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九二共识”只有“一中”,没有“各表”
今年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30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反复证明,“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建立基本互信、开展对话协商、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管台海局势如何变迁,“九二共识”始终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然而,受国际干预势力的不断渗透、怂恿和影响,近年来台湾岛内政情也开始发生扭曲性变化,一些政治人物身上出现了一股歪曲、污名化“九二共识”的邪风——民进党方面,该党不仅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还刻意将“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画等号,企图模糊定义偷换概念,利用岛内民众因对“一国两制”的陌生而产生抗拒的心理,裹挟着他们在反对“一国两制”的同时,否定“九二共识”。而国民党方面,党内一些当权派和部分青年菁英,不知道总结、修正国民党自建党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党内派系之争和内斗陋习,却将2020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的败选原因,统统甩锅给该党过去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九二共识”和所谓“大陆单方面压缩了‘九二共识’内涵”,从而,他们借此鼓吹抛弃“九二共识”;而另外一部分国民党政客,更是呼应陈水扁和蔡英文的政见,妄称“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两岸学者指出,“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通过平等协商最终达成的结果,它获得了两岸官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此,两岸各界都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珍惜共识达成以来给两岸同胞带来的福祉,不该抹黑和歪曲“九二共识”。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有历史的、法理的依据
对于“九二共识”的理解,长期以来台湾岛内把它理解为“一中各表”,即两岸都承认同属一个中国,但对于“中国”的理解,台湾方面解释为“中华民国”。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更有国民党高层偷换概念,在提到“九二共识”时,将其进一步称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
两岸观察人士指出,无论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还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两岸都必须对其正本清源,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名称或习惯叫法问题,而是涉及到法理和历史事实问题,更是定性两岸关系的问题,上述两种说法都体现了国民党内一些人还在和大陆争夺谁代表中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的召开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根据国际法和新政协会议精神,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就已宣告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而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一决议不仅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而且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随后,联合国相关专门机构以正式决议等方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如1972年5月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第251号决议。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官方法律意见明确指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台湾当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实践中,联合国对台湾使用的称谓是“台湾,中国的省(Taiwan,Province of China)”
因此,两岸观察人士提醒,无论从历史面还是从现实面来看,台湾岛内一些人都应该尊重历史和国际社会共识,而不是开历史倒车,企图在两岸间搞那种“双重承认”的小把戏,更不要借此搞李登辉那套“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论调,因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况且,30年前,经由两岸双方授权,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核心要义就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为两会协商构建了政治基础,经过风雨洗礼,也成为两岸政党交往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
“九二共识”只有“一中”没有“各表”
马晓光,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曾亲身经历“九二共识”达成的全过程。就“九二共识”形成过程,马晓光近期以系列视频方式向海内外做了全方位阐释。
据马晓光介绍,1991年初,国务院台办应台湾当局授权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的请求,与其接触商谈。为避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问题,也为建立商谈的良好基础、保证商谈的正确方向,在台湾海基会4月、11月来北京商谈期间,大陆方面提出关于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中具体问题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其中包括“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日后达成“九二共识”的缘起。
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1992年3月,海协会开始与海基会商谈,继续争取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提出了合情合理的主张,要点即: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表述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湾各界的意见。
在海协会坚持下,台湾当局由其“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海协会肯定该决议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认为“它表明,在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同时明确表示不同意决议中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
同年10月,两会在香港举行工作性商谈,讨论了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问题。两会都提出了表述方案,其中海基会10月30日下午提出第3项口头表述方案,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基会还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
海协会认为海基会这一方案表明了谋求国家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虽然对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各有不同,但没有述及具体内容,“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也在海协会事前考虑之内。鉴于此,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的方法,与海基会达成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共识。
11月16日,海协会去函海基会。这份函件有两个要点:第一,在两会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问题上取得进展,海基会提出了具体表述方案。海协会去函正文后附上了海基会第3项口头表述方案,表示海协会认可的是这一方案的表述。第二,告知海协会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这份函件包含的双方各自表述的两段文字,构成两会共识的内容。
11月17日,台湾媒体知悉海协会去函内容后,报道普遍认为两会达成了共识。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没有对海协会去函所提口头表述要点表示任何异议。此后,当事双方都认为达成了共识。
“九二共识”的另一位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曾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台办原副主任,现任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表示,1992年两会共识虽然是以各自口头方式表述达成的,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各自表述是达成共识的方法,而不是共识内容本身;双方表述的内容是两段相互认可的文字,而不是不加约束的各说各话。
孙亚夫说,共识中,双方都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基会表示双方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作了搁置争议的处理。也就是说,这个共识是在两会都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态度的前提下,暂时搁置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认知的分歧,从而达成的。这是应用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取得的成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经典案例。
在孙亚夫看来,“九二共识”的达成实为不易和宝贵,“因为它确立了两岸商谈的政治基础,促成了1993年4月‘汪辜会谈’成功举行,也保证了两岸商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并且随着形势发展,与反对‘台独’一起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发挥了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没有“九二共识”台湾将地动山摇
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大陆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九二共识”已经成为大陆制定和落实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而在台湾岛内,1992—2000年间,虽然国民党、新党、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主张各有不同,但他们尚未针对“九二共识”展开攻防。2000年3月,陈水扁和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台湾首次出现“政党轮替”,政治格局丕变。为了争夺大陆政策主导权,“蓝”“绿”阵营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攻防,其关键和要害就是“九二共识”:“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都承认和坚持“九二共识”,但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等“泛绿”政党并不承认“九二共识”,他们不断质疑、否认和反对“九二共识”。这种攻防斗争,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表示,在台湾岛内,蓝、绿阵营围绕“九二共识”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攻防,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2020年以前,台湾岛内关于“九二共识”的争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2000年4月至2005年7月,即从“九二共识”概念的提出至“泛蓝”三党“登陆”参访,两岸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的发布标志着“九二共识”取得初步胜利;2.2005年8月至2008年3月,即从“五项共同愿景”的发布至“马萧配”取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国民党重新执政,“九二共识”再次在争锋中取得胜利;3.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即从“马萧配”取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至2012年国民党再次赢得“大选”,“九二共识”第三次获得重大胜利,此次胜利的成果一直持续到2016年5月。在此期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过11次正式会谈,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23项协议,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但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让两岸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和平红利”。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拒不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再次在岛内挑起关于“九二共识”的争议,岛内各方政治势力围绕“九二共识”展开了第四次交锋。2018年,在韩国瑜及“韩流”带动下,国民党“九合一”选举大胜,赢得15个县市长席次。在这次选举中,韩国瑜多次表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其他参选县市长的蓝营政治人物也纷纷表态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成为国民党取得选举大胜的重要因素。然而,在2020年1月的“二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以较大的优势获胜,大败之下的国民党宣称要检讨甚至放弃“九二共识”,此次交锋至此达到顶点,“九二共识”也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关隘。
刘相平说,“九二共识”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也写进了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最近,大陆在7月26日召开了“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而8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国台办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也先后四次提到“九二共识”,这当然是善意的持续展示,也是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遏止“台独”、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自信心的体现。
刘相平表示,民进党当局一直拒绝接受和承认“九二共识”,其目的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想搞“台独”。为此,他们不但否认“九二共识”存在的事实,而且在岛内制造“寒蝉效应”、制造“绿色恐怖”,严厉打压坚持“九二共识”的台湾同胞,妄图削减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国民党由于自身努力不够,在岛内多次选举中败北,其自我反省能力欠缺,反而怪罪“九二共识”,扭曲“九二共识”,甚至放出风声要“放弃”“九二共识”,国民党这种中华民族立场摇摆和倒退的做法,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降低了两岸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前景的期望值。
“当前,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十字路口,在两条道路选择的紧要关头,在中国统一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需要越来越多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同胞来参与。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胞了解‘九二共识’,加入到接受和坚持‘九二共识’的队伍中来,宣介‘九二共识’,正本清源,澄清各种误解,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祖国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刘相平说。
刘相平表示,在“九二共识”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的立场不可能有丝毫模糊和松动。”2015年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画出了底线。如果国民党在是否坚持“九二共识”问题上立场倒退,国共交流的政治基础严重流失,政治互信遭到严重破坏,国共关系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困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22-09-12/77483.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