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首部《党章》的原始文本,竟在衣冠冢里藏了20多年!
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始建于1915年。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是书房和寝室,楼下是小客堂,是一座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民居。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党史专家 邵维正
“二大”有很多重要的贡献,最主要的贡献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另一个方面是制定和通过了第一个党章。
中共二大的党章共6章29条,从党员、党的组织、党的纪律都做了明确的规定。那么,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文本又保存在哪里呢?
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着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其中一份《宣言》的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印着“张静泉(人亚)同志 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样,这是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而“人亚”同志就是原名“张静泉”的张人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共产党员之一。
1927年4月,在北伐战争发展到高潮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骤然降温,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
张静泉手中保存着很多中共二大、三大的机密文件。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他手里的这些文件一旦暴露,不仅会引来杀身之祸,文件的安全也将无法保证。关键时刻,他把最重要的机密文件转移到宁波乡下,托父亲张爵谦代为秘藏。他对父亲说:“这是比我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一定要保存好。”
为了保护好这批党的珍贵资料,张静泉的父亲张爵谦经过几番思考,终于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计”,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把文件藏在了衣冠冢内,埋入地下。
张人亚侄子 张志成
他知道他儿子的这份东西是为了共产党,挺危险的,用一层油纸包好后,再放到坟里面去。他的墓碑上少了一个字,这样有人来找,因为名字不一样就找不到了。
张爵谦苦等了20多年,等到上海、宁波解放了,都没等到儿子回来。到了1950年,全国都已基本解放。张爵谦估计儿子已是凶多吉少,自己也年届八旬,责任心促使他做出抉择,挖开墓穴,打开棺材,将这批珍贵的文件书报取了出来,让三儿子张静茂交给党组织。
张静茂到上海后,专门去刻了两枚印章,盖在各种书报、文件上,随后捐献给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和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
交还文献后,亲人仍旧没有放弃找寻。遗憾的是,张爵谦临终之前也没找到儿子张静泉的下落。
直到2005年,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家人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1933年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的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
他们这才知道,苦苦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家人张静泉就是张人亚,早在1932年12月就牺牲了。空空的衣冠冢里埋藏78年的历史终于得以明晰,张家人长期对亲人不知所终的遗憾终于得以弥补!
截至2018年3月,已发现的张人亚秘藏珍贵文物共36件,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9件,未评定的珍贵藏书两件。
张人亚保存下的珍贵文件《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现存于中央档案馆,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文本因此保留至今。
吴潜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今天我们看到这些文物,每个人都很受教育。所以他的贡献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彰显。中国共产党人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你要了解历史从哪里来,过去从什么地点出发的。能把这个原点弄明白了,你就方向明确,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了。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并做出深刻阐释,他号召全党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全党全社会激扬起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党史专家 邵维正
今天我们怎么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呢?第一个方面,充分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和它的伟大意义,把它作为我们党立党、强党的一个法宝,也是我们党的精神特质的一个体现。第二个,要把伟大的建党精神和现阶段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的征程上,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2-12-08/79033.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