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殖民化的中国大学
又是一年研究生招生季节。几位博士生导师摇头叹气地说,怎么现在来考博士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基础好、够聪明而又热爱学术的学生,早就被我们这样的老师和他们的周边人,劝导着到国外尤其是美国去读博士了。留下来读国内博士的学生,素质自然越来越差。
好学生为什么热衷于出国读博士,我们为什么劝有潜力的学生出国读博士甚至读硕士?说实话,原因绝对不是我们不愿意教,甚至我也不认为我们没有水平教。原因是,当前的中国大学,正经历自我殖民化,越来越心甘情愿地成为美国(还有英国、澳大利亚之类的西方国家)大学的预科和分校,以及学术标准的奴隶。
这种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给海归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对海外学历无限崇拜。在今天的中国,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或者自以为很好的大学,都以引进海归博士、不招土鳖博士为荣,给海归的待遇水平远远超过土鳖。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所有的职位优先招聘海归,招进来后年薪30万并有其他待遇;实在招不到海归,才招土鳖进校(近三年来,我所在的学院,招进了30多位海归,土鳖才招了5、6位),年薪只有6万(5倍啊,同工同酬在哪里?)。对比这样的差距,还会有多少好学生愿意留在国内读博士?曾经有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学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最大的痛苦是招不到好学生,一方面,香港地方小、商业氛围重,本来就没有多少可选择的生源,另一方面,好一点的学生又纷纷跑到英美大学去读研究生了。据说在台湾和韩国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地方原来是殖民地,或者多多少少像殖民地。而中国大陆虽然不是殖民地,但大学却在自我殖民化。以学术为人生导向的学生,越来越把中国的大学作为自己攻读博士的预科学校,读完本科后纷纷直赴美国。不以学术为导向而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愿意到英美甚至澳大利亚去读一个硕士、镀一层金粉,回来后再找工作。现在许多公司跟高校一样,也以招聘海归为荣,海归毕业生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与薪金水平都远远高过本国毕业生。今天的公司,在招聘985、211院校毕业研究生时,喜欢进一步考察他们的本科毕业院校是否属于985、211。以此看来,将来会出现的一个趋势是,高校和公司在招聘海归时,不仅要考察研究生毕业院校,还会考察本科是不是在国外读的。到英美读本科,就会像今天去英美读研究生一样成为潮流(周围经济状况好一点的朋友,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本科去了)。于是乎,高中将会逐渐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成为留美预科学校,本科也就像今天的博导们叹气地那样招不到好学生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将就此全面殖民化。
这种殖民化,在学术取向和学术评价上的表现是全面地向美国靠拢。在今天中国的大学里,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晋升职称,几乎完全依靠所谓权威期刊的论文,而这一做法据说是从美国学来的(虽然据我所知,美国并不是所有大学都一个标准)。这样的标准当然有好处,那就是相对客观。但坏处也很显然。就那么几本刊物(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的刊物)被定为权威期刊,而晋升职称的人如此之多,于是许多学者开始挖空心思地向海外刊物投稿(有一大批海外刊物被定为权威刊物,数量比国内的要多得多)。再加上引进的海归博士,本来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资源都使得他们主要在海外期刊(主要是美国期刊)发表论文。自然科学暂且不论(笔者不懂),社会科学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可是海外期刊编辑感兴趣的问题却未必是真正的中国问题。于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出现并将日益严重的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整天忙着撰写的论文,不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不研究中国现实中的重要问题,当然也不用汉语写作,而以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为阅读对象、以外国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海归肯定将表现出更强的竞争能力(他们有资源,也是受这个训练出来的),于是在职称晋升和职务任命中他们将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若干年后(不会超过十年吧),这些海归将全面占据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的席位。现有的老资格土鳖教授们退休后,年轻一点的土鳖将彻底丧失话语权(甚至学校里可能不再有土鳖教师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海外(主要是美国)期刊论文和学术标准将成为唯一的学术评价指标,外国编辑的学术兴趣将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唯一主导者,外国人将成为中国学者论文的主要阅读者(还有那些想在海外发论文的中国学者)。当中国的国家转型实践,给学术提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时,研究者们却热衷于用英文给外国人写作。不敢想象,这样的研究能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中国的科研全面殖民化。
这种状况会有改变吗?目前看不到任何希望,看看香港、台湾和韩国就知道了(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要在韩国混下去,也要拿哈佛的文凭!)。一定程度上,这恐怕是许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记得有一年在复旦听讲座,一位来自德国的学者悲哀地说,在我们这样的哲学故乡,要晋升哲学教授,竟然需要拿到美国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后才有可能。
思来想去,自己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还是想办法早点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吧。说不定哪天,中国的小学将成为留美预科学校,中国的孩子们在中国的人生竞争,居然要从美国的中学开始。
延伸阅读:
该醒醒了!想做下一个熊蔡华?——英语霸权及自我殖民
来源: XISU澳研中心
最近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地往外冒,最新一榜应该是汤森路透所发布的基于ESI数据整理出来的大学排行榜。所谓的ESI就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即基于科学指标数据库,号称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1]。这里所谓“全球11000多种学术刊物”,其实主要是英文刊物,尽管也有几十种中国的刊物,但绝大多数也是以英文刊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全球刊物,实际上是以英语作为评价标准的,其他语种的刊物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这个榜单列出的全国百强大学里竟然没有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知名的人文社科类的大学,而据称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ESI的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排不进前100名?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具有地域性,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各自国家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像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是普遍性问题,是没有国界的,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具有很强的国界性,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章英语世界并不感兴趣。
据Michael D. Gordin的Absolute English[2]一文说,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杂志90%以英文出版发行,目的是希望引起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大牛的注意,而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也以引起那些所谓的杰出研究者的注意而主动献出自己的成果。据统计,2010年中国已成为美国以外SCI第一大论文发表国。SCI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每年耗费数十亿人民币的版面费,而这些钱全部进入外国人的腰包;二、花费更多的人民币把这些学术垃圾再买回来;三、就是学术研究的自我殖民,彻底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把评价标准彻底拱手让人。
ESI大学排行榜和SCI/SSCI的论文评价标准是一种典型后殖民手段,而殖民意图的实现,则是被殖民国家主动迎合的结果。有人说美国就是通过“3片”来达到统治全球的目的,这“3片”就是“A片”(American Film)、芯片(电子产品如Apple、Facebook、Windows、Google等)、薯片(快餐文化),就是通过文化殖民、物质引诱、食品渗透全方位控制全球。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我们一定要接受他国对我们大学和科研水平的评价吗?我们难道不能设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吗?作为一个弱势国家,我们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标准,起码可以先制定适合自己的标准。比如,科研成果,为何一定要是SCI的才算成果?我们自己的成果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利用?科技领域的成果基本上都是花费广大老百姓的血汗钱所获得的科研基金所资助的,而这些基金所研究的出来的成果几乎全部拱手送给外国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也许我们说我们需要跟国际接轨,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通过购买国外的数据库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就足够了,何必把自己耗费巨资研究出来的东西白送出去,再耗费巨资买回来?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殖民行为,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意识。
SCIE收录Scientific Reports2011-2015年,每年发文情况
Scientific Reports发文的国家/地区Top10 中国第一,占到总文献量的⅓强。
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沉下心来办实事、扎扎实实支持科学研究,出大成果、好成果,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大学排名和科研排名,以及以量排名的评价机制。作为国家资助的成果不能以外文发表,毕竟这是老百姓的纳税钱、血汗钱,不能白白这么送出去。另外,如果不要求研究者用英文发表论文,将极大减轻其工作负担,他们也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研究,而不是学英语了,我想这将得会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举双手赞同。但是作为研究者,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不可能闭门造车,因此应该鼓励学者出国交流,一方面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对外宣传中国研究现状,只要有足够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现在的资助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学校鼓励对外发表而反对国际交流,尤其是普通学校。这样白白浪费了大量金钱,反而引起国际研究界对中国的歧视与反感,尽管他们得到了大量好处,反而处处刁难中国人,最近华中科技大学的熊蔡华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3],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主管部门有必要反思了。But,anyway, who cares?
[1]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UwNjE5NQ
==&mid=403188734&idx=1&sn=
ba76ae8fc75659de8d5b8f9397a6fb72&scene=25#wechat_redirect
[2] https://aeon.co/essays/how-did-science-come-to-speak-only-english
[3] Paper that says human hand was 'designed by Creator' sparks concern,
http://www.nature.com/news/paper-that-says-human-hand-was-designed-by-creator-sparks-concern-1.19499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6-04-28/37484.html-江南app网址