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增长的基础
毛泽东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增长的基础,使中国把握了世界性发展机会
邋遢道人 2007-11-02
毛泽东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增长的基础,使中国把握了世界性发展机会
贫道前几天发了个帖子,其中说到进入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一个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90年代开始,西方大量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提供了机会。而产业资本转移会向最符合条件的地方流动,正是毛泽东时期奠定了这样一个基础,才使中国成为利用这个巨大机会的最大受益者。一个不署名的网友跟帖批评说贫道后来的一个帖子顾左右而言他。他认为贫道这个观点“是荒唐的”,贫道只好稍微认真的给它解释一下。
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是上世纪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力。因为这个时期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技术装备也在他们那里。这种投资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上世纪初,一个是上世纪末。
如果按1980年美元计算,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海外殖民地国家和拉美一些刚独立的国家直接投资高达1790亿美元,比1980年他们向这些国家投资还多一倍。但是,这个时期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掠夺这些地区的资源,主要投在第一产业,也就是种植业和矿产业上。对发展中国家或者殖民地来说,这些投资对当地制造业关系很小。投资进来,初级产品出去,是一进一出。进口的是成品,出去的是原材料。
到上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又一次达规模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而且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美国现在不生产一台电视机,生活资料用品大部分是其他国家生产的。西方国家海外投资的40%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中国吸收了最大部分,中国甚至在本世纪初吸收海外直接投资数额高于美国。这次世界性海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开始是劳动密集型,现在是资本密集型,接着还会有技术密集型转移。这次投资的特点,主要是“两头在外”,也就是资本进来,部分半成品进来,成品出去。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大,因此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
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一方面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90年代后期至今保持高增长的基本原因,也是不以中国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人家既然愿意来投资,生产的东西既然有人要,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生意。贫道的那个关于GDP和外贸顺差的感想,也就是由此来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次机会,就像贫道那个帖子分析的,中国只有3~5%的经济增长潜力。
但是,这样好的机会是对着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并专门说是给中国的。而且严格来讲,中国在政治上恰好并不是西方国家愿意进入的。中国是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政治上保持与西方的一定对立。而其他很多国家,比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尼、埃及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远比中国好,而且市场化程度,民主化程度也比中国强。但是,恰好是中国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这次世界性产业资本转移,而不是印度,不是印度尼西亚,不是巴西和墨西哥,这难道不值得考虑吗?如果连这样的大势都不清楚,还分析什么经济趋势和政策?
这次产业资本转移的规模已经远不是上世纪中期小打小闹了,是以每年数千亿美元级转移的。在东西对抗中,一些亲西方的小国利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时也都发达起来,但总规模很小,大多是以千万级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加起来不过一个亿。看看今天,中国每年出口达到万亿美元级水平(今年应该达到1万3千亿美元),涉及的劳动力达到上亿人。1970年,世界出口总额不过2190亿美元,(1980年1 .9万亿,1990年3.4万亿)对于台湾、韩国、泰国等小国和地区来说,只要制造业发展了,劳动力就紧张,工资就很快上涨,产业资本转移的动力就减小。因此,贫道在那个帖子分析的产业资本转移的条件基本是正确的。可惜的是,右派们除了说贫道“荒唐”,但没有人敢对贫道的这些逻辑进行批判。
由于这次转移规模非常大,因此真正能够长期获益的只有人口大国。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接近一个亿和一个亿以上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墨西哥等国。这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显然没什么机会,剩下的应该是印度、印尼、巴西和墨西哥,其中印度的机会应该与中国接近,甚至应该更好一些,因为印度似乎更民主,更市场化。但是历史并没有青睐印度而是中国,为什么呢?
人口大国能够提供数量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会因为稍微一发达工资水平就高得惊人(如台湾、韩国当年)。但是劳动力是“按质定价”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有足够的受过初中及以上中等教育的,能够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就这一点来说,中国早在1978年初中生入学率就达到87%,高中入学率达到34%,文盲率只有34%。但是印度在1980年的初中入学率只有30%,1980年文盲率达到60%,基本都是中国一半水平。到1995年,中国中学入学率达到90%,文盲率下降到19%,而印度中学入学率才达到49%,依然中国改革前,也就是15年前的56%。1995年印度文盲率49%,比中国改革前文盲率高出44%。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结构,自然很难被产业资本看中。其他几个国家,在1980年和1995年的中学入学率分别为:印尼:29%和48%;墨西哥:49%和61%;巴西:33%和45%,都没有达到中国改革前水平(其实说实话,中国1978年中学在校生人数比1995年还高)。国际资本都是唯利是图的,质量高价格低才管用。
这次转移的产业资本是制造业而不是重工业和能源交通,人家不会先给你建铁路,高速,钢厂,电站等。上世纪初西方给殖民地建这些,是为了运走东西,日本人在东北建的钢厂也是产品都运回日本了。制造业要求充分配套,电力、钢铁、交通条件要是不好,相关的产业,也就是产业部类如果不齐全,单个制造业根本不会进来。1980年,中国1980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8500万千瓦,到1993年达到18000万千瓦,而印度到1993年才达到中国1980年水平。1993年印度人均装机容量只有中国的62%。印度夏天那么热连空调都开不了,还哪里有电生产?1980年,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4倍,巴西的2.5倍,墨西哥的5.3倍。1995年,扩大到印度的9倍,巴西的4倍,墨西哥的10倍。没有改革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根本无法与迅速增加的制造业配套。中国在1980年,铁路货运量是印度的3.4倍,1995年增加到4.7倍。人均货运量1985年是印度的2.3倍,1995年是印度的2.7倍,印度哪里有多余运力去满足新增的制造业?正是解放后毛泽东选择了重轻农的关系,大力发展能源、交通和设备制造业,中国才可能承接大量的制造业进来。
为什么中国能早早就把工业做的部类齐全?因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积累率始终很高,全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这个局面。1970年,中国人消费率只有63%,积累率达到37%,印度人干什么呢?他们消费了78%的产出,只积累22%。到1980年,中国积累率35%,印度只有27%。一直到上世纪末,印度积累率才达到35%。没有毛泽东时期前辈们勒紧裤腰带,中国现在就与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实还不是同一起跑线,因为美国肯定不愿意支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起来!
有的右派会说,你说的那是硬条件,软条件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大门不打开,中国照样无法利用这个机会。
这叫睁着眼睛说瞎话。这里有三点要注意,首先,中国的开放是在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后,西方全部发达国家都在70年代初期就与中国建交了,而且这个时期中国已经大量进口基础设备,根本不存在与西方国家贸易上的根本障碍,所缺乏的是没有允许外国直接投资。但是,这个时期西方国家根本不进行海外直接投资,都是政府贷款,而这个时期中国一样用了国际贷款,口子是开的。其次,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一点不是外资进入的障碍。因为计划经济反而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用特区方式来搞开放,而且这也不叫什么发明,其他发展中国家早就这样做了,成功例子早就很多。毛泽东如果活着,也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毛泽东的胆略不比邓小平小,只要对中国有利的事情,做得一定最积极,不就是个特区吗?想想毛泽东敢把金门等小岛留下来,说与美国和解就和解,就知道他会不会把握这样的机会了。海湾的国王体制也都没影响他们开放。第三,毛泽东并不迷信计划经济,毛泽东也没真正搞过严格的计划经济。他的大跃进,他的五小工业,与计划经济都是向背的。这个时期的“计划外”物资和资金,是中国能顺利走向市场经济的口子。毛泽东就一定不会搞市场经济?其实,当年刘少奇说的资本家剥削有功,类似的话毛泽东也说过,只是因为这个时期毛泽东发现市场经济没有可能实现高积累才放弃的。尤其是这次的资本转移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理论解释难点小,弯子比较容易转。
贫道很赞同这次新党章以及十七大报告对毛泽东时期与改革时期的自然衔接的论述。
这里还有更重要一点,就是“资本家没有祖国”。资本家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去,管他什么政治不政治。能赚钱,沙特国王那里去,萨达姆的地盘也都去。台商都喜欢统一?因此都往大陆来?根本不是,是因为这里能赚钱!西方资本家一评估,都会发现把资本投向中国最合适。中国既然早就开了口子,资本进入是必然的。
贫道是说邓小平路线无非是毛泽东路线的继续,都是根据中国和世界基本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的共产党人。把改革前后划成两个完全对立的时代,完全是有些人的政治需要,与历史事实和逻辑根本无关!
给右派描述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撑点究竟是怎样的
邋遢道人 2007-11-03
关于贸易顺差表示外需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右派似乎很不理解,春水小姐说:“顺差是赚了外人的钱,但与计增长率关系不大”,他后面的解释更搞不清楚在说什么,但这些人对经济数据显然是不清楚的。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在中国的经营单位(无论外资还是内资,无论所有制性质)和总销售减去总购进后的总和(当然行政支出就是增加值,为了简单化,就这样说了)。而销售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销,一个是出口。购进包括这些经营单位在国内购进和国际购进(的)。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则全部国内销售减去国内购进就是GDP。也就是说,这个GDP是完全内需支持的。但现在有了进出口,如果进口(国外购进)大于出口(逆差),则说明为了国内满足国内需求,自己生产的还不够,还要多买一些(等于逆差)。这个时候国内需求大于GDP。如果出现顺差,说明当年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国内消化不了,一部分(顺差)是靠出口实现的。也可以看作国内需求等于当年GDP 减去当年顺差。
卖出去的才叫销售,才计算为GDP,GDP的产生是靠需求实现的。因此,如果计算内需对GDP增长的作用,就必须计算顺差金额。因为我们必须研究在没有顺差情况下经济成长的情况,没有顺差,甚至出现逆差并不是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在内需最旺盛的80年代前半叶几乎年年是逆差。
这就是贫道为什么要计算顺差和GDP增长的关系了。
贫道经过计算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假如不是西方经济进入虚拟经济阶段,大量制造业投向国外而依赖进口生活,促成中国外需市场急速扩大,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会急速下降,进入一个低增长时期。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利用已经发育比较充分的重工业和能源、交通条件,把重心放在轻工业上,使长期压抑的内需得到扩张。这是80年代经济高增长的基本模式。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率除了81年的调整,89年和90年财税物价改革带来的振荡外,大多在10个百分点左右,84年和85年还分别达到15%和13%。这个时期内需极度旺盛,因为几乎每年都是贸易逆差,1986年和1987年逆差达到149亿和120亿美元。也就是依靠每年的逆差来满足国内需求,GDP的生产增值潜力还远大于实际数字(逆差是靠借贷实现的,这个时期每年借贷都在100亿美元左右)。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还没有进行产业资本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很小,每年都在20到60亿美元左右。
情况在90年代发生了变化1991年,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9亿,此后连年增长,大约在91到97年之间每年有600亿到900亿。此后在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外商直接投资在1997年到2000年,减少到每年500亿到600亿。但新世纪开始,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01年到05年,分别为:692亿、828亿、1156亿、1535亿、1891亿。从1991年开始,世界直接投资中中国所得资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多数年份排第二,仅次于美国,少数年份世界第一,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
同时,中国外贸顺差也迅速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7年,中国第一次开始重视GDP增长(大概多数右派也就是这个时候知道这个概念),因为当年第一次下降到两位数以下,是9.3%,然后98、99连续两年低于8%,00年为8.4,01年为8.3,这些数字都是改革期间比较低的。但到03年开始,经济又开始向两位数增长了。如果分析经济增长率和顺差关系,会发现1997年以来,增长不是靠内需实现的,主要靠外需实现。
80年代不说了,因为这个时期如果国内生产能力能满足需求而不靠逆差,经济增长速度会更高。90年代前期,如果按90年不变价计算,从90年到96年经济增长17949亿人民币。同期外贸差额积累为顺差2843亿。也就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累计占总增长的15.8%。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还十分明显。
到1997年后发生根本性变化,仍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7年到2006年GDP增长56579亿人民币,而同期外贸进出口差额累计为顺差42909亿人民币,占GDP增长额的75.8%,四分之三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强烈的外需支持,中国仅靠内需,经济增长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个时期经济平均增长率在9.6%左右,如果扣除外需支撑部分,只有2.4%!也就是这10年可能是中国解放以来经济增值最困难时期。
贫道这样算,并不是说中国本不改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机会,因为外资进来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外需。而是说两个意思,一是如果中国能够保持90年代前期尤其是80年代的旺盛内需,经济增值速度一定可以达到接近20%的增长速度。而是国际市场风险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如果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内需增长无办法,局面就很难看。
至于为什么中国内需在1997年后不旺盛,贫道在几年前的帖子中就非常多的论述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国有企业改制造成7000万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加上家庭人口使一个多亿城镇居民陷入低收入群体,而农民收入在90年代中期后停滞,尤其是土地开发造成上亿农民失去土地,总计造成2亿多极端低收入群体和数亿低收入农民。这些人年现金消费加起来相当于城镇最富裕的10%人口的消费,还谈什么内需。
好好算算帐吧,别成天研究南京长江大桥问题了,右派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3-05-02/7629.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