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枪没有炮阎老西给我们造,说说抗战我军晋造武器
没有枪没有炮阎老西给我们造,说说抗战我军晋造武器
白孟宸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8月,时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同志代表中央与阎锡山进行交涉,希望阎对八路军军械物资进行补充。对于中共的正当要求,阎锡山的态度却是相当消极,甚至表示“小钢炮、刺刀、水壶、十字镐、七九子弹(7.92毫米)等恐一时难以办到。”对于阎锡山的表态,我方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考虑到阎锡山的山西兵工厂已经形成每日可制造子弹2万枚的产能,八路军指战员对于阎锡山拒不提供七九子弹的行为十分愤慨。
彭雪枫(左)和陈毅在一起
枪械子弹有门道
阎锡山在山西办军事工业起步于1920年,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山西太原兵工厂逐渐膨胀为下辖电汽厂、机械厂、熔炼厂、翻砂厂、制酸厂、炸药厂、无烟火药厂、炸弹厂、炮弹厂、枪弹厂、弹壳厂、炮厂、引信厂、罐头厂的巨型军工企业,1924年太原竟然开始着手尝试造飞机。
阎锡山为太原兵工厂修筑的办公楼
作为地方军阀,阎锡山的兵工厂造枪造炮特别强调“省情”,很多时候有意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唱反调。早年晋军曾大量从汉阳兵工厂购买汉阳式步枪,兵工厂也曾大量制造七九子弹。但包括阎锡山在内对于汉阳式步枪并不看好,相反认为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更为可靠。考虑到包括山西在内的中国北方风沙较重,而三八式步枪在设计之初就设有防尘盖,阎锡山等人的看法不无道理。当然,也有回忆认为阎锡山选择三八式步枪主要是为了采用日军的6.5毫米友坂式子弹。这种子弹装药量比7.92毫米子弹更小,因此每一粒子弹造价更低,用周维翰的话说就是“枪弹还能省料省药”。
汉阳兵工厂旧址
既然以6.5毫米子弹作为晋军制式口径,那么在重机枪方面自然也要采用相同口径。太原兵工厂原本能够仿制7.92毫米的马克沁重机枪,但阎锡山与部下经过演习和作战发现山西全境缺水,马克沁采用水冷设计,在山西作战十分不便,因此便力主改用日式三八式6.5毫米气冷重机枪。到中国军队引进捷克式轻机枪时,太原厂为了统一口径,将其改为发射6.5毫米子弹的版本。直至抗战爆发,太原失陷,阎锡山向国民党兵工署领用子弹,却发现兵工署手中只有7.92毫米子弹,这才要求已经过河的西北制造厂将新造的步枪、轻机枪改用7.92毫米口径。
太原厂保存的九四式山炮
当然,阎锡山不喜欢七九口径的步枪,并不代表山西就造不出七九子弹。到1937年9月,阎锡山的晋军已经被日军打得一溃千里,9月13日大同沦陷后,国民党晋绥军全部撤离大同地区。这时阎锡山也明白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因此只得主动表示愿意“送我军七九子弹五十万发,其中中正子弹五十万发,冲锋机关两百支”。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警卫排也换上了晋造汤姆逊冲锋枪。
说起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八路军并不陌生。早在1936年2月至5月红军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编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在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和彭德怀指挥下东渡黄河,准备北上抗日。但当我军进入山西境内之后,却受到晋军袭击,于是我军在历时75天的作战中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7个团,俘虏4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并扩红8000余人。由于当时晋军装备了不少晋造汤姆逊冲锋枪和晋造山炮,于是红军也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步兵换上了冲锋枪,炮兵也用上了75毫米山炮。
从性能上来看,山西自制的仿“汤姆逊”M1921型冲锋枪和晋17式半自动驳壳枪算得上当时中国北方各部队手中最有杀伤力的速射火器。但据包括红军和八路军的各使用部队反映,晋造冲锋枪金属部件加工粗糙,尤其是枪管多有瑕疵,若保养不及时十分容易出现卡壳甚至是炸膛的恶性事故。由于日军手中并没有11.43毫米子弹,我军冲锋枪的弹药补给只能依赖阎锡山,而阎直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才将原囤积在此地的弹药和其他物资中无法后运的一部分作为“顺水人情”交给了在太原周边坚持抗战的八路军。
晋造17式手枪,手枪右侧有“民国十七年晋造”篆体刻字。 资料图
晋造山炮显身手
除了轻武器和枪弹以外,阎锡山兴办的山西军事工业也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炮械的主要“原产地”。1942年春的一天,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附近的海面上,风平浪静。一艘多桅帆船静静地停在离滩头不远的海面上,几个渔民打扮的人,在甲板上悠闲地“垂钓”。不过,他们的眼睛并没有盯着海面上的鱼漂,而是紧张地望着远处天边停播的一支大船队。
中午,随着潮水退去,远处的船队并没有返回崇明方向,而是快速向多桅帆船处驶来。此时多桅帆船已经搁浅在海滩上,完全丧失了逃离的能力。快速冲来船队的甲板上,出现了一大群日军,他们打着膏药旗,耀武扬威,眼看就要包围多桅帆船。这时,从多桅帆船上突然传来一声炸雷,随后在对面船队旗舰旁边升起一道冲天水柱。这一下,把船队各船上的日军吓得失魂落魄,整个船队立刻调转船头,升起船帆,快速逃回崇明岛方向去了。
晋十三式山炮的护盾设计与日制四十一式山炮早期型相同。
这一场海上炮战,是新四军第一师炮兵连的首战。那门在紧急关头突然开火,逼退日军的大炮,就是一师在1942年唯一的一门75毫米山炮,炮兵们亲切地称它为“老黄牛”。“老黄牛”是1941年初,新四军在苏北曹甸战役中,从韩德勤的八十九军手中缴获而来的。据时任一师炮兵连指导员的开诚回忆,“老黄牛”是一门晋造十三式75毫米山炮。但是,所谓晋造十三式山炮系1924年(民国十三年)太原兵工厂根据日本的大正六年式山炮仿制而成的,除装备晋军之外,西北军和桂系军阀也有少量装备。而在此之前,1921年(民国十年)汉阳兵工厂也曾根据同一款火炮仿制了汉十年式75毫米山炮。那么,为什么韩德勤手中会有山西太原兵工厂制造的火炮呢?原来,八十九军的前身之一第33师,最初是西北军宋哲元的部队。因为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宋哲元的第三军被改编为第33师,“老黄牛”应该是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前移交给宋哲元的。
据开诚回忆,因为炮弹太过宝贵,粟裕师长曾经亲自下令,“老黄牛”每开一炮,都必须要由师部批准。这一战之后,开诚忐忑不安地等着接受师部领导的批评,耗费了两发炮弹,却没能击毁一艘敌船。结果师首长不但没有批评炮连,反而表扬他们机动灵活。但是那条每开一炮必须由师部批准的命令,还是没有取消。
而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起家装备也是晋造。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在山西临汾宣布成立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最初装备的十余门山炮中,绝大多数晋军在溃逃时推入滹沱河中,又被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带着部队从滹沱河底打捞上来的。这批火炮后来在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中大显神威,摧毁了包括桑掌据点主堡在内多处日军工事,被日军俘虏称为“上了刺刀的火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7-10-11/46637.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