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作者:周进来源:《红旗文稿》日期:2018-09-18 点击:
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周进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学术研究”“还原历史”“重新评价”为幌子,颠倒是非,歪曲党史国史军史,污蔑诋毁党的领袖、英雄人物,无限放大一些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缺点或错误,却抬高美化一些反面人物,以达到其“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目的。因此,正确研究宣传历史人物,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课题。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研究、评价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教科书”“清醒剂”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虚无主义表现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步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宣传领域,从学术圈扩展到普通大众,从传统媒介扩展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其攻击诋毁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手法更为多样。
1.抓住缺点,无限放大,诋毁领袖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诋毁领袖人物最大的焦点就是诋毁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必须强调的是,就毛泽东一生而言,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功绩是第一位的。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重新反思‘文革’”为名,夸大毛泽东晚年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借机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史。
2.打着“还原历史”“重新评价”的幌子,恶搞、质疑、否定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楷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民族的脊梁。历史虚无主义借学术研究之名质疑英雄及其事迹的真实性,丑化或矮化英雄现象,恶搞和调侃英雄人物。如对于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等党史国史军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进行翻案式“重新评价”或“污名化”,对英雄人物进行质疑、否定和恶搞,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使英雄人物带给人们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不断被消解。
3.以所谓“人性化”,用个体记忆、小众记忆,歪曲、解构、替代国家整体记忆、大众记忆。相对于宏观叙事的历史文本和政治史为主的历史研究范式,对个体处境、心理活动的剖析,见物见事见人,在历史研究中越来越受青睐。“人性化”“人道主义”成为认知和研究历史的热门视角。在各类媒体上,以个体和小众记忆为主的“揭秘”“档案”“真相”“口述历史”“历史人物访谈”等栏目(节目)颇受追捧。有人以个人传记、日记、回忆录为史料研究历史,炒作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正常的思想斗争,并以此得出了所谓的“新观点”“新结论”,把党史说成是“阴谋史”“整人史”,有人甚至称要改写国家大历史。
4.颠倒是非,戏谑恶搞,消解对人物认知评价的历史根基和科学标准。借着所谓“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的幌子,一些红色经典和原型人物遭到戏说、丑化、矮化,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反面人物,如慈禧、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却受到高度赞扬,认为他们都功大于过,是推动中国进步发展的重要人物,有人甚至认为他们才是“民族英雄”,这完全是颠倒是非黑白,这些都在不断侵蚀社会大众对历史人物认知和评价的价值观、是非观、历史观。有的网络游戏虚构历史,混搭历史人物,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荆轲变成女的,诗仙李白成为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让历史人物穿越千年在同一网络时空中交锋。长此以往,游戏迷们或许就把这些虚拟空间当成了历史、当成了真实,却把真历史当成伪历史、把真文化当成伪文化。
二、历史虚无主义攻击诋毁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危害及其成因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诋毁歪曲,往往具有主观臆造性、复杂性、煽动性、学术欺骗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消解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1.消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推销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具有极强的煽动性、渗透性和学术欺骗性,企图通过否定领袖、英雄人物及其思想精神,否定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动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瓦解中国人民的理论自信,裹挟推销西方的所谓“个人至上”“人性化”“人道主义”等价值观念,以达到西方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进而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人们政治信仰坍塌,颠覆性地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乱,甚至民族精神的丧失,进而阻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销西方政治制度。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通过夸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缺点、错误,编造谣言,伪造档案及日记、口述历史等文献资料,否定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瓦解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最终目的在于误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西方的政治制度。以苏联为例,本是当时世界头号社会主义大国,却否定英雄人物、否定斯大林、列宁等领袖人物,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与贡献,这些否定党的领袖的行动最终导致了苏联亡党亡国,教训极其深刻。虽然苏东剧变的历史条件不复存在,但西方敌对势力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心不死,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3.动摇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涣散民族凝聚力。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地攻击污蔑领袖、英雄人物及其精神事迹,动摇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的青年一代,处于思想不稳定、价值观不成熟的成长发育期,接受新事物新思潮能力强、可塑性强,但分辨力弱,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熏染,从而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近年甚嚣尘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反华图谋、和平演变图谋一直没有泯灭,甚至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凸显而变本加厉;二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创新和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即时性、交流互动性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网络宣传鱼龙混杂,极易造成舆论事件;三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历史虚无主义片面的妄加猜测和妄下结论、对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传统“高大全”式脸谱化宣传教育的逆反,导致正面宣传公信力易受到挑战和质疑,影响了公众对历史人物科学、客观、全面的认知。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领袖和英雄人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历史人物研究和成果宣传教育,运用法治化手段净化媒体环境,推动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舆论氛围,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基础。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历史人物研究,牢牢把握历史人物研究宣传的主动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六个不能”,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党史人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的方法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为强大思想武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史实说话,杜绝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既要有坚定的阶级观点和立场,又做到“不脱离实际,不苛求于古人”。我们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方法,深化对党史国史军史历史人物的研究,积极批判错误思潮,牢牢把握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主动权、话语权。
2.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人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宣传,牢固树立社会大众客观、理性、成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强化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指导,正确看待历史与人物,尤其是与领袖、英雄人物的关系。人物研究不能孤立地就人论人,而要考察人物生存的背景与时代,尤其要考察人物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与行动。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从实践入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邓小平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而尊敬,当然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作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弘扬爱国主义,坚守民族精神阵地,唯此才能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运用法治化手段,维护领袖和英雄人物尊严,净化舆论和网络空间。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社会需要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运用法治化手段维护领袖和英雄人物形象的根本保证,更是大势所趋。“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名誉权荣誉权案的宣判,充分表明调适国家重要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这为人民群众缅怀和尊敬英雄、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并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重在宣示国家和人民永远铭记、尊崇一切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英雄烈士,表明我们捍卫英雄烈士的鲜明价值导向。这部法律的实施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弘扬英雄烈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有法可依是前提,执法必严才是保证。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网民自律、媒体(网络运营者)审查、群众监督,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和知识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施策。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复杂。史学工作者和宣传部门、媒体要同心合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为强大思想武器,牢牢把握党史国史军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人物评价体系和标准,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现象的收集、分析、研判,深化对党史国史军史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主动出击、精准应对,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要有针对性、有理有力开展批驳,带动更多的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学习、了解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力和“免疫”力,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8-09-17/52527.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