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县中衰落”继续下去
在多数县域,都有一所冠以“一中”的知名高中,它们往往是反映一县基础教育实力的“窗口”。新华社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
据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早些年,县一中不论教学质量还是高考成绩都不输沿海的福州、厦门,沿海城市中学还经常组织到山区中学取经。但这些年来,出现了‘沿海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地级市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分化趋势,县一中在高考中很难再冒尖。”
“县中衰落”固然有多方原因,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优秀师资的不断流失。
不容否认,经过多年的持续教育投入,多数县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一方面硬件资源的差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师资质量差距却不断拉大。面对地级市、省会城市甚至更高级别城市学校的优厚待遇,县中优秀师资选择用脚投票,流向区域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
此前,深圳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入围者大部分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研究生的新闻曾引发热议。舆论正是担心,若优质师资只集聚在特大城市,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伤及教育公平。
这一问题,不是走了几个好老师这么简单,可能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优秀教师流失,教育质量下滑,县城的孩子再努力,也很难考上好大学。这将严重打击留下来的学生读书奋斗、改变命运的士气,坚守的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成就感也将减损,继而形成更多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
而为了补充优质师资,“县一中们”只能“向下挖”,调入本县乡镇中学骨干教师,越往基层、越落后地区的学校,优秀老师流失越严重,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县域内的教育生态。
与“县中衰落”现象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复制衡水中学模式,也就是集中区域内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打造超级中学。
有人为这种超级模式点赞,肯定其带来的高考效率。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公平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去城镇买房落户,让孩子去大城市读书,但是那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呢?难道只能望优质教育资源“兴叹”?
“县中衰落”,不仅事关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更关切社会公平,事关能否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改善基础教育生态,重振“县中”教育雄风,需要地方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保障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留住进而引进优秀师资。有些地方在外地学校挖抢优秀教师,本地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就从基层教育系统抽调教师、插手学校人事调整,对这种破坏教育系统平衡的做法,应加以控制。
想要提振县中教育质量,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应当从升级现有师资资源入手。为现有师资更新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教育,共享发达地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弥补师资差距。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9-11-16/59800.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