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先生诠释75年5月3日毛泽东讲话
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朱永嘉 (2008-12-23 16:58:40)
这首词是七五年五月三日深夜,毛泽东在其住所召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王、张、江、姚,会议长达二个小时,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大家讲起东汉末魏、蜀、吴三国,特别是东吴的故事。还让叶剑英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词。我先錄这首词的全文如下: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这是一首怀古的词,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南乡子》是唐教坊曲名,是一首曲子词,称《南乡子》省略了曲字。这个曲子词,有单调、双调,这里是双调,也就是分成上下两片。各二十八字,合起来是五十六字。从字数上讲与一首七律相当。它的句式也是以七言为主,每片开头一句缩为五言,从每阕的首句割下二个字搬一个地方,它的句式变成五、七、七、二、七。在七字句内的句式也是上四下三。若满眼风光与北固楼;千古兴亡与多少事;不尽长江与滚滚流,其下片的句式结构也是如此。其韵也是押在句末,上片若楼、悠、流,下片若休、刘、谋。在句式结构上在七字后添了二字结构,若在千古多少兴亡事之下,添了悠悠二字,便大大强化了人们对千古兴亡的感受。此词是辛弃疾作于南宋宁宗嘉泰、开禧之间,(一二O四——一二O五年)辛至镇江府时,三国吴时始于镇江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的北固山上,山的绝壁面临长江,是东吴在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神州这里是指在金人占领下的中原地区,作者是想遥望沦陷的神州,所以才登北固亭,但却只能满眼风光地眺望长江,由此而联想到发生在这里的千古兴亡事。往事却似长江那样悠远而连绵不断地滚滚东流。上片是借景以抒情,抒的是他爱国主义的情怀,所以整个上片是情景并茂。下片是叙事,从这个地区自东吴经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至南宋眼前偏安之间,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兴亡。事实上,他所面临的残酷的现实是南宋连偏安也难以维持的残局,故他的叙事则是以东吴的孙权为中心。东吴这个政权是孙坚开的局,其子孙策奠定的基础。但孙策二十六岁时为刺客所伤,他临终时,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北方大乱,张昭率徐方士民渡江至江南,孙策创业时,以张昭为长史,并升堂拜见张昭之母,以管仲相齐许昭,故孙策临终时以弟托昭。同时把孙权找到身边,“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计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
孙策死了以后孙权是怎样接班的呢?仲谋,是孙权的字,孙策死的时候,孙权还只有十五岁。还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娃娃呢?《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详细介绍了张昭辅助孙权接班的过程。史书云:“策毙,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欲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猶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忌,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而孙权“侍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範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布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孙权便是这样在张昭的辅助下,顺利接班,并建立起一个文武双全的领导班子,初步稳定了东吴这个政权在江东地区的统治。毛泽东讲三国的故事,让叶剑英来背诵辛弃疾这首《南乡子·等京口北固厅有怀》他的的深厚用意正在于把叶剑英和邓小平看作他死后辅助后人的张昭呀!他还让王洪文拜邓小平为师傅。记得十大预备会时,许世友反对王洪文担任副主席,叶剑英讲话,确实大大扶持了王洪文一把,这个讲话还在中央的档案馆中,当时我就听过叶剑英讲话全文的传达,并且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现在保存在档案馆中)。王洪文也确实曾多次去叶剑英那儿求教,叶还想着为王洪文在香山造一幢别墅,而且把别墅的模型送到王在钓鱼台的住处。毛一直在想把十大建立起来的中央领导班子维护好。完成他交接班的愿望。而且在毛的心目中真正的考验还不是交接班,正如孙策当年的处境,在北方还有强敌,那就是先后打败了袁绍与刘表,并虎视眈眈地盯着江东的曹操。
年少,这是指孙权,兜鍪,是指带着头盔和甲胄的战士,意谓年轻的,只有十六、七岁的孙权带领着上万带着盔甲的战士,尽管可以坐断江南,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呀!而且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局,他所面对的是当时天下之英雄曹操和刘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出于《三国志》所记载的一个典故,《三国志·蜀书·先主刘备传》:“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本初,是指袁绍,那时正雄踞冀州,在曹操的北方而且刚刚打败公孙瓒,正不可一世的时候,通过这句话亦可见尽管刘备那时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但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了。孙权当时要面对的就是刘备和曹操这样二个英雄人物。‘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个话也是一个典故,它也出于曹操之口,此语是曹操讲于赤壁之战的前夜。《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吴历》:“公(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刘景升,即刘表,东汉末的荆州刺史,他的小儿子叫刘琮,刘表去世后,以刘琮为嗣,他是举州投降曹操的,曹操反而骂他为豚犬耳。赤壁之战的前夜,孙权是拒绝投降主张坚决抗敌的,所以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才有东吴在东南的半壁江山,故在曹操的心目中,谁是好汉,谁是窝囊废还不一清二楚吗?
孙仲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那我们得看看他如何面对曹、刘这二位英雄人物,如何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如何在荆州最后打败刘备,巩固了东吴在长江中上游的地位,才能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之深意。《容斋随笔》卷十三有一条题目为《孙吴四英将》的笔记,从这条笔记可以看到孙仲谋确实是一个将将之才也。今先錄全文于下:“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临终与权牋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尋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復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咸为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吸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从洪迈的这一条笔记,可以见到孙仲谋之所以为曹操所称“生子当如孙仲谋”,确实不简单。从《三国志·吴书》诸传中,可以见到孙仲谋如何有分析地看待身边的那些英雄豪杰们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之末,有一段孙权与吕蒙论述他对周瑜、鲁肃的看法,其云:“公瑾(周瑜)雄略,胆略兼人,遂破孟德(曹操),开拓荆州,貌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鲁肃)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张昭)、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张、苏远矣;后虽劝我借玄德(刘备)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觉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吕蒙)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从这一大段讲话中,可以见到孙权对每个将领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分析,对其功与过亦有比较,对鲁肃是如此,对吕蒙也是如此,王者用人就是要忘其短而贵其长,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其中周瑜与鲁肃是其兄孙策留下辅他的宿将,他有分析地使用,对张昭,即便当初是他辅佐孙权上台的,亦有所分析。不因他过去被誉为管仲,而什么话都听。他孙权有自己的主见,对与自己不同政见者,即便是当年孙策留下他来辅佐自己的人,对他们的意见亦有分析,不因意见相左而怠慢他。在《吴书·张昭传》曾称“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孙权在张昭家的大门外,“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言,深克自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掸之。”孙权作为王者,张昭在重大决策上出过差错,还能那样待张昭,实属不易,唯其如此,才能大家同心同德维持“坐断东南”的局面。对于从张昭到周瑜、鲁肃,孙权是如忘其短而贵其长;对于自己提携起来的吕蒙与陆逊他也是悉心培养,鼓励他们读书长进。《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塗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孙子有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免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前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瓖侯乎。况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鄉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蓋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義,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从这里可以见到孙权待吕蒙是如此,吕蒙又是如此要求上进,吕蒙与其前辈鲁肃是如此亲密无间,而且鲁肃又是如此谦逊地奖携后进,在领导的骨干之间也就是在新老干部之间如此融洽无间,东吴才能面对两强立足于江东阿!又如陆逊,孙权为将军时,逊年仅二十一,始事幕府,用现在的话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干部。孙权把孙策的女儿配陆逊,数次请教时务于逊,权能谦逊地纳其策。后来经吕蒙推荐而启用陆逊以代己,在如何对付荆州的关羽上,吕蒙是这样对孙权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孙权正是在吕蒙与陆逊的协同之下,迫使关羽走麦城,收回了荆州,使东吴稳定其在长江中上游的统治地位。也正是依靠这个陆逊,在夷陵之役以火攻打败了刘备的军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连营八百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无夸张之处,而刘备确因此役的失败而命终于白帝城的。故陈寿在《陆逊传》的评语中说:“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我们读完这段曹刘与孙仲谋之间的历史故事,再来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的这二句词,其意之深,悠悠!
我们再回过来想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让叶剑英背诵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呢?其悠悠的寓意何在呢?毛泽东是在七五年五月三日的深夜在他中南海的住所召开政治局会议,十几名政治局委员都到场了,连重病中的周恩来也抱病出席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王洪文长沙告状以后,毛泽东已经多次批评王、张、江、姚以后,批评他们因风庆轮事件大闹政治局会议去长沙告状,批评姚文元关于经验主义问题的文章,批评江青在批林批孔中加开后门,搞三箭齐发,在这次会议上,毛再一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最终还是强调安定团结,“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他重申三要三不要的原则,他说:“其他的事你们去议,治病救人,不处分任何人,一次会议解决不了。”“我看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做,但有问题要讲明白。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对邓小平他又提到“邓、毛、谢、古”事件,我只见过你一次,你就是毛派的代表,毛泽东对邓小平抱着巨大的希望。然后才讲起三国的故事。谈到孙权。虽然我没有能直接听到毛怎么讲三国的故事,我想与孙权相关的三国故事,在陈寿写的《三国志》中,也就是这一些。在那时我为毛泽东标点注释的《吕蒙传》中,就包括这些故事的梗概了。《容斋随笔》是毛经常喜观阅读的书籍,他把它从延安带到北京,直到临终前,他最后想读的还是这本《容斋随笔》,其中《孙吴四英将》那篇他当然曾经读过。至于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这本词集,更是毛常备在身边的,其中有六十多首词的标题,他圈过,以显示他读过的标记,至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是他多次圈划过的词,毛自己早就会背诵这首词了,所以他脱口而出能让叶剑英来背诵这首词。实际上他是想借这首词,借三国孙吴有关孙权的故事,显示其对身后事的期望。他知道自己病重了,他曾评价叶剑英大事不糊涂,他是想像孙策托孤于张昭那样托孤于叶帅,当然,以后事态的发展,并不如其愿。但当时的历史确实是如此。从毛当时的用心看,可谓良苦。从七五年五月三日至今,已有三十三个春秋过去了。相关的当事人绝大部分皆已作古了,千秋万岁名,本来就是寂寞的身后事,连我自己作为他们的晚辈也是快作古的人了。但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它并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一笔珍贵的社会财富,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留下真实的教益。从这一天晚上的会议和毛的讲话来看,毛的为人确实是堂堂正正,大公无私的,他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安抚老干部,保护新干部,对疏者宽,对亲者严,鼓励大家向前看,从千古兴亡的历史长河看,这一点是是非非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以东吴孙策与孙权交接班的历史经验鼓励大家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向前看,互助互爱,团结一致,步伐一致地向前走。毛在这次会议上重申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他讲的三国的故事,讲孙权能立足于江东的故事,其意义深远而悠长。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立足于世界之林,新老交替的历史还在继续,那么他那番用心良苦的讲话的意义,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大家都热爱真理,真理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那还有什么真理呢?由于那次会议和毛的讲话,只是毛个人的愿望,但此后正因为事态的折腾和演化,并不如其所愿望。在其生命的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在使他太失望了,所以他还会在临终前的一些日子,让张玉凤给他读我们给他标点注释的庾信的《枯树赋》,最后还自己把那么艰深的《枯树赋》背诵一遍,以抒发其内心极端痛苦的感情。尔今言及我仍痛彻心肺。我想这些都已是成为历史的往事了,终有一天会让它完全恢复它应有的本来面目,抹去各种涂鸦。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毛在建国以来他执政的二十七年历史中没有他的缺点和错失,整个文革十年也确实有不少错失的地方,但是要懂得人类的历史正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前进的,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毛而言,也是如此。这些错误和缺失毕竟是前进过程中的缺失。自他去世以后,对他的缺失议论已经很多很多了,有人循此写下了若《红太阳如何坠落》的巨著,极尽人身攻击之能事,他们把毛妖魔化,是为了把共产党妖魔化,为了把人民政权妖魔化。司马昭之心,一望便知。这些书,不能在大陆公开出版,却以盗版的形式,在马路边摊上随处可见,借以惑乱人心,然而我始终深信毛的基本主导面是好的,他的思想,始终是我们民族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这许多年,从我的个人遭遇看,我是遭殃了,但可以告慰毛泽东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仍然会依着毛泽东的期望,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轨道继续前进的。至于我个人的心情,只能借助于苏轼的《西江月·中秋和子由》来表达了,其词云: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酒凄然北望。
作于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ls/2013-05-02/6431.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