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经营不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不向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中国新农村建设就永远只会停留在小岗村的水平上,那还谈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华西村用自己近5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新农村,只有走集体化的道路,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或许您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sn/2013-05-01/298.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