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坚守民族的精神高地——上甘岭的中国故事
上甘岭,中国故事会被记多久?
——读秦基伟将军《上甘岭日记》
(重发此文,以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11月25日,是上甘岭战役结束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故事,回想起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一、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战史是一个民族的成长记录,光荣的战史一般会演化为后世的精神图腾。评价一个民族的品质,要看她创造了怎样的战史;而判断一个民族的前途和生命力,则要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战史和创造新的战史。
欧洲以及欧洲私生子的美国,其精神图腾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波希大战中的温泉关大战。那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决战中,一场以极弱对极强的战役。三百名斯巴达战士全部战死,但却为整个欧洲赢得生机。欧洲人和美国人至今不忘这小小的一战, 2005年还在投巨资拍摄大片《斯巴达勇士》,在世界各地弘扬他们祖先的“战斗精神”,以鼓舞21世纪的欧美民众和联军,围剿波斯帝国继承者的伊朗。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欧美称霸世界五百年和独步天下的铁一般的事实。
堪与温泉关战役媲美而威武雄壮过之的,是近代中国人创造的上甘岭战役奇迹。数万中国军人,其粉身碎骨、化为铁石烈火的举动,已不能用一般的战斗行为来描述。那同样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决战,同样是极弱对极强。他们——中国军人,牺牲了,胜利了。他们是中国的“斯巴达勇士”,只是没有人知道,中国斯巴达的故事是不是也会流传几千年。
上甘岭的故事,是新中国第一批远征军书写的。自汉武大帝的军队远征大漠席卷匈奴,唐朝军队飙击突厥之后,近两千年中由农耕汉族为主构成的中国军队,已几乎没有在国门外狙击并大胜强敌的战争记录。但是,在公元1950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像平地炸响的惊雷一样,忽然展开了炫目的篇章。
在单调的世界战争史上,只记载着这场战役的简单的经过和结果:世界上最强大、装备最先进、刚刚取得世界大战胜利的美国军队,率领16国联军,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和激烈进攻——差不多有着两千年前波斯王纵横天下的霸气,却被衣衫褴褛、武器简陋而士气高昂、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彻底打败。
美国和美军的强大,加大和加重了中国和中国军队胜利的分量。毫不夸张地说,自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六十余年,在以弱敌强的战争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创造过如朝鲜战争中上甘岭战役一样的辉煌。越南战争中没有,海湾战争中没有,后来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更没有——它们甚至没有让历史记住的人物和情节。这六十余年的“高技术”战争,虽然也惨烈,但却没有激动人心的看点,更没有值得后世回味的地方。
指挥上甘岭战役的中国军队主将,是一位有着二十三年军龄,三十八岁年龄却身经百战的秦基伟军长。这位中国军长的履历,几乎就是新中国的履历。世界上每一个大国都有自己的革命传奇,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战争开篇,但古今中外没有一国、一朝,如新中国一样艰苦卓绝而又激昂卓越。正如秦基伟的战斗经历中随便拿出一页,都可以让他的美国对手感到惭愧一样,新中国的战争诗篇,每一页也都让美国的建国者们感到惊叹。
在真正的上甘岭战役之前15年,二十多岁的秦基伟已经在中国的河西走廊打了一次小型的“上甘岭”战役。时任侦察科长的秦基伟,在临泽陷入重围,指挥只有后勤部队、警卫连和妇女团的微弱兵力,与数十倍于已、武器精良的敌人,鏖战三昼夜成功突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军队正挟战胜德、日两大帝国军队之威,踌躇满志;岂不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打败众多军阀、赶走日本、全歼国民党八百万大军之后,也正在胜利之巅骄傲地雄视东方!
二、东西方最优秀民族选手钢铁和意志的对决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经过五十多年的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的趁火打劫,积累起巨大无比的财富、技术和工业实力,独家拥有当时的“终极武器”原子弹,它以横行无忌的军事力量和目空一切的傲慢,体现在国际政治中。同样是这个时代,中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民族屈辱,和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浴血拼争,终于赢得“解放”,整个民族的心底都充满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这种渴望凝聚成的集体意志,足以压过面前的一切阻拦。
朝鲜,就此成为西方和东方最优秀的民族选手“决赛”的地方。上苍选择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对手,进行钢铁和意志的较量,真是别有深意。也许它要看看,那个刚刚取代了欧洲所有帝国的最年轻的国家,有没有征服全球的力量;同时它还要看看,那个唯一尚存的文明古国,是否还有重新焕发的生命力。它把一切最有利的物质条件都给了美国一方,而把最艰苦的部分留给了中国一方,以此激发和探测人类精神和意志的极限。
对决发生在朝鲜战争并最后集中体现在上甘岭战役中。
许多年后,当我打开秦基伟将军当年在上甘岭道德洞里一笔一划记下的日记,耳畔犹是山呼海啸电闪雷鸣——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一个远东冬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激烈的战斗,在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激烈地展开了……”这一天,秦基伟将军,以这样平常的语气朴实的笔调,写下上甘岭战役日记的第一行。
这一天,美、韩军以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朝鲜一个名为上甘岭村附近的两个小山头——597.9和537.7高地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航空炸弹500枚,以7个营的兵力开始了波浪般的进攻。
第一天日记的结尾,秦基伟将军这样写到道:”我135团组织了顽强的反击,将敌人完全从阵地上赶出去,杀伤敌人1700多名,俘虏美伪军三名,缴获各种枪炮100余支,战车3辆”。
这种场景,很类似一般中国军事电影的开头。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秦基伟将军的意料:它由两个连级高地之争最终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战役,美韩参战总兵力6万人以上,而中国军队也集结了4万3千余人。秦基伟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战役刚刚开始时,朝鲜其他战场上还有一些战斗,等上甘岭战役进入高潮,其他战斗几乎都告暂停,上甘岭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末梢,动一动,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片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后有人说上甘岭战役是‘在小山头上打大仗’,是‘朝鲜战场的淮海战役’,这些话是有一定根据的”。
上甘岭战事的演变也超出了范佛里特的预料。这位美国集团军司令原计划只用两个营的兵力、5天时间、伤亡200人便拿下上甘岭。然而,此战却打了43天,联合国军”向两个小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空炸弹,其火力密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上闻所未闻的。
“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战场上空,昏天黑地,硝烟缭绕。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与此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血肉横飞的场面司空见惯......”秦基伟将军日记中记载的一个场景,几乎就是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的写照:“十一月五日......我守备部队同敌人展开了十八次反复冲杀。黄昏时分,在粉碎敌人最后一次集团冲击时,主峰阵地上空出现了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奇观。连续数日烽火硝烟遮蔽的天空在浑浑沌沌的黄昏中,倏然骤亮,那一瞬间,天宇间一片辉煌,桔红色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上甘岭战场。紧接着,一声奇异的爆炸声裂破了长空,天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团,暴风骤雨般降下一阵燃烧着的金属碎片。原来是美军一架低空支援步兵冲击的F-51型强击机,居然撞上了我军地面低弹道弹丸,顿时粉身碎骨,那眩目夺魄的一亮,那惊天动地的一响,再加上纷纷坠落的残骸正好落入敌阵,这使本来就胆战心惊的美韩士兵更加恐怖”。
这种场景,是好莱坞的导演们在拍摄《斯巴达勇士》时,任凭怎样想象也无法渲染的,而上甘岭不同于温泉关的,还有着更多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检验。
秦基伟将军战后总结道:“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
三、黄继光是“普遍现象”!——上甘岭盛开中华民族精神之花
从最高指挥员的亲笔记录和一线战斗员事后的回忆中,这场战役的场景栩栩如生:坑道作战是最艰苦的阶段,坑道里的条件恶劣到了极点。敌人对坑道进行封锁、轰炸、爆破、焚烧、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掷毒气弹、硫磺弹。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粮、缺弹药,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战士头脑发晕;缺水,战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头上的潮气。志愿军战士全靠顽强的意志坚持着。尤其是伤员备受煎熬,有些时候,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溃烂。为了不影响战友,伤员都自觉强忍剧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拿不下来……
秦基伟的每一页日记在记述战斗场景时都充溢着必胜的豪情,但这位多年出生入死的铁血将军,在写到自己的部下时却饱含深情:“一三五团七连在坑道里七天缺水,当运输员刘明生将路上拾到的一个苹果送给连长张计法时,张计法又交给了步话员,步话员忍着干渴,又将苹果传给一个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连长流着泪,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每人都只咬一点点,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我们为什么能够守住五圣山,为什么能够坚韧不拔地抵挡住那么猛烈的攻势?这个苹果的故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做出答案……还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是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只有十七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喂饭、换药、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有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先把饭嚼烂,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战友的嘴里。还有一个腹部重伤的伤员,不能动弹,躺着解不下大小便,又憋又胀,十分痛苦。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四十五师发扬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一人舍命,十人难挡。许多连队打光了,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仍然坚持,战士们是多么可爱,多么可敬......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有如此奋不顾身浴血死战将士,敌人焉有不败之理!”……“所有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视野。对于中国人,他们应该重新认识了,必须刮目相看了”
第十五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一句“普遍现象”,足以泣鬼神!可以说,这样一支中国军队的形象,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同一个种族仅仅经过半个世纪就完全脱胎换骨?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注入的理想和信念,新中国领导人以汉唐尚武之风,将倍受列强凌辱的“东亚病夫”塑造成一个个、一群群英武战士,让新中国军人有了完全不同的精神构成,才使得他们经受住了炼狱般的铁火锻造。他们凭借“硬气功”以肉体击碎了钢铁,用手榴弹战胜了原子弹。那些在冰天雪地里以衣衫褴褛的单衣“像原木在移动”的人,以“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让中国陆军重新在国门外找回失落百年的尊严;几百个中华青年,操纵着飞翔的机关炮,把一百年来中国的耻辱,和列强的傲慢,打得粉碎!这是战争,又不仅仅是战争。这是整个民族的热血凝聚和精神迸发!新中国有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不是“菩萨心肠”忍让出来的;新中国在世界上高昂着头,那是因为黄继光走在民族的前头。
拿破仑说,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的。朝鲜战争,就是中华民族收复千百年精神失地的一战,而上甘岭战役,把中国军队身上所携载的民族精神之光,释放到极致。
这是我、也是后来的中国人景仰这场战争、这场战役的原因——她重新焕发了这个古老民族永不衰老的雄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她锻造的完全新型的中国军人,在他们草绿色的军装里,深藏着鲜红的信念——这是她所向无敌的真正原因。仅仅是描述这支军队的前身经历,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就感叹“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感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要是他有机会并且也有勇气,描述一下曾经身为红军的将领指挥下的这场战争、这场战役,他又该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上甘岭阵地守住了,朝鲜战争结束了,抗美援朝胜利了。战争的胜利让世界对中国重新充满敬畏:素来倔强的日本,正是在朝鲜战争之后,才真正相信中国真的站起来了,而海外中华赤子各界精英,正是因为新中国的强悍雄壮,一扫百年孱弱病夫形象而心生自豪,所以放弃优越的国外生活,百川归海般融入祖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共同开创了一个梦幻般的理想主义时代。
四、上甘岭战役胜利让中国人几乎在一切领域挑战“不可能”
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无可置疑的辉煌胜利,二十年后美国总统来到北京,向中国最高领导人致敬。那也是傲慢的西方,第一次心悦诚服地仰视中国。
由于这种自信的激励,中国人几乎在一切领域挑战“不可能”:他们大胆尝试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制度,他们大跃进,他们工业化.......他们爬冰卧雪在大庆在克拉玛依,几乎是用手指抠出石油;他们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仅凭着人力和手工,居然凌空打造出“红旗渠”;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造出“两弹一星”,核潜艇.......他们有过悲壮的挫折,但也创造了这个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军事、科技领域惊世骇俗的空前成就。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是一座高入云霄的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第一根柱桩,是以上甘岭的中国军人们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百折不饶的意志打下的!
除了精神上的丰碑意义和国家安全的基石作用,上甘岭战役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绩,还是公元20世纪战争艺术的杰作。
美国新闻界在专题评论中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让美国人如此沮丧的中国秘密武器,是毫无秘密可言的坑道。
早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半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就根据朝鲜战争的经验和战局最新发展,做出大力构筑坑道工事的决定,并要求成为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至朝鲜停战,志愿军构筑大小坑道总长1250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长,开挖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的体积纵向排列,可环绕地球一周半。而一想到这么漫长的坑道,相当多的时候竟然是中国军人用美国炮弹皮融化打造的铁钎和铁锤,辅以从美国定时炸弹掏出的炸药,在坚硬的石头山上完全凭借人力开出的,我就无法不又一次惊叹我的前辈们的可歌可泣。那是上甘岭背后的奇迹!
正是这原始的坑道,让拥有大口径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火力等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无计可施。而少量的炮兵,在中国军队手上却被使用的出神入化——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 30日22时,密布在五圣山方圆十几里的山谷中的我军各炮群,突然咆哮起来。无数炮弹掠空而过,一道道炮弹出口的红光,像闪电一样劈开了漆黑的夜空。5分钟后,炮火延伸,接着响起‘哒哒’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反击开始了,纷纷跃出工事。隐蔽在山背后的敌人预备队也蜂拥而上,企图像往日那样先我抢占阵地。但敌人没想到,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秦基伟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战例:上甘岭战斗打响后,为了加强五圣山方向的火力,志司给我们配属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营。这种炮是苏联造的,十九管,在当时是新式武器,一按电钮,十九枚炮弹像一条火龙流泻出去,半边天都是红的……阵地极易暴露。友军中就有“喀秋莎”营被敌飞机炸毁的事。我们对这个宝贝蛋,格外小心。平常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确定要打,才悄悄选择阵地,计算好目标诸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时间一到,派出警戒,炮车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所以在整个四十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喀秋莎”前后发射十次,毫毛无损。他对炮兵的评价是:“凡参战部队炮兵均组织得较好,快、准、狠,不仅本身战术俏皮,同步兵的协调也十分默契。步兵部队上下都感到满意。”“大量的炮兵参战,炮火准确猛烈,为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根据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统计,上甘岭战役中国军队共消耗弹药40万发,这在中国军队炮兵作战史上是空前的。炮兵共毙伤敌人12800人,占歼敌总数的半数以上;同时还击毁大批敌坦克、汽车、火炮,高射炮兵毁伤敌机201架。美国的战地记者认为,上甘岭“战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炮发挥了惊人的作用”,共军的炮火经常使“进攻的联军陷于瘫痪”,“使那些爬上山顶的联军全军覆没”。
中国军队防御炮火的战术智慧,同样让现代化的美军相形见绌。中国战士们为防炮、防炸弹,在山上挖成一些“猫耳洞”,以后又把这些“猫耳洞”连结起来,形成一个“U”形小坑道,可藏可攻。这种发明,很快成为志愿军总部的战略决策,于是,全军掀起坑道工事建设高潮,并形成朝鲜战场的一大奇观:美军在山顶打炮,中国战士在山里面放炮,爆炸声日夜轰鸣。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沮丧地写到: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美军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是世界上的“头等陆军”。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认为:“无论是从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防守一方。”
朝鲜战争是中国人第一次按照西方列强强加的法则,用机关枪和大炮进行辩论,并且完全彻底赢得“辩论”的一仗。而上甘岭就是双方的大炮和机关枪辩论最激烈的地方。对于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是最后一战。它像一幕激越的交响乐,在最高潮的顶点,突然结束。对于几乎流尽了鲜血的中国人,这是一杯高烈度的烧酒;对于刚刚赢得二战不可一世的美国,这是当头狠狠的一棒。
11月16日,美联社悲哀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是打败了。”范佛里特后来公开承认:这次作战是“战争最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的损失”。“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则写道:“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之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则霸气十足地说:“上甘岭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军事打击。美七师、韩二师均被我打残废了。”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部分,是直到结束都没有揭开的谜底。秦基伟许多年后还在思索这场战役: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只是由于我们在西方山上死死按兵不动,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部队,范佛里特极有可能回马一枪,打我们一个声东击西。他毕竟是机械化部队,撤出战斗快,重新投入战斗也快。那样一来,上甘岭战役就成了西方山战役,战役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那就很难想象。我们自始至终没有动用四十四师部队……
可以说,作为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战,美国看起来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占据着优势,可又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彻底失败了。
五、朝鲜战争彻底洗雪了中国近代史,改变弱国无外交的定律,以敢于主持正义赢得大批朋友
朝鲜战争弥补了新中国军队没有以大兵团参与世界大战的遗憾。一支完全没有制空权,仅仅靠着战前突击挖出的几条山洞,几乎是完全凭着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高超的智慧,以血肉之躯压制住了铺天盖地的钢铁火药。这种情形,是自火药用于战争之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场面。它颠覆了西方以钢铁对钢铁的战争模式,它因此留下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只有如拿破仑一样伟大的军事家才能读懂它的含义。随着信息化和更先进战争样式的到来,以后这种场面也不会有了。上甘岭因此成为热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迹,当然,它也埋藏了太多有关战争的宝藏。
遗憾的是,当年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对那场战争、那场战役之后进行最基本的发掘工作。在美国,由于战争和战役的结局不够光彩而被有意淡忘;而在中国,则只是简单地在那场战争、那场战役的血火中“冶炼“出黄继光、邱少云等几位忠烈英雄,激励后人。随着岁月的延伸,今天的中国渐渐意识到,这场战役的遗产,远远不只是几个惊天动地的英雄,尽管他们永远可歌可泣。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世界的意义,在当时是挡住了欧美列强循着历史的惯性第二次入侵中国,彻底地结束了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中国人第一次给了横行世界几百年的欧美强权一个铁血教训,第一次把那些恣意凌辱中国的世界列强,成群成片地打倒在自己的脚下。这一仗不仅拯救了朝鲜,连带地也鼓舞了中南半岛各东方民族反击西方殖民者的勇气,同时却震慑了美国的战争意志——越南的独立就是中国抗美援朝胜利国威大振的后续效应。不管历史学家怎么安排,中国人以西方人熟悉的强悍和凶猛,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对于屈辱了110年的中国近代史,这是一次完美的洗雪和了结。中国陆军在自己本土上失去的尊严,通过这国门外一次小小的战役所代表的战争,彻底夺了回来。自那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外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追击中国军队的场景,在中国进行过的几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外国军队也没有和中国军队进行过战役级的对决。尽管冷战中美苏都曾对中国进行过核讹诈和战争威胁,但碍于并不久远的记忆,最后都停留在口头上和想象中。
朝鲜战争在近代的外交意义是改变了弱国无外交的定律。以物质指标计算,新中国无论哪方面都是“弱”者,美国无乱哪方面都是“强”者,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强弱易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视中国为弱者。而新中国赢得举世喝彩,亚非拉兄弟纷纷来贺,并最终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敢战方能言和,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但也有着自强求尊的真理。朝鲜战争后新中国外交局面迅速打开的事实证明,世界上多数国家并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富裕而畏惧它,而只会对一个仗义勇为的国家充满尊敬。此战胜利的政治、外交效应,足以让后世那些在外国人面前只会用外语念和字经、却交不到真朋友的书生们无地自容。
这场战争之后,我的父亲进入了中国军队,再之后,我也加入进来。这是中国男人们的写照:中国军队在她的人民中树立了伟岸的形象,让军营成为一代代中国男人向往的地方。
六、上甘岭战役的启迪:精神的准备是最后的准备,精神的装备是最强大的装备。
大江东去,日月西移。朝鲜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强敌环伺下“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艰难建设时代,美国却开始了冷战争霸和全球称王的帝国征程。
2010年,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战略东移,重点锁定中国,大军虎视眈眈朝鲜半岛。
此时此刻,距离上甘岭战役爆发正好六十年,按照中国人的纪元惯例,是又一个历史轮回。
六十年中,美国在冷战中战胜了苏联,1991年又以一场技术先进、战果辉煌的海湾战争,开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幕。
无情世界的冰冷铁律,伴着残酷的现实又轰然而至。之后,美国以横扫之势屠戮世界,踏着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最后一个国家南联盟的躯体,提着萨达姆、本拉登和卡扎菲等阿拉伯强人的首级,身负重新鼓胀的狂妄及更加先进的军备,美国和隐约成型的“联合国军”,准备沿着当年的路径卷土重来——
美国已经公然宣布实施对华空海一体战。仅仅在朝鲜半岛——距离当年上甘岭不远的地方,半年之内,美国就进行了数十次大规模演习。
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隔着防弹玻璃,对38线以北足足看了十分钟。三个月以后,美国在鼓角之声相闻的夏威夷举行了有22国参与——却没有中国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
2012年9月11日,在美国暗中鼓励、怂恿之下,日本挑起购买钓鱼岛事件,美日接连展开挑衅性军演,东亚局势骤然紧张。
2012年11月,刚刚连任总统的奥巴马,就急不可耐地宣布访问东南亚,加固针对中国的C形包围圈。
美国不断更新对朝战争计划。朝鲜风云莫测,日本蠢蠢欲动。美国在中国周边点起了一堆又一堆战火。作为世界最后一条冷战的防线,三八线完全存在重新火热起来的可能。
当美国人忘记当年在朝鲜战争中的折戟沉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准备重启战争大幕的时刻,太多的中国人却已经遗忘那个地方、那场战争、那场战役。
也许,中国需要重新擦亮“战争”——这个在三十年灯红酒绿中几乎被遗忘的政治和军事名词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一代中国人,以他们的粉身碎骨,以他们的气壮山河,打退强敌威逼,洗雪百年国耻,把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交到了后人手上,圆满完成时代使命。他们已经安息,他们可以安息。
今天,战争幽灵重新逼近国门,“美帝野心狼”又虎视眈眈。狼烟已在望,大敌正当前,中国须备战!这一战,对民族生存与安危的“意义”绝不亚于当年抗美援朝和上甘岭战役的生死攸关。
中国的歼20试飞了,歼31试飞了,歼15也试飞了,航空母舰也入役海军。中国人欢欣鼓舞。但是,我们的先辈,以他们的无畏和卓越,告诉历史也启迪今天:我们从来不是靠装备打赢战争的;精神的准备是最后的准备,精神的装备才是最强大的装备。
站在抗美援朝战争和上甘岭战役胜利的荣光之上,今天的中国人本应该更伟岸。面对危局,面对强敌,面对未来,茫茫之中,冥冥之中,我似乎听到上甘岭的先烈在并不遥远的历史中喝问:你们,21世纪的中国人,将把一部什么样的“战史”留给后人?
七、有多少中国人还坚守在民族的精神高地?
战争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人类世界的永恒体现,是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必须反复跨越的生死关。
世界历史上,凡是称雄一时的,无不是充满尚武精神民族和国家;而遭受蹂躏以致覆亡的,大多是性情柔弱或贪于安逸、疏于防范的民族和国家。
中国历史上,凡是尚武精神得以弘扬的时代,多是辉煌的盛世;反之,凡是进取意志衰退的时代,则多是醉生梦死的衰落末世。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在这盛衰交替中不断地演绎着或壮阔激越或哀愁凄惨的悲喜剧。今天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这意味着中国人可以有更多的“镜子”和参照系,可以知己知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近些年来,中国取得了一定的物质成就,但也付出理想信仰大面积滑坡、战争意志空前衰退的巨大代价。一些书生理论家,满口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对内唱和对外求和,喝着自酿的和平、和谐的迷幻药,误导人民对外失去抵抗意志和警觉意识,一些官吏对内争权夺利、追名逐利、唯利是图,寡廉鲜耻,荒淫无度。世风日下,满目八旗子弟安逸懦弱的形象、南宋晚清垂暮迟缓的气象,怎不令人触目惊心!
抗美援朝这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伟大战争,竟然鲜见于今日影视和文学视野;一部打打谈谈,融外交、军事于一体的旷世杰作,不闻于中国战略思维和外交语系;一些学者除了“和”字经再也念不出别的咒。还有一些无聊文人、导演,对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如鼠钻蝇寻,耽溺于传统犄角旮旯的一隅污腐流连忘返,不是土改就是文革,不是宫廷阴谋就是妻妾成群,以扭曲自身历史、丑化本族形象取悦于西方的文学、影视评奖机构为追求,一个诺贝尔奖、一个奥斯卡奖、戛纳奖就能让中国的一些作家和导演兴奋得眉开眼笑鼻涕横流;少许低级“公知”,置新中国改天换地壮举与不顾,拿着人家的钱,如鹦鹉学舌,痴迷于西方的话语和价值体系;更有人丑化开国领袖毛泽东,抹黑民族英雄,甘为“人类利益”标签下的洋家奴。上甘岭的硝烟拂去之后,是一部金属般明亮耀眼的历史;纸醉金迷的乌烟瘴气之下,会覆盖怎样的未来?当糖衣炮弹震天动地打来,当功名利禄排山倒海般扑来,今天,有多少中国人还能如黄继光、邱少云一样,坚守在民族精神信仰的高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3-05-02/9029.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