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变形记:名利重于泰山,操守轻于鸿毛
教授变形记:名利重于泰山,操守轻于鸿毛
湘君
今年,高校的舆情不断,揭开象牙塔神秘的外衣,人们窥见了里面的些许肮脏,从而震惊不已。从年初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性骚扰,到北大“沈阳事件”,师德的话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淳朴的女生上了大学,如果不幸遇到这些老师,毕业后失不失业不说,毕业前首先得失身,这是何等的讽刺!
其实,有些局内人,早有先见之明。近日,笔者阅读了近10年前出版的小说《教授变形记》,该书作者老悟自己就是大学教授。小说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一个投机分子如何走上高校学院的领导层,并且对前来求职的女毕业生穷尽手段使之委身于自己,最终在当事人的斗争和上级部门的监督下,被绳之以法。
小说语言辛辣、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果不是作者的揭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欠缺理想、掌握权力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竟然可以如此淫秽、如此放肆、如此丑恶、如此虚伪、如此野蛮。而这样连“人”的标准都没有达到的人,却身居高位,执掌一方教育的权力,集人类思想糟粕于一身。高校里多些这样的人,一个民族还能有希望吗?而一个正常的具有正义感的女生,居然要像防贼一样,时刻提心吊胆去工作,如此的工作环境,还能出什么效果,又还能给人什么发展空间呢?
若非作品的刻画,我们很难想象,文学到了一些人脑海中,竟然成了淫威的工具,成了为兽行作解释的武器,让一切冠冕堂皇起来。知识分子的腐败,果然披着学问的外衣,带着伪善的面孔,表面上很文艺,实际上更可怕。除了对知识分子淫秽心理的刻画和鞭挞,小说还揭露了高校中存在的团团伙伙、以权谋私、学术造假、教唆犯罪等现象。
而小说女主角,大学刚毕业的杨丽芬的遭遇,其实很多女生都遇到过,只是未必是顶头上司,可能是熟人、师长等等。无奈,在权贵意识、封建意识复辟的当下,在有些人当第三者而不得的时候,没有背景、略有才华、清高正直的青年女性,不愿苟且,便只能越来越像怪物、另类。作为不识时务者,淹没在时代洪流中。沦为底层的单身女性的呼喊,她们的贞操与尊严,成为改革的代价,成为不值得一谈的默认了的最普遍的现实。
今天,有文学作品为弱者鸣,有互联网可以控诉罪恶,不得不说是好事。然而,挖掘问题的根源,却应发现,真正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很多人的思想里。
曾听过几位博士的对话。临近毕业,一位要回到老家东莞,欢迎其他两位找好工作单位、立身立业后来玩,两位便说“你得用‘莞式服务’招待我们啊!”那位说“没问题”!大家哈哈一乐。当然,这只是一乐,也是极其平常的朋友间的玩笑,很大的可能是做不到的。可悲的是,不难看到,在思想根源里,几位博士没有把“小姐”当人看,没有丝毫对苦难的同情。知识没有增加他们内心的善良,学历增长带来的是无边的市侩。在潜意识里,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更贴近于某些权贵的生活方式,至于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以他人的痛苦或者个人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则不在考虑范围内。然而,或需问一句,让“小姐”到高校的象牙塔内读近10年书,不愁吃穿,谁会写不出一篇长论文?而把博士们逼到穷困潦倒、一筹莫展,再有人蛊惑误导,谁保证他们不会干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
读书的功利主义,势必带来学者的异化。异化不是在人掌握权力以后突然发生的,而是从年轻时候就存在的,权力只是催化剂和必要条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若真把这话奉为金科玉律,陈小武之流又有什么错?他不也只是“怜香惜玉”、略结交了几位“红粉知己”而已么?而自己读书时被导师压榨得喘不过气来的博士,等当了导师,若首先考虑的是名利,势必会让自己的学生重新来充当免费劳动力,用同样的方法来压榨,因为他考虑的是此刻的经济效用,至于自己当年的苦,则早已失去参考价值了,学生的感受是可以忽略的。说的俗一点,读书,让一些从“屌丝”跻身主流社会,他们想的不是为更多“屌丝”谋福利,而是如何更快成为“赵家人”,至于欺压更多的“屌丝”,则似乎成了应有之义。
“传道者先明道”,何尝不是这样!其实,我们根本不必对知识分子抱有更高的要求,别要求什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回归到作为“人”的常识和底线,可不可以?先意识到,你的作为,不是不符合教授的要求,而是已经悖理了基本的人伦,可不可以?
如果说,草根的物质空间狭窄,包含着太多无奈,那么,精英的道德空间狭窄,则完全是自己作的!有人会说,某些人搞企业可以花天酒地,当官可以暗中为所欲为,我们学者,怎么就不能“接轨”?凭什么我们就只能讲操守、讲奉献?这其实是个好问题,揭示出来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异化,无孔不入。当名利重于泰山,操守便只能轻于鸿毛。
弟子成群进贡礼,红颜知己在身旁,顿顿应酬茅台酒,著作等身鼓钱包,人大政协混职务,业余当个金融家,这不是很多人贫寒时对学术人生成功的假设么?如果不能从根源上破除这种假设,我们怎么能杜绝层出不穷的师德问题呢?如果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在助长这种假设,一方面又处理几个陈小武、沈阳式的教授,怎能说这些人就不冤枉呢?病态的土壤有增无减,病态的枝叶却或遭删乂,我们离治本是否有点远?
到现在,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不是其他什么华丽的口号。就不难明白,道德不是空洞的,不是可以随意解释的,它是有具体标准的。学术自由也好,接轨西方也好,恢复古典也好,种种提法,天花乱坠,如果忽略了对人的价值观的塑造,便是给青年学子注入了一剂“变形剂”,等有一天,他们成了教授、领导、要人,展开一番变形记,便可谓不由自主、水到渠成!连德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谈梦想?
因此,要防止“变形记”,或需从杜绝“变形剂”开始!问一句:朋友,你是变形者的受害者吗?有一天,你会变形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8-10-24/5315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