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教育

打印

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鹿 野

鹿野: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今天是端午节,近几个月来关于“初中历史课本删除屈原”等相关话题一直时有起伏。笔者在此想简单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和历史课本当中有关屈原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语文课本中屈原的作品:50年代最多,之后大体相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版本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本人创作的作品在50年代时是最多的,此后大体相当,具体情况如下(本文中介绍的均是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的情况,不过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也大同小异):

1956年时,中国学习苏联实行了汉语和文学分科改革。这个时期的文学课本当中对于屈原的作品是极为重视的。当时的初中课本里只列了三位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作家和一位文艺理论家,也就是屈原、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在高中课本里,屈原的作品也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课外阅读当中,同样只推荐了三个关于作家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就是《屈原赋今译》(郭沫若)、《杜甫传》(冯至)和《回忆鲁迅》(冯雪峰)。

这一时期,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各收录了两篇屈原的作品。初中收入的是《惜诵》和《渔父》,高中收入的是《国殇》和《涉江》,共计四篇。这一数量也远远超过了以后各个版本的教材。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中学又废除了以文学教育为中心的汉语和文学分科体制,改为以汉语言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这种情况之下,古典文学被极大的削弱了,而作为难度较大的楚辞也是其中削弱最厉害的。在1963年的大纲当中,屈原的作品由四篇删减到一篇,也就是高中阶段保留了一篇《涉江》。

此后,从60年代到90年代,课本当中屈原的作品大体相同,也就是始终维持在高中阶段保留一篇的数量。除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度《涉江》将换成了《国殇》之外,这30多年间其他各个时期学习的都是《涉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课本当中屈原作品的数量仍然是在高中阶段有一篇,只是将《涉江》换成了《离骚》的节选,难度有所提升。

二、语文课本中关于屈原的课文:先降后升,再下降

中学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课文则与屈原本人作品的情况略有不同,总体来说是50年代时较多,60到80年代时下降,90年代时最多,新世纪以来又逐渐下降。具体情况如下:

在1956年的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作品也相对较多,即初中与高中各有一篇课文是关于屈原事迹的。其中,初中是《文学》第四册第四课当中的《作家介绍:屈原》,高中则是在第六册第11课收录了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节选。

1963年,随着中学语文以文学教育为中心换成了以汉语言教育为中心,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课文也发生了置换。数量由两篇减为一篇,同时由现代文换成了文言文,也就是史记当中的《屈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的节选),作为文言文学习的范文。此后到80年代末,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作品始终是《屈原列传》这一篇。

1990年,针对之前政治风波当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和思想教育缺失,语文课本的改革强调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关于屈原的课文数目大大增加。这一时期的语文课本当中共收入了三篇关于屈原的课文,也就是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节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戈宝权的《汨罗行》。这也是建国以来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作品最多的一个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语文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课文数目又逐渐下降。首先是在世纪之交时语文课本里删去了戈宝权的《汨罗行》,并且把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节选由高中下放到初中,所选的篇幅也大大减少,只保留了散文诗《雷电颂》部分。随后,2004年高中由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新一轮改革中又删去了《屈原列传》。

当前新的统编语文教材仅仅出到了初二部分,因此还不清楚其中关于屈原的课文究竟有多少。不过据人教社的相关介绍,应该是初中的三年级部分保留了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节选。

三、历史课本中的屈原:从淡化到淡出

中学历史课本当中关于屈原的内容则是呈现了一个由逐步淡化到淡出的过程。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这里仅仅以90年代到今天的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为例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在1993年初中历史教科书当中,屈原是先秦文化学习的重中之重, 以一个专目共一页多的篇幅系统的介绍了其爱国事迹和文学成就。书中有两副插图配合教学,其中关于屈原的肖像图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

鹿野: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鹿野: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在2001年的课程改革当中,屈原不再作为先秦文化学习的重点。这一年新出的语文课本当中不再把屈原作为专目,而是把屈原和钟鼓之乐合为一目,篇幅略有减少,插图也从两幅减为一幅:

鹿野:谈谈屈原在新中国课本中的变化

在2016年的部编本到2017年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屈原的部分全部被删去,没有任何提到屈原的内容。这种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版本历史教科书当中恐怕是没有先例的。

不过,这也并不能表明新教科书采纳了某些专家“屈原其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等论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屈原退出历史课本”的情况恐怕是因为新的历史课本大幅度的删减了关于古代文化的部分。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旧课本当中有两课,第一课是讲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内容,屈原就在第一课当中,第二课是专门讲诸子百家。而新的课本当中只有一课,和原来的第二课大体相同,只讲了诸子百家,其他的像关于中医、古代天文学、钟鼓之乐等等内容全部都被删除。因此,屈原被删除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这种课本结构变化的缘故。

四、几点看法

以上就是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屈原在课本当中变化的简单回顾,最后笔者想谈谈自己对于中学语文与历史课本当中应该如何处理屈原相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对于屈原的作品乃至楚辞的学习,应该带有一定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始终以风骚并称为文学的源头。但是,在当前的语文课本当中对于诗经和楚辞的处理是很不对等的。诗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学习。楚辞只在高中学习,而且一开始就学习难度极大的《离骚》。这种处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也并不利于学生了解楚辞这种艺术形式。

个人认为,对于楚辞应该仿照诗经的处理方式也实行阶段性学习。小学可以学习最简单的如刘邦的《大风歌》,初中有了一定文言文基础以后可以学习难度稍微大一点儿的《国殇》一类篇幅相对较短的楚辞,高中再学习《离骚》或《涉江》等篇幅与难度更大的作品,这样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楚辞的这种艺术形式。

其次,以屈原事迹为基础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除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之外,也应该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因为这一史记当中的名篇既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身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同时,其也比西方那些在文艺复兴之后重新发现挖掘的所谓“辉煌历史”可靠的多,如果将其选入课本,可以有效的抵制近年来沉渣泛起的胡适等西化人士“屈原不存在”之类谬论,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在历史课本当中应该适当的恢复被删除的文化史内容,让学生对于中国的文化有系统的了解。比如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仿照以前的结构列为两课,除了诸子百家以外再设一课介绍中医、天文学和文学艺术等其他方面的成就,把屈原作为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8-06-19/50968.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6-19 关键字:教育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