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杨贵为何竟遭人诬告?
引言
1960年,有人向上反映,说群众都饿得啃树皮了,杨贵还要继续大搞建设,不顾百姓死活。
说他比秦始皇修皇陵、隋炀帝凿运河还要苛刻。
面对指责,杨贵在一次地委扩大化会议上,将林县和红旗渠的建设情况作了全面汇报,阐述林县群众修渠情绪高昂、县中存粮够吃等情况。
地委派人下去调查,发现情况真的属实,上级领导对杨贵不畏困难,坚定带领林县谋生路的革命意志大加赞赏。
杨贵一人顶在风口浪尖上,面对外界的种种批评和质疑,他丝毫没有动摇修渠的决心。
也正是这种“红旗渠”精神,才造就了堪称奇迹的红旗渠。
对历史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60年代初正是我国3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都面临粮食不足的情况,为何杨贵带领的林县还能有余粮搞建设?
修建红旗渠不是全民同心同力吗,为何还会被人举报?
一、打井、挖渠、建水库
杨贵,1928年出生在河南卫辉市罗圈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他14岁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林县县委书记病重,杨贵奉命带工作组前往林县协助工作。
在那时,他第一次与干旱贫瘠的林县会面。
对于杨贵来说,他幼年生活虽然穷苦,却也没见过像林县这样,土地贫瘠、水贵如油的地方。
次年,杨贵正式接任了林县县委书记一职,从此扎根于此,为这片土地奉献了几乎整个青春。
杨贵接任县委书记时,只有26岁,但他已经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精神坚毅无比,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杨贵(中)
林县地处河南北部的太行山山区,地少山多,资源匮乏,因地质原因蓄不住水,极易出现干旱。
从古至今,林县一直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
自明代以来,林县出现过5次人吃人的历史记载,都是因为干旱导致的饥荒。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解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林县人还普遍存在一家人合盖一床破棉被的情况。
由于地处太行山区,林县连一条公路也没有,有些崎岖的山路,只够独轮车通行。
路途不通,兴修水利更是想都不要想,全县90万多亩耕地,全部靠天吃饭,这也是林县极易遭受旱灾的一大原因。
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人真是将水看得比油还贵重。
他们取水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往往是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回来。
那里的人,几乎全年都不洗澡,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舍得拿出一碗水,一家人轮流洗一次脸。
就连用完的洗脸水也不会浪费,还要拿来喂牲畜。
杨贵当了县委书记后,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林县人都能用上水,用上干净的水。
为了解决缺水难题,杨贵几经走访考察,主持起草《中共林县县委1954年山区工作意见》。
在《意见》中,杨贵分析了当时林县人民生活状况的主要困难,提出实现林县水利化的主张。
这份报告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杨贵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为了使群众早点用上水,他带领男女老少开始轰轰烈烈地打井蓄水工程建设。
经过全县群众两年多的努力,林县境内一共打井、修水窖、挖山泉7000多口。
但因为天不下雨,又没有活水,那些好不容易挖出来的井根本蓄不上水。
眼看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杨贵心急如焚。
但是,他还不能放弃,群众没有水喝,庄稼没有水灌溉,他不能看着林县一直贫苦下去。
为此,杨贵调整了政策方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召集县委班子进行调查研究。
1956年秋,杨贵组织全县的干部群众进行“山区前途大讨论”,并在众人面前立下铿锵有力的宣言:
“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
次年,他又在全县人民面前提出5年和10年目标,林县群众都被他这种坚决的意志所感染,又燃起了重建林县的决心。
到1957年,淇河渠、淅河渠等水渠,还有黄华、曲山等水库相继建成,林县水浇地扩大到16万亩。
林县水利工程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眼看就能实现全县灌溉体系了。
1957年11月上旬,杨贵前往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山区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相关报告。
他的发言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和重视,杨贵因此大受鼓舞。
然而,好景不长,厄运再一次降临这个困苦的小县城。
1959年夏天,一次特大干旱使得之前修建的水渠、水库都干了,不仅农作物无水灌溉,就连人、畜饮水都面临着难题。
命运再次给了林县人民一记重击。
望着地上一道道干涸的裂痕,杨贵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水源问题,只靠林县本身是不行的。
他们必须走出去,到别处引水过来,才不会发生断流的悲剧。
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59年6月11日,杨贵召开县委书记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林县水利规划,以及派调查组到山西境内寻找水源。
会后,他自己亲自带着调查组,奔赴与林县交界的山西平顺县,在石松公社的地界,他们亲眼看到了浊漳河。
只见峡谷之中,浊漳河巨浪冲天,震耳欲聋。
杨贵两眼都放光了——要是能将这样的水源引入林县,还怕水渠和水库会断流吗?
事不宜迟,他立刻找到当地水利部门进一步了解。
当杨贵得知浊漳河水常年流量在每秒25立方米左右、水源充足时,立即拍板做了决定:
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不久后,“引漳入林”的工程计划摆在了杨贵的案前,他向安阳地委和河南省委做了汇报,上级予以同意的批示。
但是,由于当时大旱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和人民都过得比较艰难,杨贵要修这个跨省水渠,基本得不到钱款和物质上的支持。
要干,就只能倾全县之力去干,没有上级的支援。
杨贵坚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这项工程,彻底解决林县因缺水导致民不聊生的问题。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宣布正式动工。
3.7万名来自林县各个乡镇、村子的民工,汇集到太行山,他们效仿“愚公移山”壮举,沿途刷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标语。
他们要在巍巍太行上,凿出一条救命水渠。
那时资源匮乏,民工们就地凿崖壁、搭席棚居住,垫地的芦席一时供不应求,从外地采购的又无法及时送达。
杨贵便带头,将自己床上的芦席抽了出来,送给民工使用,机关干部纷纷效仿,上千张芦席送到了太行山上。
没有工具,他们就从家里带;
没有石灰,他们就地取材炼制;
没有水泥,他们用土炉代替高炉生产;
……
林县上下齐心,势要将这道“天渠”修好,改变世世代代的苦难。
根据专家测算设计,从渠首到分水岭为主干渠,长度有70.6公里,这是整个“引漳入林”工程的重难点。
这70多公里的工程位于太行山山腰上,几乎全是悬崖峭壁,而且这里的岩石质地坚硬,极难开凿。
工程开工20多天后,杨贵从郑州参加完省委会议赶回来,立刻上了工地。
他从坟头岭沿着开渠的路线徒步行走,足足走了3天才到达渠首。
在这三天中,杨贵沿途观察了工程的进度,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37000多名民工分布在70公里长的开凿路线上,一个点上几乎看不到几个人,人力都分散了。
而且因为没有施工经验,大家东一榔头、西一棒追,炸得山腰上坑坑洼洼,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极易发生危险。
与此同时,坊间还隐隐传着一些流言,说什么这工程是“秦始皇修皇陵”、“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到林县田”。
这些流言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对民工情绪的影响很大。
同时,因为要开山建渠,沿线居住的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
“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
杨贵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当机立断,立即调整政策。
在1960年3月召开的“盘阳会议”上,他宣布:
要彻底改变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拿下在山西境内的20公里。
因为山西段离家远,物资保障较为困难,在这里的民工心态容易失衡。
再加上,打通了这一段,可以进行首次试通水,既可以检验工程,又可以让心中不安的群众们放心、鼓舞士气。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源自于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的军事战略思想,杨贵灵活的将其运用到开渠工程中,化解了工程初期遇到的大难题。
也因此,这道跨省的水渠,被命名为“红旗渠”,尽显林县县委和群众不屈不挠,势要将其拿下的坚强决心。
在这70余公里的主渠之中,又有“难上加难”的工程段,其中之一就是鸻鹉(héng wǔ)崖。
鸻鹉崖位于林县与山西交界的山西一侧,地势艰险,壁立千仞。
当地人都说,那地方除了鸻鹉鸟之外,其他的鸟类都飞不上去,所以才被称为“鸻鹉崖”。
这块地段施工,要从山顶打下一组由三根钢钎组成的绳桩,再由民工腰系绳索,从崖顶下到渠线位置,倚着绝壁分层打出39个20米深的炮眼(开始不是很理解,看了纪录片后,才知道每个炮眼是可以让人进去的那种,一个炮眼里要放上千斤炸药)。
最后填上炸弹引爆,将200米长,250米高的鸻鹉崖从上直劈而下。
民工往炮眼里放炸药
这项工程极难操作,还曾出过一桩较大的事故。
6月12日,一块巨石从崖上掉了下来,导致9名民工牺牲,还有3人身受重伤。
即便如此,林县人修渠的决心依旧坚定,不久后,在发生事故的工地上,多了一名来回搬运泥浆的少年。
这少年名叫张买江,只有13岁,是那场事故中遇难民工张运仁的儿子。
他的母亲埋葬丈夫后,擦干了眼泪,将孩子送上了工地。
指挥长王书才看孩子年龄不大,她家中又没有人支撑,说什么也不同意。
母亲坚定地说:
“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红旗渠不通,他爹在地下也合不上眼!”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无数林县儿女都有这样坚决无畏、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才有了后来红旗渠的奇迹诞生。
三、立于风口浪尖,力保工程完成
在林县上下齐心干工程的同时,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除了操心工程之外,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承担着重重责任。
让我们将时间线拨回1958年。
1958年10月到11月期间,杨贵在新乡参加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
1号的晚上,杨贵刚刚吃过晚饭,地委书记匆匆忙忙地找到他,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
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要听他当面汇报林县修水利和防治疾病(杨贵在林县修渠挖井的同时,还解决了困扰林县群众多年的食道癌难题,此处不再赘述)的先进事迹。
杨贵万分激动,连忙跟着地委去专列见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
杨贵(左)
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一见到杨贵,就亲切地握住他的手,用带着湖南口音的话对他说:
“你是河南林县治水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手嘛!”
紧接着,杨贵向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汇报了林县的情况,将问题回答得很详尽。
不一会儿,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突然问起了林县炼钢的情况,杨贵浑身一僵,冷汗都要下来了。
当时,全国正在搞大炼钢的运动,杨贵为了解决林县群众吃水难题,冒着“犯错误”的风险,指挥了一部分群众去修水利。
经过了短暂的思考,杨贵决定继续向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如实禀报,他说明了将部分人手派去修渠的实情,并表明了林县群众面临的困境。
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并没有生气,反而在听到杨贵说地里庄家无人收的情形时,对他和河南省委的领导说:
“林县人民好不容易有了水,种了庄稼,却没人收,多么可惜啊!你们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把炼钢的同志撤回来一些,让他们去收庄稼和修渠……”
杨贵听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了下来,激动得快要流泪。
有了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发话,杨贵的修渠之路更加畅通,后面一系列决策也能顺利通过。
1960年,国家进入了困难时期,全国都陷入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
在红旗渠刚进入二期工程之时,中央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修整”,要求基建项目全面停工。
杨贵认同中央的政策,但从林县层面来讲,他觉得红旗渠可以不停工。
因为中央之所以搞“百日修整”,也是为了首先保证民生,不让人民饿肚子。
但是,林县情况有所不同——他们还储存着几千万斤余粮,足够供应修渠所需。
为什么在全国陷入饥荒的大环境下,林县还能有这么多储备粮呢?
那是因为,在早几年“大跃进”风气吹起来时,杨贵并没有跟风参与,而是实事求是地汇报了林县的粮食产量。
这样一来,交走的公粮就在合理范围之内,林县才能有余粮储蓄。
红旗渠工程不能停。
在响应“百日修整”的政策过程中,杨贵将大部分民工撤回来修整,只有几百名青壮年在险要地带“啃”硬骨头。
之后,随着红旗渠工程的延伸,杨贵顶住压力,将红旗渠建设的民工增加到6200人。
很快,杨贵就被有心之人“盯”上了。
故而出现开头他被人举报的情节,经过上级的调查,确认杨贵没有犯错,反而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1968年,周总理在一次外事谈话中提到: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们来访,要让他们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
1969年7月,在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后,红旗渠全线工程告竣。
在这近10年时间里,英勇无畏、敢于开拓的林县儿女,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0座渡槽……
红旗渠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全县灌溉面积增加到64万亩,50余万群众和3万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贫苦了千年的林县,终于旧貌换新颜!
时至今日,红旗渠精神依然在被广大中国人民学习和发扬,它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是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参考资料: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的传奇人生》
《红旗渠故事背后的故事——访原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几经磨难的红旗渠设计师杨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3-04-28/81456.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